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絨
【摘 要】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和環境污染日益加劇的今天,人們越來越提倡綠色,環境會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實施環境會計是我國解決環境問題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本文在把握環境會計概念的基礎上,闡述我國環境會計建立的必要性,指出環境會計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完善措施。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會計;環境經濟
一、引言
從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日益先進的現代工業在為人類社會提供豐富物質產品的同時,也造成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在無形之中增加了企業的環境成本。環境問題已逐漸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熱點問題,環境會計也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然而,環境會計在我國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引進環境會計理論,至于實務的應用更是進展緩慢。作為企業要認識到環境保護與自身利益的關系,建立企業綠色形象的重要性。
二、環境會計的概念
環境會計又稱綠色會計,它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環境開發的成本費用,同時對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從而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它試圖將會計學與環境經濟學相結合,通過有效的價值管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三、我國建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
(一)環境會計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1世紀,經濟發展不僅僅是GDP在量上的增長,更多的是要求在質上的飛躍。所謂“質的飛躍”其實就是指綠色GDP,即GDP的增長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所以,我們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注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把經濟增長和保護資源環境結合起來,以獲得“綠色GDP”,從而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的基礎,促使企業合理配置資源,加大環保投入,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環境會計是企業內部發展的需要
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態環境補償能力滯后,嚴重阻礙企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企業環境成本與日俱增,投資決策不能不考慮環境影響。環境會計通過核算企業的社會資源成本,能夠準確地反映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促使企業挖掘內部潛力,維護社會資源和環境;從企業長遠利益看,只有增大環保投入,建立相應的綠色會計,才能始終保持競爭的優勢,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利潤,最終可以實現環境目標與財務目標的雙贏。同時,不受“環境壁壘”約束,邁向國際化舞臺。
(三)環境會計是改善我國環境現狀的需要
我國的環境問題刻不容緩,不僅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生存需要,也危及到當代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究其原因,這與企業肆無忌憚使用自然資源以及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單純追求高額利潤有必然聯系。他們認為環境資源可以無償使用,而環境會計認為自然資源是有價值的,并且把這種價值通過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方式和貨幣形式體現出來。環境會計強制企業實行綠色會計核算與披露,制定一些相應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企業的生產行為,這樣可以有效控制企業浪費自然資源,虛增利潤,并使環境保護成為其內在動力,改善我國環境現狀,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
(四)環境會計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需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大量外資涌入中國。由于發達國家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致使許多發達國家的企業不斷把污染嚴重的項目搬到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剝削”。為抵制這種隱形的環境掠奪,保護我國環境,我們必須實施環境會計。
三、目前我國環境會計存在的問題
(一)環境會計觀念模糊
地方政府官員普遍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大多以GDP的大小來衡量政績,忽視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害;企業經營者追求利潤最大化,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如果考慮環境成本,總成本就會增加,利潤就會降低,企業的經營者當然不愿意考慮環境成本;普通民眾對于環境保護事不關己,漠不關心。這一切必然也會阻礙環境會計在我國的實施。
(二)環境會計法規缺位
環保法規在具體操作方面不夠完善,對環境犯罪方面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對環境違法方面處罰力度不夠;環境會計法規缺少環境會計內容,對環境會計對象的確認、計量和披露形式方面都沒有統一可循的規范。同時,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準則規范,多數企業不愿主動披露環境信息,嚴重地阻礙了環境會計實務的開展。
(三)環境會計技術不明確
環境會計要素確認模糊,環境會計要素計量混亂。目前,學術界就計量問題還沒有統一的看法,存在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導致各企業不能在環境問題上具有可比性;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尚無統一規定,在披露的范圍、內容、方式上都存在較大差異,使得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在我國尚難真正實施,缺乏可操作性。
(四)環境會計人員素質低
目前我國仍然按照傳統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會計人員,會計學科里也沒有設置相應的環境會計專業,因此大多數會計人員只對本專業知識掌握得較好,不存在真正的環境會計專業人才。
三、我國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的對策
(一)提高環境會計觀念
政府官員既要看政績給眼前帶來的變化,又要看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影響,,既要從觀念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更要在實踐中支持環境會計的全面實施;企業的管理者不能因為片面追求經濟利潤而忽視或逃避社會責任,要重視環境問題不僅是社會問題,而且與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普通民眾也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
(二)完善環境會計法規
不但要建立健全相應環保法規,而且要制定相應環境會計準則和制度,并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使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有統一的標準。例如,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制定環境會計準則,設立環境會計制度等。
(三)加強環境會計技術研究
加強環境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使環境會計的確認、計量系統化,突破實務操作的障礙。同時,加強環境會計的社會和政府監督。會計事務所或國家審計機關應根據國家有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以及相關的會計法規、制度和準則,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實性進行審查與鑒定,以取信于社會公眾,強化國家宏觀調控,并促使企業加強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工作。
(四)提高環境會計人員素質
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會計報表的質量和環境會計作用的發揮。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要對會計人員從思想上加以教育,從職業道德上加以規范,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在會計學科領域中增設環境會計方向,同時在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中增設環境會計專業課程,加強環境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
總而言之,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建立完整的環境會計體系刻不容緩。環境會計問題不僅是一個會計問題,更是一個可持續發展問題。雖然現在我國,環境會計還處于探索階段,還有一段很長很曲折的路要走,但是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去建立它完善它,使之可以為整個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服務。
【參考文獻】
[1]高民芳.我國實施環境會計的障礙及對策[J].財會研究,2008(2).
[2]肖維平.環境會計基本理論研究[J].財會月刊,2009(5).
[3]朱學義.我國環境會計初探[J].會計研究,2009(6).
[4]袁廣達.環境會計與管理路徑研究.北京: 經濟科學出社,2010(5).
[5]蔣麟鳳.企業價值與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性研究[J].會計之友,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