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彬寧 肖衛東
摘 要: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老師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多年來,婁底三中初中語文組在組長肖衛東的帶領下進行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的作文教學訓練模式嘗試,然而,在教師的作文教學技能方面,始終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痼疾。為了有針對性地加強作文教學,找到作文教學的一條有效路徑,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我們課題組專門設計了基于三中30名初中語文教師作文教學情況的一套調查問卷,開展了這次作文教學調查問卷的調查活動。現將一些情況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古詩文;經典;閱讀;寫作
根據調查問卷我們發現了如下問題:
(1)語文教師們大多重視名著經典閱讀,但沒有很好落實閱讀任務,更沒有落實到寫作中來。在問卷中50%以上的老師選擇“經常”給學生布置“經典名著閱讀”,40%的老師選擇“偶爾”,只有10%的老師表示“不布置”。這充分說明了老師們對“經典名著閱讀”的重視。但面對“您落實了您的課外閱讀了嗎?”這樣的問題,只有23%的老師選擇了不檢查。67%的老師選擇了“偶爾檢查”,23%的老師選擇了“經常檢查”。這說明了大部分老師們對學生經典名著閱讀沒有檢查落實。至于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更沒有人去注意!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和寫作是緊密相連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有一部分老師通過讀書會、讀書沙龍等活動的形式認真落實了經典名著閱讀,更有少部分老師通過撰寫讀后感或讀書筆記落實了閱讀與寫作的聯系。但大部分師沒有具體檢查閱讀效果,更沒有注意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導致許多同學讀經典名著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些許的壓力,更沒有想過寫寫讀書筆記或者讀后感。這樣不僅閱讀經典名著的效果收效欠佳,更是割裂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
(2)老師們有比較詳細的作文備課, 但大部分老師沒有一個寫作教學的系統計劃,學生沒有一個寫作提高的漸遞梯度。在面對“作文備課”的提問,70%的老師選擇了“有授課計劃,有完整的教案”。但面對“初中三年,您有一個相對長遠、完整的教學計劃嗎?”這樣的問題,50%的老師選擇“沒有長遠計劃”,38%的老師選擇了.“根據課文單元后的寫作安排來”,這充分說明了大部分老師對于作文教學沒有系統的計劃。
具體表現為:
(1)走馬觀花。即寫作訓練跟著閱讀教學亦步亦趨,學什么課文,寫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冊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散文,學了課文之后便讓學生以景物為描寫對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為單項訓練未嘗不可,但如果是為了配合閱讀教學而置學生的寫作現狀而不顧,則勞而無功。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寫什么丟什么,走馬觀花,過目即忘。
(2)沒有寫作提高的漸遞梯度。在作文訓練之初教師便把全套本領、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學生根本未曾達到應有水平時卻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強化作文教學,以期學生一步登天,寫出十全十美的作文來。例如:初一第一學期,根據學生實際,作文教學應從基本功練起,即書寫規范,標點、格式正確,完整地記敘一件事等。而我們的第一次作文課便將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第一次考場作文便將“生動形象”、 “議論抒情”、 “點題扣題”作為評分標準,在此情況下,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與日俱增。這種沒有過渡的作文教學,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寫作信心,造成初一講審題、立意選材,到了初二初三還是講這一套,學生聽煩了,老師講膩了,而成效甚微。我們認為沒有一個寫作教學的系統計劃,學生沒有一個寫作提高的漸遞梯度也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3)老師們重視作文修改,但是實際收效不好。在調查中,面“在您的作文課上,學生的作文修改的形式”,10%的老師選擇了“學生自改、小組互改、集體交流、教師指導改相結合”。面對“您采用哪種方法批改學生的作文”這樣的問題,83%的老師選擇了“精批細改” “教師全批全改”是我們傳統的作文批改原則,現階段很多語文教師一直秉承著。其做法是:每個學生的每篇作文都要精批細改,諸如:批改中既有眉批、旁批,又有總評和量分;標出和改正錯別字、病句,寫明結構段落、內容主旨、語言運用的得失情況,注清是否達到此次訓練目的。這樣細致的改法,確實能清楚明了地指出不足過失,高屋建瓴地進行示范指導,充分地體現教師主導作用。而且此種“一條龍”全程服務,往往是學校和家長衡量中小學語文教師工作能力和態度的重要標志。但從受體者角度來看,不可否認,它呈現出來的弊病更顯而易見: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學理論相悖;間隔時間長(兩個星期一次大作,批一個班可能要3-4天),信息反饋慢;評講時往往會以偏概全,不利于所有學生寫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4)老師們教學很認真,但自身業務水平還有待提高。在調查中,面對“您學過課程標準中的作文闡述部分嗎?”只有10%的人表示“認真學過”,50%的人表示只“粗略看過”。在面對“下水作文”這個問題,只有10%.的老師選擇了“經常寫,感覺非常有示范和引領作用,還進步了學生參與的愛好”,67%的老師選擇了“不常寫”。在面對“您每學期聽其他教師作文觀摩課的次數”,83%的老師選擇了“3次以內”。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的老師們對于課程標準對作文的要求還不是很熟悉,更談不上熟練運用了。對于“下水作文”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是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葉圣陶老先生說的老師經常動動筆就是我們說到的下水作文,按照老先生的說法一個語文老師應該經常下水寫點文章,這樣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作文方面的進步。 我們的語文老師其實不必擔心因為自己的作品寫得不如學生而招來嗤笑,因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一個不變的規律。
參考文獻 :
[1]語文教師如何教學生在詩文中領悟美
[2]作文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
[3]基于初中文言文教學調查的思考
課題:以古詩文經典閱讀為切入點的寫作教學之研究
課題編號:XJK011BJJ036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