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前景問卷的調查結果和對常熟各大文化產業園區的研究考察,調查小組對問卷結果和研究資料進行了綜合性分析,并結合新媒體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特性和常熟本地的發展資源現狀,對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出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可行性因素和潛在消極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常熟;文化產業;網絡;同質化;可持續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常熟自古就是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又因為地處長三角經濟發展圈,占有得天獨厚的經濟優勢。近年來,常熟依托這兩大優勢,建立了一些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所造就的“創意經濟”已初具成效。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是創意,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廣大的消費者。因此,我們調查小組在設計問卷時側重性的增加了消費者對有關常熟文化創意產業了解情況和對創意產品接受程度的問題的設置,旨在找出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問卷發放選在人流量較大的文化景點和購物中心,分散發放問卷,在對問題分類后,使用excel等軟件對問卷結果進行分析。本文將基于對常熟沙家浜江南影視文化產業園、波司登中國(常熟)時尚產業園等常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基地的研究和調查問卷反映的問題入手,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建議,從而給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支持。
一、 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定義,將創意產業界定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文化經濟理論家凱夫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括書刊出版、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錄音制品、電影電視,甚至時尚、玩具和游戲。由此可見文化創意產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不可以忽視當今新媒體時代的語境。所謂新媒體就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媒體等。新媒體的出現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通過手機、微博、微信等微端,人們接收信息的速度變快了,可以及時地了解或接觸到最新的文化創意產品;網絡的普及也使人們迸發出更多的創意從而加速了文化創意產品的更新換代。然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給文化創意產業帶了一些挑戰,如網絡上的創意設計產品很容易被抄襲,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這就使設計者的知識產權受到威脅。
常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依托自身優勢,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逐年增長,現已成為常熟市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引擎。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常熟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呈現集群化特征。從文化產業內部來看,在改造提升傳統的印刷復印業、文化旅游業、文化產品制造業、演藝娛樂業的同時,常熟國家大學科技園、汽車文化產業園、高新軟件園等新興文化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創意設計業、數字內容和動漫業、影視制作業等新業態也出現并快速成長,形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以名人工作室聚集區為依托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以正式啟動,這一措施開拓了文化產品和藝術品的營銷新渠道,促進了常熟文化產品的推廣與輸出。
二、 調查結果闡述
2014年9月下旬,我們小組一行人決定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為了確保數據的有效性,我們選擇了兩個不同的地方分別發放問卷,分別是方塔東街和印象城。問卷主要針對消費者,以下是對問卷的分析結果:
1.根據統計,受訪者中從事與文化產業相關工作的人有28人,約占三成。這可見常熟文化產業在常熟經濟體系中占有較高比重。在這28人中,有5人從事的工作與文化創意或文化設計直接相關,占調查總數的5%,其他人大都從事文化產品的加工生產或銷售之類的工作。這說明常熟的文化產業還處于比較低端制造業的模式。
2.在消費者對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了解程度上,有近一成的人表示對常熟的文化產業不太了解,詢問之后,我們得知他們中絕大部分是游客。這反映了常熟文化產業尤其是旅游業的宣傳工作還有待加強。
3.對不同類型文化創意產品的青睞度方面,消費者的喜好也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受訪者近五成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中約有63%的人喜歡動漫游戲和影視表演藝術。而另外五成的受訪者,則更青睞文化旅游和廣告傳媒。此外,令我們驚訝的是,關注服裝設計的消費者比例也有34%,這種現象可能和常熟發達的服裝業有關。由于近兩年,淘寶、京東等O2O平臺的發展,關注網絡服務的消費者也有所增長,約有24%,這股新生勢力反映了文化創意產業與手機客戶端、個人電腦等新媒體的互利共生的關系。
4.在文化產業資訊的獲取方式上,新媒體的優勢更加明顯。除了2%的人,完全不使用網絡數據服務。有近九成的人通過微博、微信等微端獲取資訊,這和手機的廣泛使用和移動3G、4G網絡的覆蓋密不可分。有23%的人通過專業垂直的網站獲取想要的信息,當然這些人絕大部分同時屬于上述近九成的微端使用者。期刊雜志的使用率只有19%,這一比例的減少充分說明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博弈中,新興媒體已占有不可逆轉的優勢地位。
5.在回答對每年對文化創意產品或服務的經濟支出上,有36%的人每年的支出在一萬元以上,32%在五千元到一萬元之間,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的支出是在常熟本地,這一比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小的,這也暴露了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弊端,初步推斷原因是常熟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同質化。
6.針對當前常熟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的創意指數的評價,有六成的人給了三星以下的評價,不到一成的人給了五星評價。在小組成員的實地考察中,我們也發現常熟著名景點的文化創意產品都有相似之處,且不能反映景區的特色,很容易使人審美疲勞。有些創意產品在其他景區也隨處可見,這些產品的創新程度不夠,質量也不高。由此可見,上述的評價還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一件好的文化創意產品應該是值得推敲的,有內涵的。同樣地,好的文化景點也要在創意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才能使游客流連忘返,增加回頭率。
7.在對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期望值上,絕大部分的人對此抱有樂觀態度。其中有26%的人認為常熟文化創意產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8.在談及當前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阻礙上,以下因素都有一定的支持者,首要因素是法律法規上的疏漏,尤其是網絡服務和知識產權兩方面的法律亟待完善;其次受訪者認為文化宣傳力度不足;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緊缺;產業園區競爭導致的同質化問題也很嚴重;文化創意產品的質量有待提高,產品類型和受眾層次更加精確的定位。
三、 常熟文化創意產業前景闡述
通過以上的調查和小組成員實地考察,加之之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積極因素和潛在的消極因素。分析這些積極因素,我們可以更大程度上挖掘出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方式;針對消極因素,我們會對其提出可行的建議和解決方案。
1.積極因素
(1)人文資源豐富,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常熟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就已經在這里聚居生息。悠久的歷史鑄就了常熟深厚的歷史文化,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常熟境內現存多處原始文化遺址,如距今約5500年的崧澤文化時期的錢底巷遺址、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文化時期的羅墩遺址及西周至春秋時期的吳文化遺址吳王點將臺等;常熟寶地,人文薈萃。歷代文學、書畫、音律、藏書、金石等方面人才輩出,流派紛呈。這里誕生了位列“孔門十哲”的言子、元四大家之首黃公望、兩朝帝師翁同穌與錢謙益、曾樸等一大批著名歷史人物。常熟人歷來有藏書的傳統,著名的藏書樓有脈望館、汲古閣、絳云樓和鐵琴銅劍樓等。此外,常熟還有白茆山歌、常熟花邊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虞山、尚湖、沙家浜等“國家5A及風景區”。這些資源是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有利于常熟文化產業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優勢。這些資源對于常熟文化旅游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尤為明顯。
(2)經濟發展迅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初具規模。常熟地處長三角經濟帶中心,綜合經濟實力雄厚,民營經濟發達,具有強大的資本積累能力。在2012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排名中,常熟與江陰、昆山、張家港并列第一。2011年,全市文化產業法人企業2200多家,從業人數4.5萬人,文化產業增加值87.1億元,占全市GDP5.3%,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06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得比重達到5.68%。目前,常熟已經有了波司登中國(常熟)時尚產業園、沙家浜影視產業園、虞景文華創意區等風格各異的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
(3)國家和地方政府重視常熟文化產業的發展,推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從黨和國家層面來看,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接下來的“十三五”規劃也將繼續關注文化產業的發展,并將“改革創新”作為接下來發展戰略的核心。從地方層面來看,江蘇省及蘇州市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及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引導和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常熟市也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制定出臺了《常熟市文化產業發展三年提升計劃(2013~2015)》,并提出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力爭實現16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7%左右,初步形成以文化創意設計、文化旅游為重點,演藝娛樂、節慶會展、文化信息輸出、工藝品及文化相關產品生產加速擴張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的發展目標。這些政策的推出為常熟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提供了保障。
2.消極因素
(1)產業結構不科學,呈制造業化。在對常熟現有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小型的文化企業大都以傳統文化產品制造的為主,如印刷、服裝生產。這些文化公司實質上已經淪為單純的生產制造工具,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對此我們建議政府部門對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意程度較高的企業予以資金支持;也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場地,將內容相似的企業聚集起來,節約資源,提高企業之間的可持續發展力。
(2)文化產業輸出多以本地市場為主,缺少輻射全國的龍頭企業。在常熟,除了沙家浜景區、波司登、天堂卡通等文化基地具有全國知名度,其他文化創意產業都只為本地人所知,生產的產品也僅僅輻射到常熟周邊地區。因此,要想將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向縱深推進,就必須聚焦龍頭項目的開發建設。如在南涇堂、石梅園、古里等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上,可以導入特色餐飲、咖啡休閑空間、精品客棧、工藝品商店等多元商業業態,完善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休閑與旅游功能。對于沙家浜等旅游項目可以進行深度開發,模仿北京789藝術區,吸引知名作者來此采風、創作、沙龍,使之成為國內著名原創作品創作發布平臺。
(3)園區競爭同質化,產業形態雷同,導致文化產品創意度下降。產業門類和形態的選擇決定了園區的生命力。但目前,常熟各大產業園因缺乏軟實力(如人才)的支持,出現空殼化現象。長此以往不利于產業的健康發展。在常熟每年都有尚湖牡丹花會、服裝博覽會、江南文化節等文化活動,但這些活動每年的活動內容都大同小異,很難長久的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因此,我們希望各大文化創意基地增強創新力,深挖本地文化資源的內涵,結合時代的特色,賦予文化活動以自己的特色。
(4)常熟本地缺乏文化產業高端人才,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新性人才為核心。常熟地區只有常熟理工學院一個本科院校,其他專科學校也比較少。因而造成本地文化創意產業面臨人才緊缺的問題。據調查,目前常熟文化企業創新人才缺口率大多在30%。這對企業的經營效率造成極大的損害。針對這一問題,產業園除了可以從外面招聘人才,還應該注意對本公司內部人才進行培訓,使他們成為高級人才;也可以加強與本地本科、專科學校的對接,培養符合本地需要的多層次人才。
(5)針對常熟本地文化產業的宣傳力度不夠,常熟市市民文化參與度不高。宣傳是文化產業與外界對話的“窗口”,也是實現文化產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關鍵途徑。提到宣傳,就不得不發揮微博、微信等微端的作用,使用新媒體傳播文化創意產業資訊,擴大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投資商。
(6)針對新媒體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知識產權糾紛頻發。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對文化創意的尊重,但由于網絡信息交流高速化和虛擬性的特點,文化從業者的設計作品很容易遭到黑客的竊取,網絡案件立案又因取證困難而變得十分棘手。因此,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迫在眉睫。法律的完善除了要考慮常熟本地的特殊性,更要注意與國際接軌;同時還應該積極開展知識產權維權教育活動,加強文化創意產業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建設和保護,強化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這樣才能為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輸出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結語
現階段,常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常熟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對改變常熟經濟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現在常熟已經建立了一些文化產業園,然而,根據小組分析,常熟的文化創意產業還存在著低端化、同質化以及宣傳推廣方面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相信只要結合新媒體宣傳方法,深挖文化資源、優化產業結構、尊重不同層次消費者的訴求,常熟的文化創意產業一定會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金元浦著.文化創意產業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陳宗章,王建潤著.歷史遺產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江蘇省常熟市為例[J].蘇州大學學報,2011(4).
[3]佚名.常熟力爭文化產業占GDP6%.常熟市黨務政務公開網,2012年5月30日.
[4]齊驥,宋磊,范建華著.中國文化產業50問[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5]王任著.常熟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戰略選擇研究[J].常熟理工學報,2011(9).
作者簡介:劉金枝(1995.06- ),女,江蘇連云港人,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文秘)131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