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網絡謠言樣本的分析和研究,闡釋網絡謠言的傳播機理包括渠道類型、心態原因等重要元素,并提出系列雙重式辯證治理的若干方略,有助于規范網民的網絡傳播行為,維護網絡傳播秩序,為監管層監控網絡謠言提供參考樣本,從而積極促進網絡社會的發展與穩定。
【關鍵詞】謠言;網絡傳播;謠言監測;治理
【作者單位】鄭曉燕,南昌航空大學。
【基金項目】 江西省教育科學 “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編號:12ZD088)研究成果。
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渠道的日益便捷,移動上網終端的不斷革新,使網絡成了傳播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網絡上傳播的虛假、不實信息也時刻影響著社會的健康發展。網絡謠言是虛假、不實信息的重要表現形式。網絡謠言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強,往往伴隨著突發事件迅速傳播,輕則造成群眾的恐慌心理,重則侵犯公民權益和公共利益,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研究網絡傳播規律,規范網絡傳播行為,加強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和防范,迫在眉睫。
一、網絡謠言傳播渠道日趨多樣化
從目前網絡謠言產生和傳播的概率來看,最具有網絡謠言傳播潛質的網絡渠道為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及一些媒體的網站。
1.微博:《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調查顯示,當前,近六成假新聞首發于微博。作為一個新興的社會化自媒體,微博不同于傳統的媒體,它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紙媒信息發布的嚴格監管,發布更快、更及時。通過移動終端,每一個網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和發布者,在信息快速傳播和流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謠言和信息垃圾。
2.微信:微信平臺用戶基數大且具備較高的社交媒體屬性,其平臺內信息封閉性高,傾向于熟人間傳播。據統計,首發于微信的假新聞只有7%。每周二是一周微信謠言傳播的最高峰。此外,由于微信的封閉式傳播環境,自我糾錯能力弱,關系鏈之間存在人情、面子等糾錯障礙,相較于微博,微信謠言的辟謠難度較大。
3.QQ群:這是騰訊公司開發的多人信息傳播交流軟件,不同等級的QQ用戶可以創建不同數量的群,邀請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加入群,通過群共享信息、傳播信息,集多功能于一體,是目前社交軟件中最流行、最普遍的一款。群主對加入的用戶進行審核把關,審核通過后才能加入。與微博相比,QQ群發網絡謠言更隱蔽,更封閉。QQ群傳播的網絡謠言,其攻擊性比較強,指向性更明確。
4.其他網絡平臺: 2014年有少數假新聞出現于豆瓣平臺,如“95后女網友征集各地‘臨時男友陪游”為一起商業策劃性假新聞,引發全社會關注,并造成了較大的社會負面影響。
二、網絡謠言傳播者心態類型
網絡謠言傳播者的傳播心態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1.人云亦云隨手轉發型。從眾行為,指的是個體在受到外界群體行為的影響下,自己的認知、判斷、思考和行為不斷弱化。在傳播行為中,表現為信息的傳播者越多,個體往往認為信息的可信度越高。在信息傳播日趨暢通、傳播渠道日益多樣化的今天,信息的傳播有很大的隨意性。信息傳播者往往不假思索地轉載、分享某個傳播者數量較多的信息,人云亦云,不辨別真假,不去偽存真。這種隨意轉發的傳播心態和習慣,導致網絡謠言的快速傳播,影響受眾的信息獲取能力和分辨能力。
2.消息靈通人士自居型。在一定范圍的群體中,通常會存在幾個意見領袖。這些人常以消息靈通人士自居,輕信小道消息,通過謠言的傳播顯示自己對一些事情知道得比別人早,比別人多,從而希望從別人那里得到被“仰視”的感覺。這些人大多數本身沒有惡意,也不在乎網絡謠言的真假,他們關心的是在轉載和轉發的過程中帶來的網民關注度和喜悅感。
3.宣泄不滿挾私報復型。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及網絡工具的不斷更新,轉接網絡的便捷性越來越得到強化,上網一定程度上變得無時無刻、隨心所欲。網絡暴力現象日益突出,許多不明真相的網民情緒被別有用心者加以利用, 通過操縱和引導受眾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4.以訛傳訛政治攻擊型。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各種針對中國的陰謀論在網絡上泛濫,這些謠言擅長以訛傳訛,對我國的大政方針、意識形態、人權等進行攻擊,影響人們的正常判斷。許多網絡政治謠言,以各種內幕、陰謀為噱頭,含沙射影,攻擊我國制度,制造矛盾和混亂。網絡政治謠言的危害和影響變得越來越嚴重。
三、網絡謠言產生原因
1.利益原因:各種利益紛爭不平衡。網絡謠言傳播背后往往隱藏著不同的利益派別,或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或為獲取特定的經濟利益,或為達到個人不可告人的目的。這也是網絡經濟謠言、政治謠言產生的根本原因。如果說網絡政治謠言傳播背后隱藏的利益斗爭需要還比較隱晦的話,那么網絡經濟謠言背后的經濟政治目的就顯得赤裸裸了。如美國調查機構Citron為做空恒大而散布的網絡謠言,就具有很大的陰謀。國內有關分析人士指出,美國調查機構Citron做空恒大,在賺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是對中國經濟情況、政治敏銳性的一次試探,其背后或許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2.渠道原因:信息披露渠道不暢通。網絡謠言傳播快、影響力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信息的真實性沒有得到權威部門的及時修正。比如在今年史無前例的大股災中,各種財經謠言充斥于網絡媒體。對這些小道消息,相關權威部門沒有及時通過官方網站、微博等渠道進行辟謠和解釋,使得受眾更容易相信這些消息。這種信息的求證、反饋機制不完善,監管部門不作為、職能發揮缺失,一方面助長了網絡謠言的迅速傳播,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政府部門的權威性,造成了受眾寧愿相信小道消息,也不愿相信權威部門發布的消息的奇特現象。
3.認識原因:對謠言危害認識不到位。網絡謠言能夠短時間內在互聯網上肆虐,迅速傳播,是因為網民對網絡謠言危害性認識不夠,不去思考消息的真偽,不考慮傳播網絡謠言的后果,不知道傳播網絡謠言的危害性而加以傳播。
4.法規原因:法律規章體系不健全。就目前而言,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還不完善。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管理網絡信息傳播的法律法規,對網絡傳播行為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規范。但是隨著網絡的發展,這些法律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諸如網絡謠言傳播的認定難度大、程序復雜、技術性難題多等,使得在打擊和治理網絡謠言的具體行動中,操作難度日漸增大。
四、采取各種有效措施辯證治理網絡謠言
1.“法治”與“德治”并舉。網絡需要德治,但目前更需要法治。對那些謠言制造者、為達到一己私利不擇手段者,講“德”說“信”作用不大。網絡是虛擬空間,但虛擬空間絕不是法外領域,網絡謠言的整治理應納入法治的軌道,完善從業資質、行業退出、責任追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法律監管、依法懲處等途徑凈化這一新空間。
2.“自律”與“他律”同行。我們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操作門檻低、交互性強、傳播速度快。要讓自媒體更好地發揮媒體作用,承擔媒體責任,“他律”同樣重要。遏制網絡謠言需要“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自律”與“他律”應該是并行不悖的。要加強網上文明與道德教育,引導廣大網民做文明的網上公民。
3.“源頭”與“終端”兼治。謠言生成始于制造者,網民往往是網絡謠言的主要制造者和傳播者,要引導網民在網絡上有理有據、實事求是地發布消息,從源頭減少謠言的產生。網絡謠言通過轉載和分享,影響力倍增,個人的無心分享和轉載,客觀上加快了謠言的傳播,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在控制謠言的過程中,加大對公民媒介知識、傳播知識的素養教育,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做到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對信息辨別、篩選后,再進行傳播。許多新聞網站、大眾媒體有時也充當了網絡謠言的放大器,一些辨別難度大的謠言,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的進一步宣傳,往往讓更多的人成為謠言的受害者。
4.“治標”與“治本”并進。治理網絡謠言要從防范和查處兩方面進行,采取各種措施,防范謠言產生和傳播的根源,對已經在網絡上傳播的謠言,要對傳播者的手段和目的進行查處和曝光。就“治標”而言,要監管好網絡媒體信息發布和轉帖,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阻斷網絡謠言的傳播渠道。普及科學常識,提高科學素質,讓謠言不攻自破,才是關鍵所在。
治理網絡謠言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工作,需要政府、行業協會、各方人士及廣大網民齊抓共管、同頻共振,辨證施治,才能奏效。
[1][法]卡普費雷謠言[M]. 鄭若麟,邊芹,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美]奧爾波特等著. 劉水平譯:謠言心理學[M] . 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3]許靜. 輿論學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張雷. 論網絡政治謠言及其社會控制[J]. 政治學研究,2007(2) .
[5]沈遠新. 政治謠言:界定、生存機制及其控制[J]. 探索,2000 (l) .
[6]張雷. 論網絡政治謠言及其社會控制[J]. 政治學研究,20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