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芝
【摘 要】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了新的要求,《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寬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情感教育越來越凸現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教學中應發揮出各種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情感和技能、品質有機協調,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積累和提升,使音樂真正成為學生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鍵詞】小學音樂;培養;情感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音樂教學就是技能、技巧教學,教學目標往往停留在使學生會唱歌、識譜、樂理等技能技巧的層面上,而忽視了對人的素質、良好的思想情感的培養。新課程改革下,對于音樂教師來說,就是要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培養和促進學生的情感和情操來深刻地理解和表現所學習和演唱的音樂作品的藝術意蘊。那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實施情感教育呢?
一、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
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對音樂教師的情感認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生對音樂教師產生了敬畏心理,那么在課堂上就很難提起興致。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對音樂教學的順利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的心理是純真無邪的,老師只要做到跟孩子間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孩子覺得你既像媽媽又像朋友,讓這種關系具有巨大的“親和力”,讓學生喜歡你這位老師,讓學生首先對你這位老師產生興趣,自然學生也就會對這門課產生初步的興趣。如:在面對音樂課上缺乏自制力的學生時,教師不要當著其他學生的面大聲呵斥他們,可以先找他們談心,表明雖然他們有些不太好的習慣,但老師依然關愛他們,如果他們能把壞習慣改正,肯定會成為讓老師和同學們引以為榮的學生。再如:不是每個學生都具備歌唱的自身條件,在面對唱歌跑調的學生時,如果我們用“音唱得跑調了”、“這樣不行”等等簡單的語言去挑剔學生,只能使學生對音樂課越來越失去信心,漸漸地就會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其實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閃光點和可取之處,教師要十分注意發現孩子身上各種不同的優點和長處,并盡量使其放大和擴展,努力使其能得到正面引導和鼓勵。話語溫和親切,能使學生時時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懷,形成進步動力,繼而在這門功課上能得到發展。如:可以用“你真棒”、“再想想,你會做得更好”、“你很努力,再下些功夫肯定行”等等類似的激勵性語言評價,使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改正缺點與錯誤,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要讓每一名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真心愛他們中的每一個,是他們的知心朋友。
二、科學引導,理解曲詞,感悟情緒,讓學生學唱歌曲
歌唱是歌曲的二度創作,教師要在對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有深層理解的基礎上,加上自己在演繹中對歌曲的再表現,聲情并茂地把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傳遞給學生。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別人臉上的笑;你自己哭,才能在別人臉上引起哭的反應。”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撥動學生的情思。充滿激情的范唱有利于課堂氣氛的渲染,有利于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會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得恰到好處。
三、情隨音至,潤物無聲,讓學生體驗情感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我們要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起著很好的美育教育效果。
1.以聲帶情
“歌唱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各項教學內容中,歌唱教學占去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其他教學領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學習進行。
“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是我們在歌唱教學中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并以教師飽滿的激情范唱歌曲,或用器樂如鋼琴、提琴、笛子等演奏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緒和風格,進而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歌曲的情感與風格。在歌唱教學中,還要重視音樂資料的選用,盡可能地選用優秀歌唱家的演唱磁帶、CD、VCD等,讓學生真正能在美的聲音、美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2.欣賞入情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調動學生音樂情感、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欣賞教學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采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樂,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采用歌唱、演奏、身體動作和表演等方式,“參與”到音樂中去,如唱一唱欣賞曲的主題或主要片段、用樂器演奏欣賞曲的主題或片段,結合音樂進行表演和舞蹈動作,隨音樂擊拍、腳踏、拍手、做各種即興動作等。我們應該采用這種綜合性的、生動活潑的欣賞教學方法,避免欣賞教學單純依靠聽覺、過多講述,使欣賞教學產生死板乏味的現象。
3.創作動情
音樂本身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它能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機會。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愛因斯坦、托爾斯泰等,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在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情感、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音樂的靈感誘發中,使自己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點,把思維引向深處。愛因斯坦說過:“我如果沒有青少年時代的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現在這些科學成就。”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因他愛人蔣英是著名音樂家,家庭音樂的氛圍使他接觸到很多優秀的音樂,他感慨地說:“正是這些音樂使我避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束縛”。錢老正是從音樂中獲得啟迪,成就了他的科學夢想。
創造意識,對于每一個孩子來說,幾乎是一種天生的本能。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置身于豐富多彩、色彩斑斕的人類環境,便有無數個問號和“為什么”在心中萌生:天為什么是藍的?魚兒為什么生活在水里?爸爸為什么長胡子?等等。他們在尋求各種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會生動的編唱一首歌,編講一個故事,即興畫一幅畫,跳一段舞,并把真摯美好的情感完全寄托在其創造的“作品”里。在沒有任何陳規束縛的想象中,獅子變成了人的伙伴,大海里隱藏著一個藍色的宮殿,稻草人和麻雀開始對話,星星在眨眼,月亮在梳妝……創作活動讓他們與音樂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音樂的情感。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很多,音樂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讓音樂之聲去開啟人們的智慧,陶冶人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孩子在音樂教育的春風中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成娜.重視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情感教育[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12年6期.
[2]張紅敏.淺談小學音樂教學實施情感教育[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4年9期.
[3]林薇.小學音樂教學之情感教育探析[J].數字化用戶,2013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