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娟 胡永健
摘 要:在總結目前該課程教與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探索,提出了“在實踐中學習”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該門課程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應用技能,具備從事各類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及經濟評價的技能。實踐證明:這些學生經過真槍實戰,均能獨立的完成一項實際任務,也獲得社會企業的認同。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程經濟學;實踐教學;應用能力
1 該學科培養學生的綜合本領
《工程經濟學》是各種可行的工程方案未來的經濟效果差異的分析理論與計算方法的學科。通過該課程的系統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并掌握工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且能運用這些基本知識對工程方案進行經濟效果評價,選優最優方案,為項目尋求技術上先進、經濟上節約的方案。要求學生具備從事項目可行性研究、經濟評價、項目決策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從工程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技能。
2 該學科的教學現狀
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呈現綜合式的發展趨勢,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社會大背景下,大學教育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養方案中增設通識教育課程,追求綜合化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除增加社會實踐課時外,還增設了較多的專業選修課,使專業必修課學時大大壓縮。然而,隨著社會科學的迅猛發展,專業必修課的教學內容也呈現有增無減的趨勢。這一現狀對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目前的教學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理論課期末成績評定標準不夠客觀。理論課以多媒體授課為主,板書為輔,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學時為48學時,考核方式為考試,總成績為平時占20%,試卷成績占80%;其次,實踐課學時偏少,學生人數多難以指導。課程設計設計時長為1周,考核方式為考查,設計成果為某工程財務評價報表,沒有要求學生使用軟件,按照書本樣表手工編制。
發現學生沒有系統的學科思想,學習目標不明確,思路不清,偏重理論知識的講解,以應付考試為主,缺乏實踐應用環節的訓練,學了公式不會靈活運用,甚至不知道什么意思。知識只是零碎公式習題的堆積,缺乏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課程設計也是照貓畫虎的去模仿,相關數據來源渠道不明確,機械的運用教材所附案例數據,對各個表格的相互關系含混不清,單個表格的編制意義不清楚。設計結束時應付交一份東拼西湊的財務評價報告了事。
3 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聘請工程咨詢公司經驗豐富的人員進入課堂,把在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解決辦法交給學生,同時把企業所承接的決策項目交由學生去完成,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當項目所有環節完成之后,將整理好的成果交給企業技術人員審核,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效果甚佳。
但學校又有學校的規章制度,一學期上多少次課,期末再給予考核。時間只夠完成理論講授,實踐的時間非常少,僅為1周。1周的課程設計時間學生也只是非常緊張的照抄書本,然后倉促的交一份設計成果,對許多地方都模糊不清。因此,現行的教學大綱急需修正。
以本科評估為契機,學校與社會相關機構也建立了學生實習基地,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效果不是多理想,一是實習基地空間有限,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實習的需要。學生到企業或現場只是走馬觀花式的觀摩瀏覽,沒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對于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教師及學校的高度重視,盡最大所能為學生創造實踐的平臺。比如老師和一些學生代表去單位實踐,回頭與其他同學分享;或學生分成4-5個人一組,分批去單位實習,最好是每一批實習學生都有和企業的人員一起完成一項實際任務的機會,這樣學生就能較好的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在一起。另外,企業有時不愿意無償為學生提供這種學習的場所,如果學校能出臺相關的政策就更好了,再就是學生帶著理論知識能為企業創造利潤或其他正面的效應,為企業創造財富。讓企業打心眼里愿意和學校合作,愿意把真經交給學生。這樣才能兩全其美。
針對上述問題,建議選擇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理念 “在實踐中學習 ”模式,合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進而提高該課程的實踐教學水平。
3.1 制定教學大綱方面
教學大綱是培養人才的關鍵,在大綱建設方面應根據專業方向和培養目標“以外聘的企業系主任為主導,實現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為原則”縮減理論學時在教學中的比重,提高實踐學時的比重,使實踐學時達到總學時的一半以上,組織工程咨詢行業專家開展座談會,汲取來自工程咨詢行業專家的意見;召開已畢業學生工作座談會,聽取他們參加工作后的經驗和體會,重視已畢業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反復征求意見,推定教學重點,不斷完善,最終確定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時分配等。
3.2 課程教學內容
《工程經濟學》這門課既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又與工程建設密切相關,它對于學生將來從事工程項目咨詢、管理等工作有很大的意義。通過本門課程的進修可以系統地完成某工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任務,把握經濟評價的步驟、方法和詳細計算過程。
學習工程經濟學應先修課程有:管理學、財務管理、施工技術等。后續課程有:建設項目評估、工程項目管理等。學科改革是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應針對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內容和布局。教學內容要側重基本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培育。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要以應用為目標,增強教與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講清觀點、強化應用為講授重點,同時,應使每生具有必然的可持續發展本領。因此,筆者建議把工程經濟學的教學內容分成以下四個模塊,并合理分配學時數。
模塊一,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模塊,建議分配18學時。主要講授資金時間價值、工程經濟評價的基本要素、預測技術和價值工程部分。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基本概念、理論、公式等計算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相關指標和參數的能力。
模塊二,能力提升模塊,建議分配16學時。主要講授建設項目財務評價、建設項目國民經濟評價、不確定性分析與風險分析。要求學生明確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模塊三,實例分析模塊,建議分配6學時。主要講授怎樣將模塊一和模塊二所涉及的知識加以分析和運用。
模塊四,綜合應用模塊,建議分配6學時。明確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思路和框架。掌握編制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方法和技能。
3.3 教材建設
課本是教學內容的根本載體,是教師講課,學生學習和把握知識的首要工具。搞好教材建設工作,是穩定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實現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選擇一本優秀的教材顯得尤為重要。
教材的選用應把握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選優原則,優秀教材包括規劃教材、獲獎教材、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推薦教材以及特色教材。二是選新原則,新教材是指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保證選用的教材內容與時俱進,及時更換陳舊的教學內容。
教材是教之本。教材建設是教育的基礎環節,沒有高水平的教材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學。最好能結合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組織工作在教學一線,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企業工作人員編寫適合本校的新教材,能體現學校優勢學科和特色專業的教材及實踐指導書。新教材務必在全面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并對教材內容和組合框架等方面慎重考慮之后再編寫。編寫教材要絕對具有針對性,語言表達準確無異議、又能與社會實踐密切聯系等,彌補學科專業教材建設方面的不足。
3.4 課程實踐環節
實踐教學體系是成功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核心,以實踐教學平臺為基礎,按照多層次方式進行組織,基于學院內部建立起的實訓實踐平臺。建議引入網絡授課,這樣可以較大的降低教師的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實踐,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培養教學質量,實踐教學體系分為課程設計,認識實習,企業實訓,畢業設計四個層次。
3.4.1 實習基地建設
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校企應建立實習基地,如創新創業園工作室,工程咨詢公司等,各實習基地會為學生提供實際工程項目,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參加這些真實的項目操作,企業專家和校內教師對學生進行全程指導,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學生可以到企業參加項目例會、討論會,親自感受企業的文化和工作環境,同時企業專家可定期來學校與學生進行學術交流,最后由企業專家和校內教師共同對學生所做的成果進行驗收,通過驗收的同學可以得到由企業頒發的合格證書并優先獲得實習機會。
3.4.2 教學與考核方式
工程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學習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所學知識也不是只是零碎公式習題的簡單堆積,而需要具有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針對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眼高手低,實際操作能力偏低等現象,建議采用“在實踐中教學”模式,實行校內外導師制。
發揮企業導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強,學校教師講授能力強的優點,在課程內容建設方面“以企業提供的講義、案例為主體,學校老師和企業老師共同就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進程、考核方式進行研究討論,共同開發教學課件,設計教學案例,共同進行課程的講授和輔導工作。知識點的講解以學校教師為主,實踐指導以企業講師為主。最終形成集企業與學校各自優點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財務評價軟件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學校教師的專業背景,為每一門課程指定一名校內輔導老師,校內輔導老師與企業導師共同研究需要講授的內容。對公司提供的員工培訓、實踐講義進行深化改造,從而使講義內容變得深入淺出,重點突出,讓學生容易理解接受消化。在教學過程中,以淺顯易懂的案例為主線將知識點串起來,邊講解邊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學校教師偏重知識點的講解與輔導,工程師偏重學生實踐過程的講解與輔導。
學科考核應該將對理論知識的考核與實踐的考核結合起來進行。學期成績應由平時成績、試卷成績和實踐成績構成,并且應加大實踐成績的比重,建議平時成績占10%-20%,試卷成績占40%-50%,實踐成績占30%-50%。
4 “在實踐中教學”效果
新構建的“在實踐中教學”模式選擇了工程管理專業的25名學生進行了試運行。這些學生在四年制本科的第三、四學期完成建筑施工技術、建筑結構、建筑材料、管理學、財務管理等基礎動手能力訓練之后,從第五學期開始,將企業的工程實例引入課堂,這些工程實例均來源于典型實際工程,5個學生為一組做一個項目,在后續專業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這些工程實例,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訓練學生專業技術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學生動手能力的高低也將在實踐中有所反映。實踐證明:這些學生經過真槍實戰,均能獨立的完成一項實際任務,也獲得社會企業的認同。
5 結語
以校企合作模式為核心,廣泛引進企業的豐富資源,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縮短了企業需求與學校供應之間的距離,近年來學生的平均就業率達98%,數字說明學院培養的學生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參考文獻:
[1]張煒,屠立.關于高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01).
[2]李海燕,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05.
[3]林暉.大力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促進職業教育新發展[J].寧德師專學報,2009(04).
[4]許晉仙.高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04
[5]游海麗.關于推進新疆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思考[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1.06.
課題名稱: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問題——以《工程經濟學》課程為例。
課題編號:2014XJGLX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