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治國
【摘 要】課程改革在不斷地深化,在朝著理想的方向不斷推進,但有時會顯得非常無效和低效,教師往往還要在課外對學生進行補課。所以當下,正是廣大教師探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階段,所以一定要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構建一個能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參與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高效性。這不僅是對課堂不斷優化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讓所有教師永遠追求的目標。那么如何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呢?
【關鍵詞】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構建
一、樹立高效堂教學理念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教學實踐的前提。要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轉變陳舊的教學模式,樹立新型的教學理念,避免教師的一言堂,逐步減少教師的教授時間,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教師要充分發掘教學資源,通過多樣的教學方式,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樣才有可能教師不會因為課堂的缺失而去課后少補課,也不會因為課堂內的訓練不夠而課外布置大量的作業。同時,也能調動學生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通過聲、光、色、形,將教學過程直觀地、形象地、生動地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各種感官,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思考,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情來撥動學生的心弦
情,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只注重課程內容的教授,注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往往忽視了情感的滲透,丟掉了語文的靈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實,我們研究語文教材,編者所編選的課文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都蘊含著深情厚意。有的是對親情的真實表達,有的是對國家、民族的深入關切。在教學中,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真情實感,實現學生和文本的深入對話,進而產生自己的內心體驗和感受。因此,語文教學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課文便是這種情感互動的橋梁。教師要善于以美打動學生,以情感動學生,把語文課堂設計成能夠打開學生心靈門扉的“情感場”,使學生都能以全部的情感參與其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素質。
三、精心設計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確如此,解決問題只是理論知識的運用,技能展現,而提出問題卻需要有超凡的創造性和想象力。一個好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引起學生注意力,而且還能夠溫故而知新,使知識融會貫通。只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就能夠突出強調課程的重點,幫助學生破解知識難點。如果所設計的問題有層次性,還能夠照顧不同差異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我們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有目的性,必須起到鞏固知識,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打開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要緊緊圍繞課程標準,提出一些富有價值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導學生快樂學習,鼓勵學生獨立探究,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時一堂語文課,老師提出的問題很多,幾乎是用一連串的問題,完成課堂教學。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扮演,要做一個課堂的組織、參與者、導演、協調者,而把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要有探究的毅力和勇氣。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接受新知,掌握技能。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評價體系,時時總結,時時反思。
同時,小組合作學習效果也相當明顯。小組合作學習能使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學習積極主動。而且,小組與小組形成競爭,組內同學又有為本組爭光的強烈意識。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相互合作下學習,使學生互相檢查、幫助、促進,要善于把問題放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五、優化課外作業布置
大多數教師都非常重視課堂教學,但作業的布置卻顯得相當隨意。有時布置作業過多,造成學生負擔過重,抹殺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時作業布置過少,起不到鞏固訓練的目的。所以高效的語文課堂,非常有必要優化課堂作業,使課外作業和課堂教學能夠組成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好的課外作業,不僅能夠鞏固課堂教學,而且對語文的學習起到一個導向性的作用。所以,作業布置一定要有科學性,語文性,不能拘泥于課后作業和課內知識,不能只是簡單的一字兩詞一句話、讀讀課文、背背古詩的布置方式。語文作業的布置,要尋找更廣闊的語文天地,作業設計力求促進學生全方位的、完整的發展,既有基礎性知識的練習,也有探索性的自主實踐活動。作業設計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把作業作為學生發展的平臺,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做作業的權利。同時,通過學生在作業中的供自我表現,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態度,把握學生最新思想變化,以便更富有針對性的設計出更有效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