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對美術類高層次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加,眾多理工科院校紛紛增設了美術類專業并連年擴招。大學生就業難本就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焦點問題,而在理工科背景下美術類大學生因為專業自身的特點,在就業過程中面臨更加突出的困難。本文在分析大學生就業整體形勢的基礎上,將美術類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來研究,深入剖析美術類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成因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高校理工科背景下美術類大學生就業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美術類大學生;就業;職業生涯規劃
1 高校大學生就業形勢整體嚴峻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攀高,應屆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的形勢。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接近700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2014年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人,被稱為“更難就業年”;2015年大學畢業生將達到75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通常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中較少探討農民工的問題,然而事實上,農民工大量進城加劇了整個就業市場供求矛盾。據統計,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1億人,因在工資待遇上要求比高校畢業生略低,在就業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同時,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在貫徹實施過程中勢必將提高企業的用工成本,因此企業在招工時會比以前更加謹慎、理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更加嚴峻形勢。
2 高校理工科背景下美術類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美術類的人才需求近幾年明顯提高,這為高校美術類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更好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高校對美術類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其中理工科背景下美術類大學生教育管理呈現出特殊性和復雜性,就業問題突出。
2.1 美術類大學生逐年增加,就業競爭日益激烈
近年來“考藝熱”的興起帶動了許多高校紛紛創辦美術類專業,導致每年美術類大學生的逐年增加,而社會上的人才需求增長則是緩慢或相對減少。迅速膨脹的美術類大學生加劇了整個高校畢業生供求矛盾,也把這個“特殊的群體”推到了供求矛盾的最前沿,在就業中受個人、學校、單位、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加大了美術類大學生就業競爭的激烈性。
2.2 美術類大學生擇業心理及就業觀念造成就業困難
美術類大學生普遍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但由于缺乏生活和社會經驗,往往不能比較準確地分析和評價自己。因此在擇業過程中,常常表現出高度的自信,但是真正需要自己做出抉擇時,卻又擔心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不夠而無法勝任,或在面對眾多選擇時無所適從,最后只能隨大流。在就業觀念上,片面理解就業政策,只看重專業、待遇、工作環境,大多趨向于高薪水,專業對口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工作,而用人單位在業生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對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畢業生有綜合能力、實踐經驗和創新意識等,導致個人期望值和現實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最終影響擇業結果,變雙向選擇為一廂情愿。
2.3 美術類大學生就業特點造成特殊困難
首先,由于美術類專業特殊性造成靈活就業率高。其次,美術類大學生在就業時注重專業知識的對口,且對美術類大學生來說文化課和外語普遍不好,轉行難度很大,大多數畢業生寧可不就業也不選擇轉行。再次,用人單位所處地理位置成為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時考慮的首要因素,造成就業地域的相對集中性。
2.4 美術產業的性質決定了就業的困難
美術產業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不是一個大型的產業,更多的是以小型企業為主,美術類招聘單位一般規模較小,而本身的工作流動性卻十分強,因此很多學生即使找到一份較為滿意的工作也不能保持它的穩定性。加之,像北京這類大城市的藝術類招聘單位通常無法解決畢業生的戶口問題,畢業生在就業簽約時往往采取的是靈活就業的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學生簽約的不穩定性,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學生求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 高校理工科背景下美術類就業工作思考
針對美術類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高校應結合美術類專業的特點,加強就業指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改革教育教學,搭建實踐平臺等,努力為美術類大學生就業創造條件以促進就業。
3.1 高校應加強就業指導,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和信息咨詢工作,促進美術類大學生就業
高校應將就業形勢與政策、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狀況介紹與擇業觀念教育結合起來,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引導學生從兩方面入手確立正確的擇業觀要,一是要科學合理地評價自己,包括自己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等。同時還要在正確評價自己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需求,避免選擇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要學會多種渠道了解、準確評價單位,準確的個人定位與對用人單位的科學評價是就業成功的基礎和關鍵。通過引導畢業生認清當前就業形勢,面對現實,擺正位置,正確定位就業目標,樹立就業信心。
特別加強就業前期動員,結合美術類專業特點和就業特殊性,組織就業技巧、就業知識、就業經驗等培訓課程或講座,加強對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技巧指導與訓練,使其掌握正確的求職技巧和方法,幫助其認清畢業時將要面臨的就業壓力,同時幫助其發現和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和長處,結合自己所學的專業,制定出符合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目標。
3.2 高校應建立基于需求的美術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增強美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
高校應該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在教學和實踐等方面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廣泛開展項目性合作,即通過與社會各行業的項目性合作,拓寬在校學生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強供需雙方的深層次了解,為學生創造就業求職機遇,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學生不僅要具有較好的理論水平,還要能解決實際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就要靠教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在教學上變傳授知識為主轉為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為主,把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逐步建立基于需求的美術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增強美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3.3高校應搭建實踐平臺,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
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建立大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更流暢、有效的溝通交流渠道。為學生搭建實踐的平臺,開辟全面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新路徑。同時,大力倡導和扶持學生參加專業競賽提高學生的藝術創新、藝術表現能力,進而增強了學生在人才市場的競爭力。學院充分借助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堅定學生的專業信念,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甘于奉獻的精神和認真、踏實、嚴謹、高效的工作態度和作風,為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就業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時間緊、任務重的工作,既涉及到和諧社會建設及學校的辦學聲譽、學院的可持續發展等大問題,更涉及到畢業生家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理工科背景下高校應不斷發掘更多能夠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為培養具有鮮明特色和優良綜合素質的高級專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不斷提高理工科背景下美術類大學生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柯柯 張友志. 理工科背景下設計藝術類研究生教育管理初探[J].文教資料,2012.9.
作者簡介
賈國利(1987—),男,山東省濰坊市人,碩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當代綜合繪畫及其應用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