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明
【摘 要】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等職業教育應該從以往的傳統、單一模式的觀念迅速發展起來,適應現代化發展,使學生在學習、成長的同時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把知識、能力、素質有機結合及綜合提高的開放式、多樣化的中等職業教育模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劃分 課程劃分 就業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9.201
在中國的應試教育下,高考向來是改變人生改變命運的途徑,成功的考一所好大學預示著邁向了成功之路。我國現有階段的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不但需要高等技術人才同樣需要中低等技術工人的支撐。下面一組數據是我國技術工人和發達國家技術工人的對比數據經濟發達國家工程師,技術員,技術工人三者比例 1:3:10或:1:4:12我國現階段工程師,技術員,技術工人三者比例1:0.67:4此上數據顯示,我國的技術人員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低2.33—3.33,技術工人低6—8,比例的大幅失調,使我國的產業優化大大落后于國際同等水平,促使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的全方位發展。縱觀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前聯邦德國在短短30年不到的時間了,經濟迅速發展一路成為世界的經濟強國,不得不承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中等職業技術人員的培養。我國1979年成立中等職業學校至今已有40年的歷史,究其根源,就業問題始終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盲點。就業環境差學生出路窄就業后薪酬低是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選擇中等職業教育的根本。學生對于自我判斷與定位也不清醒,大部分學生希望“畢業就能就業,就業即可高薪”沒有奉獻、艱苦奮斗精神和對于用人單位重視的協作精神。
中等職業學校主要包括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歷史上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愛國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立志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們服務具有健康體魄的中等技術,管理人員。隨著社會的發展,1993年,勞動部頒發了《關于深化技工學校教育改革的規定》對中職類院校的教育目標有了新的指示,就是“技工學校要按勞動力市場的要求,拓展培訓領域,服務于社會,再以培養中級技術工人為主要目標的基礎上,有條件的也可以培養高級技術工人、企業管理人員或社會急需的其他各類人員”也就是說,新時期中等職業教育的重點是培養高技能的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中等職業教育既承擔就業,又擔負升學的重任,既要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實用性人才又要為高一級別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培養并輸送高品質學生。中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就業但又不能忽視學生的升學,應該雙重任務一起抓,兩項責任一起抓。
從宏觀上講,社會上中等職業教育的病端主要是“師資力量差,辦學條件弱,教學設備簡陋”。由于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即從屬于“教育”這一上位概念,又與其他類別教育有著截然不通的區別,職業教育的獨特性當然是其“職業性”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多方面全方位的人才,讓某方面職業興趣是某個人學一技之長用于謀生和發展。在中國應試教育的特點下,大多數家庭選擇讓孩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后在學歷上有了優勢選擇一份比較安逸的工作。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來源主要是城鄉,初高中流失學生,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以及單親家庭,這類學生存在的共同點就是急于就業,在校期間的文化課程理論部分他們根本不敢興趣,也很難吸收,青春期的叛逆和對書本的厭倦使課堂文化課很難正常進行。為了吸引此類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走入到工廠進行切身體驗,動手操作,反復實訓是我們教學中采用的方法。前幾年由于教學設備落后,實驗機械匱乏,大多數實訓操作只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近幾年由于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視,在師資培訓、教學設備配備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就我所任教的學校而言:最早期《機械制圖》這門課程從最初的一把尺,一副三角板”的課堂教授,發展到今天的多媒體與《計算機CAD》制圖相結合的講授方式,多媒體與機房操作相結合的講授方法,讓大多數學生對《機械制圖》這門既枯燥又難理解的課程可以深入淺出反復滲透與理解,為以后走入工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鉗工制造》這門課程,任教初期,由于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和可以供學生參觀實訓的場地,為了保證教學效果良好,只能采用黑板掛圖、投影儀這種落后的方式 ,現階段由于鉗工實訓工廠的建立,這門課程由原來傳統的課堂講授轉變為工廠操作實訓課,2周的實訓,每人一份鉗工作品,讓該課程更簡單,更具體,更生動,而且收到了課堂授課完全達不到的效果。
隨著國家的大力扶持,車床,刨床,數控加工車間一并落實,本學校的機械專業由原來的傳統教學逐步演變為“一體化教學”并且通過校企合作,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就可以為企業加工產品,到企業進行進修,可以達到“畢業即就業,就業就高薪”的水平。由此可見,就業與高薪是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的目標。
面對21世紀的機遇與體驗,改革中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建立新的課程體系,依照鄧小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想。按照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努力實現課程體系的多樣化,綜合化,基礎化,現代化以及實用化。
課程體系的多樣化,單一的教學模式和課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中等職業辦學的發展,“單一技術性”的技術人才只能被社會過早淘汰,我們要根據不同類型、不同技能需求的人才制定多樣化的課程模式。
課程體系的綜合化和基礎化:現代化科學技術需要大量綜合性人才為之服務。課程設置的基礎化,要形成寬基礎多方向的課程結構,體現理論基礎較扎實、專業知識面寬的特點
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實用型:職業學生為適應社會的需求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在經濟告訴發展的今天,社會對人才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課程的現代化讓職教學生畢業就與社會接軌。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為課程實施奠定了基礎。各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探索出課程實施模式,制定出適合自己學校發展的課程方案。
參考文獻
[1]洪燕,中等職業教育產學合作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2008.
[2]劉麗萍,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思考【D】 華中師范大學,2004
[3]石偉平,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所,上海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