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儒學“為政以德”傳統與現代行政倫理

2015-05-29 01:15:38陳寒鳴
理論與現代化 2015年1期
關鍵詞:行政倫理

陳寒鳴

摘 要:儒家“為政以德”,特重官德修養,不僅是儒家“治道”的基本理念,而且由于儒家“治道”講求的是透過德治而使整個社會達到理想境地,故其又是儒家政治哲學最主要的內容,內含著中國傳統行政倫理思想的精髓。這一思想隱含著中國式的“幽暗意識”。作為傳統資源,這種思想可以運用于現代行政倫理建設,而這對于反腐倡廉亦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儒學傳統;“為政以德”;官德修養;行政倫理;廉政建設;理想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1-0051-05

自行政管理學產生以來,行政倫理就受到學者的特別關注,如1926年懷特在其專著《行政學導論》中認為“官紀”表現為行政人員熱愛、忠誠、合作、竭力負責及以服務為榮的精神,而高尚的官紀能激勵行政人員的積極性,培養行政人員的良好專業素養,對于良好行政的實現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所謂行政倫理就是執政黨、國家機構、公共管理部門和國家公務員在社會生活領域,特別是公共行政領域所應遵循的行為規范的總和”。[1]公共行政或行政管理中存在著倫理等級層次,不同等級層次的倫理都有著自己的職責規定:第一層次的倫理是個人品德(personal morality),即基本的是非觀;第二層次的倫理是職業道德(profesesional ethics),即制定并實施一套職業規范和準則強制公共行政人員以某種“職業的”方式進行活動;第三層次的倫理是組織倫理(organizational ethics),“公法、行政命令、機構的規則和章程”均可作為“公共組織”的“倫理行為規則”;第四層次的倫理是社會公德(social ethics),其“要求使得特定社會中的成員要以既能保護個人又要促進作為一個整體的群體發展的方式來行動”。[2]2002年,國家人事部印發《國家公務員行為規范》,其中有“政治堅定,忠于國家,勤政為民,依法行政,務實創新,清正廉潔,團結協作,品行端正”等規定,這是我國有關部門首次對行政倫理規范內容作出的概括。

回視儒學傳統,“為政以德”不僅是儒家“治道”的基本理念,而且由于儒家“治道”講求的是透過德治而使整個社會達到理想境地,故其又是儒家政治哲學最主要的內容。這里內含著中國傳統行政倫理思想的精髓。

儒家把中國的政治歷史上溯到三代以前的五帝時代,認為五帝之世以公天下為心,擇至德之人授以天下,而以其至德感召天下,那是至治之世,是所謂圣王“德治”的時代,其流風余韻一直傳至禹、湯、文、武,迨至周公、孔子出,將其提取煉化而成儒家以“禮治”為核心的政治思想。顯然,從淵源上看,“德治”早于“禮治”。德治主要在于協調氏族間的關系,即“協和萬邦”。上古時代,人們以氏族為單位而不以個人為單位,個人與氏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故“協和萬邦”亦即意味著尊重各氏族的每個人。雖然夏、商時代已有“禮”,但直到周公“制禮作樂”,禮制方始大備。周公所以既特重“德治”,又創設“禮治”,乃是因為此時已實行傳子制度而非傳賢制度,所傳之子未必皆為有德之人,德治自然未必可期,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期以禮治。可見,周公之創禮治,實為周人社稷計也。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古代“德治”的代表。其事跡雖難確考,但在春秋戰國時代有許多傳說。今存《尚書》雖為殘篇,卻仍可從中見其端倪。實際上,先秦諸子學說的許多觀點,都是對《尚書》等所載上古圣王事跡的詮釋。由于這些圣人所生活的時代,被后世學者稱之為“大同”、“小康”之世,所以,這“大同”、“小康”之世也就可以成為我們所說的“德治”時代。“大同”、“小康”之說有其理論價值,因為它絕非單純體現了知識者的社會理想,而且,更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一般規律:所謂“大同”之世,指的是原始共產制時代;所謂“小康”之世,指的是進入私有制后的社會時代。而中國歷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在于早在原始時代就已經在幅員遼闊的地區建立起了相對統一的部落聯合體,其最高領導者“天下為公”,勤政為民,在公益事業上表現出無私的美德和非凡的才能,從而形成一種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圣王”傳統。

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古代圣王的“德治”為理想的政治,并認為道德乃政治之本,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從“德治”的方式說,儒家強調為政者應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張君主應以個人的偉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殺、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這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而從“德治”的內容說,儒家著重強調兩條原則:一是“王制”原則,因為它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物共生的理念,而理想的人間秩序就依賴此理念來維系, 人、物之間的秩序亦需此一理念來維系。二是以德居位、無德不貴的公道原則,這又蓄含著君宜公舉、臣可廢君兩層意義。在儒家看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統治者一家的天下,所以,要實行“德治”,就必須以天下為公器,唯賢是擇。《尸子》說“孔子貴公”,即為此意。

儒家所以“祖述堯舜”、“言必稱堯舜”,是因為堯舜之世充分實現了“德治”。堯舜時代,是原始共產制的全盛時期,那時的人民有較充分的民主權利,堯舜是最高統治者,同時也是民意的集中體現者。《尚書》說堯能由近及遠地團結天下人民,《古今注》說堯立“謗木”以鼓勵人民提出批評和建議。這些傳說表現出堯重視團結和提倡民主的作風。至于“堯、舜禪讓”,則是尚德授賢、以德居位的典范。孟子對此有很能體現出儒家“德治”思想的詮釋: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孟子曰:)“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孟子·萬章上》)

在這里,孟子首先強調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貴為天子者亦不能以天下私相授受。舜有天下非堯授之,而是“天與之,人與之”,他并引《泰誓》語:“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可見,孟子所謂“天與之”實乃虛懸之辭,他著力指出的乃是“人與之”,實質是民與之。就是說,君因民而立,宜由民公舉之。這正充分表述出了儒家的“德治”原則。此外,儒家又盛稱“湯武革命”,認為君主若“德不稱位”,甚至殘虐臣民,臣民即有革命的權利。孟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

“為政以德”,透過“德治”而達到理想社會境地,因而,儒家十分重視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孔子針對當時管理階層道德敗壞的現象,提出“崇德”的原則:“主忠信,徒義,崇德也。”(《論語·顏淵》)認為衡量一個領導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標志,就在于其是否具有優良的品德。孔子的這一思想為后儒所繼承,形成儒學的一大傳統。

儒家所以特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一方面是因為為政者的言行對社會大眾起著示范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孟子·滕文公上》);“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荀子·君道》)。在儒家看來,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引領著社會風尚,最高領導者更是各級官吏和廣大百姓的表率,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意義。為政者、尤其是最高領導者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就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帶動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促進理想社會的實現,這樣,儒家“為政以德”思想的意義就絕不像現代行政管理學所說的“行政倫理”那樣簡單,而是超越了現實的、具體的行政倫理,與儒家對“大同”理想始終不懈地追求緊密相關,故其有著較現代行政管理學所謂“行政倫理”更為高遠的境界。另一方面,儒家特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隱含著一種“幽暗意識”。身處“無道”之世的孔子把外在的憂患與內在的人格昏暗結合起來思考,“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衛靈公》),故而提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強調“克己”之功:“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又很看重“自訟”。①其弟子曾參提出反躬自省的道德修養功夫:“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中庸》提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不僅僅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更要在“不睹”、“不聞”時內心時時保持著“誠”,“不可須臾離也”。孟子主張人皆有“善端”,但又認為這“善端”是很細微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故力倡“君子有終身之患”(《孟子·離婁下》)。可見孟子樂觀的性善論仍隱存著“幽暗意識”,清初王夫之據此而提出“君子、禽獸,只爭一線”的觀念,晚清曾國藩則說出“不為圣賢,便為禽獸”的警語。荀子的“性惡”論從人性本源處凸顯了儒家的“幽暗意識”。至宋明時期,儒家的這種“幽暗意識”獲得發展,學絕道喪、人心陷溺成為這數百年間儒家學者最多最常見的感喟,而“存天理,去人欲”則成為他們共同的基本關懷。②晚明劉宗周撰《大學古記約義》抉發《大學》之旨而明“慎獨”之要,更著《人譜》為儒家“幽暗意識”作一結穴。儒家從這種“幽暗意識”出發,認為為政者因其居于上位,握有權柄,最易利用公權謀取私利私欲,最會使人性缺陷肆溢,而這對社會、對民眾的危害也最大。所以,儒家特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實有基于其“幽暗意識”而對人性缺陷乃至生命陰暗面自覺克治的意義。

總之,儒學的“為政以德”思想,既有對最高統治者的道德要求,希冀“得君行道”的宋明理學家更十分注重“格君心之非”,如南宋理學名臣真德秀著《大學衍義》,希望通過進覽這部“備人君之軌范”的著作正君之心,在他看來,這是使政治清明的關鍵,又因士人自幼誦儒經習圣道,無非為了出仕——“經世致用”,故又對自身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如有著從政實踐經驗的晚明心學家王畿釋理學“復性”觀道:“吾人一身學問,只在改過。須常立于無過之地,方覺有過,方是改過真功夫。所謂‘復者,復于無過者也。”(《明儒學案》卷十二)羅洪先亦曰:“吾輩一個性命,千瘡百孔,醫治不暇,何得有許多為人說長道短耶?”(上書卷十八)這樣一些思想及據之而提出的種種有關君德、官德的主張,與現代行政管理學上的“行政倫理”頗為相類,只不過更為注重的是為君為宦者的道德自省自覺自律罷了。③

結合現實,從現代行政管理理論及其實踐角度來省思,儒學“為政以德”傳統很有價值意義。2007年2月7日,習近平在《做人與做官》中指出:“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帝國的崩潰、王朝的覆滅、執政黨的下臺,無不與其當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踐德有關,無不與其當權者作風不正、腐敗盛行、喪失人心有關。”“領導干部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是一個普通的百姓,要會做人,做好人,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珍惜自己的人格魅力,潔身自好,做一個有高尚品德的人。領導干部又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其一言一行對社會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時刻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謙虛態度,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在實踐中把做人與做官統一起來,把學習改造統一起來,把‘立言與‘立行統一起來,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把做人的過程看作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實從政基石的過程,把做官的過程看作是提升政德境界、踐行為民宗旨的過程,就像毛主席號召共產黨員的那樣,把自己培養成‘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2007年2月12日在《生活情趣非小事》中又說:“領導干部的生活作風和生活情趣,不僅關系著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關系到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對社會風氣的形成、對大眾生活情趣的培養,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一名領導干部的蛻化變質往往就是從生活作風不檢點、生活情趣不健康開始的,往往都是從吃喝玩樂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領導干部生活作風上不檢點、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開了缺口,出現了滑坡,那就很難做到清正廉潔,很難對社會風氣起到正面引導和促進作用。在當前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注重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正確引導個人愛好,慎重對待朋友交往,明辨是非,克己慎行,講操守,重品行,時刻檢點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由這些對現代行政倫理和官德建設有著重要意義的話,不難發現儒學“為政以德”的傳統觀念還是很有價值意義的。

吏治腐敗與官員道德敗壞、生活作風腐化墮落,早已為百姓深惡痛絕。據原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中國居民社會心態跟蹤分析》,④城市居民在選擇“影響當地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時首選“腐敗官僚主義”(有79.1%的城市居民如此選擇),農村居民在作同樣選擇時將“腐敗官僚主義”列在第二位(有62.9%的農村居民如此選擇)。在當代中國,沒有一種政治力量可以把共產黨拉下臺,但如果黨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就會不打自垮。而最容易使黨失去群眾的,恰恰是黨內消極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腐敗不除,民心不穩,黨無寧日、國無寧日!自古以來,人民群眾最痛恨的就是貪官污吏,最渴盼的就是為官者執政為民。盡管黨政干部中犯有嚴重腐敗罪行的是少數,但確已引起黨內外群眾的極大憤慨。對黨和政府來說,民心不穩、黨心不穩,是最大的隱患。

現實社會生活中,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與生活作風上的墮落往往聯系在一起,眾多腐敗分子大都是從不良作風滑向腐敗墮落的。 盡管民怨沸騰,黨中央也不斷加大反腐舉措,但在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貪污賄賂、腐化墮落案件仍時有發生,且涉案者呈年齡下降之勢。 如何有效解決此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全黨同志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部署,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并強調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要繼續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深化腐敗問題多發領域和環節的改革,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并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這些年,包括學者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圍繞反腐倡廉積極獻計獻策,提出了許許多多的觀點和主張,如高薪養廉和使廉政建設制度化、用“重典”治貪即為頗有代表性的兩點。但我們注意到,這幾年公務員工資屢屢上調,與下崗職工、困難群體相比,其薪酬不可謂不高,而“高薪”的“陽光工資”制度之下卻是貪官污吏層出不窮。我們又認為,制度建設很重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確是關鍵,而治貪用“重典”亦不失為易于收效的非常舉措。但徒法不足以為善。明初,朱元璋詔頒《大誥》等,將其反腐倡廉制度化,又用重典治貪,對貪官污吏采取十分嚴厲的措施,卻遠未解決貪腐問題,整個洪武朝,貪官污吏朝殺暮生,始終沒有根絕。新加坡的廉政建設經驗可資借鑒。李光耀、李顯龍等新加坡領導人借取中國的儒學傳統,在“以德倡廉,使人不想貪;以俸養廉,使人不必貪;以規固廉,使人不能貪;以法保廉,使人不敢貪”四方面形成了一個有機的廉政體系,“以德倡廉”則在其中起著核心性的關鍵作用,而所謂“以德倡廉”是指通過道德教育倡導廉潔之風,樹立廉潔意識,在思想上抵制、鏟除貪污的念頭,最終達到人不想貪的效果。這是一種道德自律的功效。

我們認為,從現代行政管理學角度看,汲取儒學“為政以德”思想傳統的智慧,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倫理建設,十分重要。儒家“為政以德”,特重為政者的道德修養,這既與其“大同”理想有機關聯,又隱含著一種深沉的“幽暗意識”。儒學的這一傳統啟發著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倫理中,要以更宏闊的視野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猶如燈塔,指引著人生。為政者、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樹立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唯有如此,才能牢記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確立起正確的權力觀,把自己始終當作勞動人民中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外,絕不謀求任何個人私利和特權。這正如習近平總記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所指出的:“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干部出這樣那樣的問題,說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同時,“廉恥,立人之大節,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馮道傳·論》)。要開展倫理道德教育,把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行政倫理建設的重要內容,增強為政者的道德自強,使其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并通過其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的保證。如此等等,在行政倫理理論研究和行政倫理建設實踐方面都有許多工作亟待去做。

在西方,“幽暗意識”成為自由主義憲政思想的出發點。既然人性固有消極的陰暗面,而權力又會使之泛濫,“權力容易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會使人腐化”,⑤那么,就要通過權力分置、互相制衡的制度架構,行政倫理的強制要求以及法律規范的約束、輿論和民眾的監督等等來克制人性,防范權力腐化。中國歷史上沒有形成這樣的傳統。儒學“為政以德”思想中對于為政者道德修養的特別關注,盡管隱含著“幽暗意識”,但其對于權力腐化問題的解決是希望為政者透過內在道德的培養,以一個完美的人格去凈化權力。現在來看,儒家這種讓德性與智慧來指導和駕馭權力雖有意義,但單憑此,并不足以完全解決權力腐化問題。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倫理建構中,我們還須對儒學傳統予以創造性地現代轉換,確立起人民主權觀念。要使人民在共產黨執政的構架下,不僅能夠選擇官員,而且能夠嚴格監督權力的運作并及時糾正權力運作中的偏差。要做到只有那些得到人民認可的具備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德才兼備者才能擔任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并確保其始終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民的利益上,根據人民意志行使權力,自覺自愿地充任人民的公仆。我們認為,這樣的觀念應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倫理理論中的核心精神。而唯有確立了這種觀念并使之成為現實,上述正確的權力觀、榮辱觀才能真正確立起來,也才能透過行政倫理建設有效、有力地推動廉政建設。

注釋:

①《論語·公冶長》:“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②朱熹注意到在理論上應是“正勝邪”、“理勝欲”,但事實上,“正之勝邪、天理之勝人欲,甚難;而邪之勝正、人欲之勝天理,卻甚易”。王陽明則基于其對“學絕道喪”的感受而謂:“戒懼之念,無時可忽。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聵,便已流入惡念。”

③在儒家看來,道德行為的特質或基本原則就是自律,是一種理性的自覺選擇。并且,進而論之,道德自律還是道德人生的根本,故而儒家將知廉恥視為人立身社會的首要節操。

④該報告收入《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⑤英國19世紀史學家阿克頓的著名警語,見Lond Acton于1887年致Mandell Creighton函。

參考文獻:

[1]王偉,鄯愛紅.行政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

[2]〔美〕杰伊·M.沙理茨(Jay M Shalniz),E.W.拉塞爾(E W Bussel),克里斯托弗·P.伯里克(Chrtopher.P.Borick).公共行政導論(第六版)(中譯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3-154.

猜你喜歡
行政倫理
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關于反腐敗的思考
簡析公共政策制定過程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45:13
論庫伯走出責任沖突的行政倫理困境
資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25:46
淺談行政人員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及對策
現代交際(2016年18期)2016-11-10 15:08:00
我國基層政府行政倫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商(2016年30期)2016-11-09 09:24:31
融通古今中外智慧,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人民論壇(2016年25期)2016-09-28 10:40:23
政府管理中行政倫理妥協的應用及所存在問題的研究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4:24:34
行政倫理建設的路徑探索
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 10:31:28
服務型政府下的公務員培訓體系
商(2016年13期)2016-05-20 15:11:16
行政倫理缺失對制度運行的影響分析
商(2016年2期)2016-03-01 10:3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 在线无码九区|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亚洲天堂自拍|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www.日韩三级|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激情99|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精品视频91|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男女精品视频|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狠狠v日韩v欧美v|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综合第一区|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天天综合色天天综合网|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在线第二页|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国产无码性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av在线手机播放|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青青草91视频|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国产男人天堂| 91成人免费观看|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AV无码一区|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免费网站|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色偷偷一区| 91毛片网|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