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文濤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及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讓數學課堂煥發生機、具有魅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么,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結合自己多年的課堂教學經驗,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
一、問題情境設置,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思考、交流和運用,有效打開思維閘門,激發探求問題奧秘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老師先寫出數453,讓學生計算判斷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接著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計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來考考老師,老師不用計算就能迅速判斷出這些數能不能被3整除。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3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產生懸念,想老師一定有什么秘訣。正是這幕別出心裁的“考老師”情境,吊起了學生的胃口,激起了學生急于想探索數學規律的強烈欲望。這時老師一語道破:同學們,不是老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掌握了有關數學規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索好不好?本節課就創設了富有創意的情境,產生懸念,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數學魅力。一旦學生對新知產生強烈的探索興趣,就會把學習當成是一件愉快的事了。
二、創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并與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相聯系。因此,數學課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已有數學知識出發,創設情境使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如教學《長正方形的面積》時的導入中,通過師生談話,引出裝修房子,運用媒體播放房間的形狀,設問如果要給房間鋪上地板,需要買多少地板?使學生在情境中了解到房間是長方形的,想到需要知道房間的面積才能確定買多少地板,可學生不會算長方形的面積,引出新知,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從而激發學生對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我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著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時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著這些問題,怎么辦?以引起急于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范圍。此時我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創設比賽情境,提高競爭意識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采用競賽等方法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起來,就會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并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在計算教學中,加、減、乘、除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于是可在練習中采用“奪紅旗”、“摘蘋果”、“送信”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學生最樂于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而且更使學生產生競爭感,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筆算乘法”時,我設計了小組摘蘋果接力賽。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準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每個接到蘋果圖片的學生,認真計算填寫一道豎式,然后傳給下一位學生,各組學生同心協力爭第一。學生對比賽非常感興趣,給學生提供了熟練筆算乘法的機會,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情境創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1)創設的情境應是學生熟悉和理解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就會產生一定的障礙。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幫助學生建構數學知識。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教育者完全無能為力,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正是豐富兒童生活經驗,促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2)情境能激發學生真正地思考。一個蘊含了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的情境,是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情境呢?我認為,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不僅蘊含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而且預設了這樣一種矛盾:這個矛盾,突出了學生原有認知方式的不足和新認知方式的作用,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巨大力量,從而使學生實現對原有認知方式的不斷反思和超越。當然,一個好的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也能夠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然而,我們在充分認識“情境創設”在教學中的作用的同時,也要防止認識上的偏差,并非所有課的導入及教學中都必須有一個“情境的創設”。
(3)避免情境缺乏數學味。要認清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重現。過多的無關活動不僅不利于數學化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模糊學生的思維,失去情境創設的價值。情境創設要有“數學味”,要緊扣數學教學的內容。情境創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應對情境本身作過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4)避免片面追求情境化。一些教師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情境可謂是“苦思冥想”,可是并沒起到應有的作用。特別是一些低年級的孩子,往往被教師創設的情景所吸引,長時間不能進入學習狀態。
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明仁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