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桌式足球的具有足球運動相同的規則、無身體對抗、無身體素質要求、趣味性強等特點,非常適合在高校開展。目前國內對桌式足球的研究還相當有限,對其本身的價值還沒有清晰定位,本文通過文對桌式足球在高校發展空間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桌式足球在高校發展有著很大的潛力。
【關鍵詞】桌式足球;高校;發展空間
一、引言
桌式足球是一種在桌面上的足球游戲,規則是源自于足球規則。此運動的起源不詳,許多歷史學家都認同第一臺桌式足球出現在1880年代至1890年代的西班牙,法國或者德國。桌式足球運動20世紀初起源于歐洲,后來風靡至全世界,本世紀初傳到中國。它是將足球運動展現在桌式的娛樂運動項目。
二、桌式足球運動的特點
(一)參與門檻低
桌式足球源于足球,有著和足球比賽相同的規則但無需超乎常人的體魄,只需要用雙手轉動和拉動球臺上的操縱桿,帶動穿在桿上的小人踢球或擋球進行比賽,因此簡單易學,對身體素質沒有要求,參與門檻很低。因此有人稱桌式足球是項博愛而沒有束縛的大眾體育運動,從而讓更多的人喜歡它并參與其中。
(二)娛樂與健身于一體
桌式足球源于模仿足球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能夠充分體會足球的樂趣,并可以展現精彩的接球、停球、帶球、傳球、射門等各種進攻和防守的技巧,高度訓練人的腦、眼、手協調能力,可以提高人們的力量、耐力、敏捷性、協調性等身體素質,提高人體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以及肌肉、骨骼等運動系統的功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健康水平的目的。由于它的娛樂和健身作用,桌式足球一直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成為許多愛好者一生熱愛的運動項目。其娛樂與健身于一體能夠極大的調動高校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更快更好的開展桌式足球運動。
(三)安全性
目前高校開展體育運動項目,安全性是考慮其開展與否的重要標準。桌式足球運動屬于一種非常安全的體育運動,對抗雙方分別站在球臺的兩側,無直接的身體接觸,在活動時也無高速大范圍的身體移動,對各個運動關節均無傷害的可能。在桌式足球運動的歷史中從未出現一例比賽安全問題,以及運動損傷問題。因此桌式足球有很高的安全性,非常適合在高校開展。
三、在高校開展桌式足球的空間
(一)高校學生健身的需要
目前的高校學生沉迷網絡,不喜歡參加體育鍛煉,每周一次的體育課學生很大一部分也反映很痛苦。在此情況下傳統的體育項目對學生的參與興趣不高,桌式足球進入中國首先出現在酒吧等娛樂休閑場所,后逐漸被少年兒童及社會各界所青睞,其要求場地小、成本低、有利于交友、促進身心健康的優點廣泛受到家長、學校、機關、及企業的關注。在開展這項運動的學校和家庭,它可以幫助青少年開發大腦智力,增強記憶,遠離網絡游戲,增進交流,提高整體素質。
(二)高校開展的便利性
場地小占地面積小是桌式足球運動的一大特點,是其他球類運動無法比擬的。桌式足球臺約為一張辦公桌大小,能夠靈活安排在高校的體育場館中的一些通道、邊角等地。桌式足球結合了足球的一些規則,其本身的規則同樣簡明易懂因而桌式足球是在高校中一項十分易于開展的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桌式足球具備了體育運動的所有基本要素,即競爭性、規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開性、及觀賞性。桌式足球既可作為娛樂休閑的時尚生活方式,又是一項競技性極強的體育運動。因此在高校十分便于組織比賽,從而能夠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四、結論
桌式足球這項運動由于自身的特點非常適合高校大學生,不僅能鍛煉身體、活躍校園文化生活,而且能夠使學生其它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隨著高校連年不斷的擴招,在校學生人數與運動場地、器材比逐年加大,而學生運動需求隨著經濟生活的改善卻不斷增長,要緩解這一矛盾,在高校開展桌式足球是一條非常好的途徑。桌式足球能充分調動學生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讓其在運動中感受快樂,吸引更多的高校學生加入到足球運動中來,從而培養了學生體育意識和習慣,為其實現終生體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桌式足球在高校普及和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國足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足球運動自身發展。高校以后的發展趨勢主要是自謀生路、自我發展。高校內涵不能只體現在教學、科研這兩方面,今后高校發展必須把教學、科研與市場緊密掛鉤。在高校開展桌式足球不僅可以招到投資商,為學校增加經濟收入,而且可以給學生們創造與經濟市場親密接觸的機會,鍛煉能力,積累社會經驗。
【參考文獻】
[1]吳冰,趙勇.桌式足球運動的比賽價值、特點和方法探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6(3):85-87.
[2]趙勇,吳冰,單作棟.桌式足球在我校開展的可行性分析與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5(2):88-91.
[3]胡化兵.五人制足球在高校發展空間的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8-07-15.
[4]吳冰,單作棟.在青少年中普及與推廣桌式足球運動的可行性研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0.
[5]楊愛.桌式足球技術訓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7-10.
[6]趙忠偉,王曉松.大學本科生體質調查結果分析與評價[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