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玥琴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理念進入高中教學的視野。高中美術的具體教學方法也必須跟隨時代的發展和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但是當前高中美術教學遇到的問題較多,阻礙了教學的順利開展。對此,我認為審美教學可以有效實現學生綜合美術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美術 審美教學 主體性 情境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169
高中美術的教學一直沒有受到相應的重視,美術課程在高中的所有學習課程中所占比例很小,很多學校生一周就設置一節美術課,甚至在高三階段就完全取消美術課,而以專業美術知識的背誦或者綜合基本能力的課程替代。根本沒有培養學生鑒賞美、發現美的能力,更別提創造美了。研究發現很多學生都對于畫畫很感興趣,但是高中學習壓力大,學校不重視美術教學導致學生的審美能力退化,對美術作品失去感知力。那么如何在順利開展高中美術的審美教學呢?我認為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效果比較理想。
首先,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建立是審美教學的起步,也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很多教師自身對于美術教學不重視,主科副科的傳統觀念嚴重,上課敷衍了事,讓學生簡單的了解作品和作家就結束,導致學生沒有深入學習美術的動力和欲望,無法發揮學習主體性。
鑒于目前的學情,我認為第一,教師自身要對于美術教學的目標進行深入理解,在明確自己任務和責任的前提下認真備課。在課堂上要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讓學生自主感悟,而不是單純的記憶式學習,從而培養其主體性。中學階段學生具有獨立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教師應該因勢利導,幫助學生發展強大這種趨勢,而不是讓課堂毫無生機與活力,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改成背誦式學習。
第二,由于教學時間很短,而內容有很多,教師上課以自己為中心,只管講課,也不觀察學生的反映和具體的學習情況。很多學生上美術課都不參與,老師講老師的,自己在下面做別的事情。美術學習成了一種流于形式的慣例,學生沒有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更別提親自進行審美鑒賞了。學校應該設置充足的美術教學時間,教師在課堂上以學生的接受為教學參考,積極更換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例如在課堂開始采取問題情境,在學習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時,可以先從達·芬奇的人生經歷為切入點。比如他受到當時美狄奇家族的重視,自己一人靠作畫養育了整個家族;或者達·芬奇的身份揭秘,通過神秘的故事敘述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或者讓學生自主起來為大家講解自己知道的一些作品的故事來源等,可以有效喚醒學生的主體性。
第三,主體性的建立也必須靠學生自己努力。我認為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學習完一課之后根據自己的感受或者課下查找資料自主對畫作或者雕塑等作品進行文字鑒賞。一般在100字或者200字以內,教師選取一些優秀的鑒賞在課上為大家讀,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鑒賞能力,并且把內在的感受轉化成語言,使其感受具體化、形象化。總之,主體性的建立就是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者和監督者作用,為鑒賞能力的發展奠定好的前提。
其次,情境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教學的優勢就是具有豐富的色彩和形體的變化,直觀地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但是不少教師在美術課上都是采取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時,一節課都在枯燥的講解,要求學生觀察人物的肌肉和形體美,學生一直在被動地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步進行審美。學生喜歡自由的天性受到壓抑,會產生厭倦和煩躁的感受,不利于審美教學的開展。
第一,教師要充分發揮美術的學科優勢,利用PPT或者視頻等為學生展示生動的、立體的雕塑和建筑圖像。甚至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設計建筑的內部構造圖,把審美進行深度拓展。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畫面與情境沖擊下,激發審美欲望。
第二,大部分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都是以美術課本為主進行審美鑒賞。中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長久集中于一件事物,美術課本的圖片由于印刷或者其他原因光線和亮度都不是非常理想,學生鑒賞起來有難度,沒有形成一定的鑒賞情境,學生容易走神。我認為教師應該通過一些色彩鮮明的真實圖片,在講課過程中讓學生相互傳著觀賞,對于珍貴有稀少的真實圖片學生會產生很大的興趣,在學生的互動中形成積極的教學情境,在兩類圖片的對比中,學生踴躍發表觀點,促進審美教學的開展。
第三,教學情境還可以是學生的自主參與情境創造。例如在學習完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教堂拱頂壁畫》時,教師可以借助畫家的人生經歷使學生加深對于作品的理解,并且結合畫作的來源《圣經》,通過有趣的圣經故事讓學生積極參與。下一節課,就可以要求學生自主對畫家或者圣經故事進行片段節選,分角色演繹畫家的一生和或者失樂園等故事情節。創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對于作品有透徹的理解,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宗教情感有深入把握。總之,情境的塑造就是為了方便學生鑒賞作品的精神特質和內在思想蘊含,從而真正實現對作品的審美鑒賞。
最后,實踐對于審美教學是高度的提升。大部分高中美術教學都取消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即便學生具備了鑒賞美的能力,但是沒有創造美的素質照樣是沒有完成美術教學的目標。
第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活動或者游戲,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例如,舉行《猜猜他是誰?》的美術主題創作活動,讓學生課堂上畫班里的某一個人,然后學生交換之后進行猜想,看誰畫得最像。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人像畫法,抓住特征、不求細節真實要求以形傳神,在具體的創作感受中了解中國古代文畫追求意境的特征。第二,充分利用學校中的隱性審美創作資源,例如宣傳欄、海報、黑板等處,鼓勵學生輪流進行自主設計與繪畫,訓練學生的實戰能力和創作水平。第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例如在學習素描一課時,可以分兩個課時開展,第一課時欣賞畫作,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基本的素描技法。第二課時教師開展實踐活動,選取校園內的優美景色,讓學生進行素描,把理論轉化成實踐,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在實踐中形成創造美的能力。其他的實踐活動還包括假期組織學生就近到美術館進行參觀等。總之,實踐活動就是為了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重新建構,把審美鑒賞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詳細論述,我們發現高中美術的審美教學是一個漫長和艱難的過程,教師不可急于求成,而要注重學生總體能力的培養,使審美鑒賞成為其豐富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