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連
【摘 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小學生經常會出現“錯誤”。對于這一些“錯誤”教師要善于進行充分挖掘,使之成為有效的教學資源。要通過就地治錯、引導思辨、深入挖掘、組織“辯論”等方式來優化小學生的數學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錯誤資源;利用
數學學科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卻缺乏縝密性,因此,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誤”。課堂上允許學生犯錯的地方,在教學中,只要教師善于利用自己的教學機智,正確處理并轉換這些錯誤,就能讓錯誤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并以此引導小學生進行高效的數學學習。
一、就地治錯——引導數學反思
對于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小學生往往容易走進死胡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轉不過彎兒來。并且,由于小學生的智力水平有限,對問題的看法通常只在表象,難以深入。這時候,教師必須采用“就地治錯”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分析改正錯誤,引導他們進行數學反思。
例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一課時,對于“有一個等腰三角形,其中的兩條邊分別為2厘米和5厘米,那么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出現了兩種答案,一種是5+2+2=9(厘米),一種是5+5+2=12(厘米)。這時,我并沒有馬上公布答案,而是問到:大家還能想起來構成三角形的三邊需滿足怎樣的條件嗎?很快有同學答到:三角形兩邊之和必須大于第三邊。那你們再來看一下這個題目,同學們馬上思考起來,最后得出如果將2看成等腰三角形的腰,2+2=4會小于5,不能構成三角形,所以腰只能是5,因此答案只有一個,就是5+5+2=12。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給學生更正錯誤,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對錯誤展開分析和交流,用自己的大腦、自己的思維方式,找出錯誤的根源,實現錯誤的資源化教學。
二、引導思辨——組織數學批判
批判性思維是指能抓住要領,善于質疑辨析,基于嚴格推斷,富于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思維方式。數學教育的一個很大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小學生對數學錯誤進行思辨,并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小學生對自己的數學學習進行數學批判。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通過學習,很多小學生會產生這樣的錯誤理解:“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三倍,反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對于小學生出現的這一學習錯誤,課堂上,筆者拿出一個圓柱和圓錐(底面積不同),用圓錐用水裝滿圓柱,按照同學們的思維,應該三次將圓柱裝滿,但實驗結果卻是裝了5次。此時,筆者引導小學生質疑:“怎么回事呢?難道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五分之一?”這樣,小學生就能夠進行有效的數學思辨,他們會意識到如果缺少了“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結果就不成立了。最后,他們通過小組討論、探究,得出了只有當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時,我們才能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的正確結論。
三、深入挖掘——拓展數學思維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學生是在不斷的探索和思考中獲取知識的。學生的思維方法不同,出現錯誤的點也會不同。面對某些錯誤,教師不能視若無睹,而應善于觀察和發現錯誤背后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在“錯誤”中舉一反三,實現高效教學。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面積計算”時,有一道習題是這樣的:王大爺有一塊梯形的果園,果園上底為6米,下底為5米,高為2米,那王大爺的果園有多少平方米呢?因為同學們都以學習了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很快得出答案為:(6+5)×2÷2=11平方米。但是,為了檢驗是否有人偷懶,筆者還是決定抽幾個學生到黑板上進行列式運算。當被抽到同學寫好后,馬上聽到同學們的爆笑,我才發現,有個同學的計算算式是:6+5=11。于是,筆者問:你為什么會這樣算呢?生:我覺得梯形地的高是2,后面又除2,這樣太麻煩了,不如直接用6+5也能得到答案。而且,我認為梯形的面積公式寫成這樣樣會更簡單。聽完這個同學的回,很多同學也紛紛點頭認可。這時,我順勢提出,若將該題中的高改成4、5米呢?還可以這樣計算嗎?孩子們立馬思考起來,最后得出:只有當梯形地高為2的時候,才適用這樣的計算方法。
四、組織“辯論”——修正數學錯誤
對于學生的“群體錯誤”,如果僅僅由教師講解更正,學生很容易再次犯錯。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牢記“群體錯誤”并舉一反三,絕不再犯呢?我認為可以讓學生就“錯誤”進行辯論,在辯論中牢記錯誤并修正錯誤。
例如,在學習比的應用后,我給學生設計了一道習題:有甲乙兩杯奶茶,甲中的奶:茶為2:3,乙中的奶:茶為4:5,如果將兩杯奶茶混合,那得到的新奶茶中的奶茶比為多少?學生通過思考運算,得到了兩組不同的答案,分別是3:4和19:26。對于得到前一個答案的同學,他們認為將甲乙混合后,總的奶為2+4=6,而總的茶為3+5=8。而對于得到后一個答案的同學,則認為應該分別算出兩者中奶和茶是多少,再相加做比。對此,我讓同學們展開辯論,這樣既能讓錯了的同學知道錯在哪兒,還能培養學生的有效探究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實現小學數學的目的。
總之,課堂錯誤是無法避免的,當遇到這些錯誤的時候,教師必須正視它,并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機智,化腐朽為神奇,將其轉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成就精彩絕倫的小學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姜緒彬.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考試(綜合版).2012.(06)
[2]張瑜.“悟”從“誤”中來——淺議錯誤資源的教學處理.小學教學參考.2012.(Z1)
[3]常華新.謹防教學中的“抄近路”現象.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2.(Z1)
(作者單位:浙江省青田縣溫溪鎮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