劉春宏
【摘要】提升教師素質不僅是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課程教學改革和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倡并鼓勵高中英語教師通過行動學習提升整體素質、促進專業發展、完成職業使命、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高中英語 行動學習 學習分析 教學改革
隨著電視網絡等媒體的飛速發展、教育改革及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教師專業發展面臨著很多機遇和挑戰。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時時培養實踐知識能力,通過持續的學習才能緊跟教育改革發展,將新的理論和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滿足時代和社會發展對高中教育的要求。
一、教師學習的重要性
英語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對建設外向型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多元化人才具有很大影響。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通過提高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來促進其專業發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既關注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的運用能力,又要加強對學生意志品格、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世界觀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綜合能力,而這些能力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加以獲得,這已成為我國英語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所在。
二、教師行動學習涵義與意義
麥吉爾和貝蒂(McGill & Beaty)對行動學習的定義如下:“一個以完成預定工作為目的,在同事的支持下持續不斷反思與學習的過程,并且其指向的目標是解決實際問題”。可以說,行動學習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方法。行動學習的創始人瑞文斯教授(Revalls,R.)提出公式:L=P+Q,用L表示學習的過程和結果,用P表示結構化的知識,用Q表示質疑和問題。行動學習是一種結構化的組織形式,學習小組包括陳述者、促進者和支持者,分工各有不同,他們之間的角色可以相互轉換。
行動學習不僅是學習知識的方法,也是提高學習者學習能力的策略。行動學習的特征包含問題導向,主體介入,反思質疑和同伴支持等。問題是載體,有小組成員提出并討論分析,給出若干解答供分享,從而提高學習質量。主體主動自覺地在思維、情感、行動上的深度參與是有效行動學習發生的必要條件。反思質疑是行動學習的主要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深入認識問題本質,并有效提出解決方案。行動學習小組需要成員相互支持合作、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和問題,激發思考并形成新的行動計劃。
三、教師行動學習實施研究
1.課堂觀察與交流。課堂觀察也叫課堂觀摩,主要形式就是說課或者聽課,是一種常見的教研活動,也是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交流的重要途徑,因此課堂觀察是教師主要的學習工具。
CHristina Tilstone曾對“觀察”下過如下定義,即觀察是“系統地、盡可能準確地收集可見的證據,然后形成非正式的判斷并對已被接受的實踐作出必要的改變”。《辭海》中關于“觀察”的條目給出這樣的定義,“有計劃、有目的地用感官來考察現象的方法,是對某個對象、某種現象有計劃的知覺過程”。這樣看來,課堂觀察是教師通過感官和輔助設備,在課堂上對修改人或事物進行系統考察,從中獲得經驗認識,并加以分析的一種研究方法。 在這種方法中,主要考察教學行為、教師素質、課堂氛圍、多媒體教學、課堂輔導以及師生互動交流等內容。在課堂觀察及課后分析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吸取經驗并改進學習。
課堂觀察的對象具有選擇性,有目的有順序地進行,把精力集中在重點對象上,任務明確并做重點觀察,通過情景設置和課堂提問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提高課堂效率。課堂觀察的觀察者具有客觀性,不對授課者有任何提示和干預,客觀記錄搜集整個教學過程。
2.行動研究分析與實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科里亞(stephen Corey)將行動研究第一次定義到教育中來,并在行政管理、課程、教學等各方面實際問題解決中應用,并鼓勵教師、校長、督學運用行動研究的方式來改進他們的教學和管理。行動研究是教師對教學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進行反思,并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觀念,探討、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最終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行動研究和傳統教育研究在研究者、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等方面有所區別。行動研究提倡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鼓勵反思,鼓勵教師直接、教師與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管理人員、甚至是科研人員共同合作交流,促進師生共同發展,促進課程改革等。
行動研究的第一步是“計劃”——針對問題設計研究對策;第二步是“實施”——實施研究對策;第三步是“觀察”——觀察并記錄實施效果;第四步是“反思”——在實施過程中反思,分析評估效果,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案。總之,其大概的流程就是教師首先發現教學中的一個或者多個主要問題,然后設想若干解決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施,同時調查并收集數據便于進行效果評估,最終實現教師與教學的共同發展。
教師行動學習既是一種學習理念,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在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學習小組,通過反思與討論形成方案,通過教學實踐進行驗證與改進,并依次不斷循環,在次過程中最核心的因素在于教師的反思以及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最終改進課堂教學,推進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伊恩·麥吉爾,利茲·貝蒂.行動學習法[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2.
[2]Tilstone,C.Observ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London:David Fulto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