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特色促發展已成為當下許多學校的現實選擇和自覺行為,但特色局限化、項目化、形式化、淺表化的問題仍然存在。學校特色建設其實是學?!皞€性”建構和生長的過程,需要植根傳統,圍繞學校發展定位,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尊重規律,創設其自然生長的環境,以課程教學為重心進行轉化,最終形成學校鮮明、穩定的教育哲學和先進、科學的教育實踐。
【關鍵詞】學校特色建設;個性;辦學傳統;自然;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5-0034-02
【作者簡介】鄒小飛,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江蘇南京,210036)。
隨著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學管理者對學校特色建設的認識愈來愈趨向理性,但問題仍然存在,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認識到特色建設其實是學校個性發展的過程。
一、學校特色建設的核心是“個性”
不同學校,都會因歷史傳統、資源配置、學生特點、師資結構和地域環境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并受其制約,學校特色建設必須植根于此。適合學校、被廣大師生所認可的“校本化”方案,它應表達一所學校對其辦學特征、發展目標及達成方式的思考與追求。同時,它還應該是極度個性化,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能夠引領廣大師生在特色建設之路上不斷實現學校的教育理想。這種“個性”對學校而言,是整體的、由內而外的,觸及學校內部深層次變革的,并能體現學校特色建設路徑和實施方式的選擇,絕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項目包裝或美化。學校特色建設的“個性化”應當是學校諸方面工作的綜合體現,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獨特的、穩定的、優質的具有社會意義和教育意義的一種辦學特征。
二、“個性”植根于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發展定位
一所學校所施行的教育活動最終都會以辦學傳統的形式,融入學校發展的基因。這種基因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且會對學校的發展持續產生影響,并不因學校教育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當我們欲以“特色求發展”時,首先需對此“個性”予以充分觀照。
學校特色是不斷建構和生長出來的,它不僅僅體現在特色建設的結果上,還體現在學校追求和實現特色的經驗和過程當中。學校特色建設要“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也就是說學校特色建設是具有“校本”特征的,要基于學校,生成于學校,并發展于學校,不僅要對學校的文化歷史、原有基礎、傳統優勢等有充分認識、深度審思,還要對學校有什么樣的教育理想、怎樣的人才規格追求等,作出明鄒小飛晰的價值判斷、合理取舍。
從辦學傳統中尋找“個性”,是對學校文化的尊重與理解,可以找到學校特色建設的優江蘇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許南欣E-mail:jsjy510@126.com質種子,而且也能找到學校特色建設的豐饒土壤;而在學校的辦學定位中發展“個性”,則好比提供這粒種子生長的陽光、雨露,是對種子萌生的培育,是育苗的必要條件,是在現實環境中對學校“個性”達成路徑及方式的規劃與實施。它直接決定學校辦學傳統中的“個性”能否得到繼承發揚,并與時俱進的創新突破,以成就學校特色。學校特色建設必須在文化繼承中發展,找準定位,只有基于傳統,方能根深蒂固,只有明確方向,才能發現空間,枝繁葉茂。
三、“個性”的生長方式應該是自然的
自然,還是不自然,并不取決于事物本身的特性,而是取決于事物與環境態勢的關系,“然”可以理解成事物在經過一定的演變過程之后所穩定下來的確定態勢。學校特色建設中的“個性”也需要在一個環境態勢中提供其自然生長的機制。
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正式提出基礎教育要“辦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又再次提出“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兩次綱要里均提出“辦出特色”。如何辦出特色?就學校而言,其基礎工程就是造就尊重“個性”、不媚俗的教育環境。也許有人認為,過度的行政干預很難有學校特色建設的空間,如果僅僅因為外部的環境就采取一種妥協或者迎合的態度,那極有可能造成特色不特、沒有個性或者特色泛化、泡沫化的現象。任何人都是有個性的,學校也有它的個性存在,學校特色建設就是要讓個性得以保持發揚,這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特質,它需要一個寬容而且善待個性的環境,需要在外力干預的情況下發揮其自主性,以內部驅動守住那塊“自留地”。
從根本上說,學校特色建設是為了給每一個學生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指向學校根本、本質的發展,指向師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素質的終身發展,這應該是學校建設的共同目標,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機構的屬性使然,任何一所學校都不可能繞開此目標去尋求其他意義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個性的生長必須基于問題的解決。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學校必然會針對現實,將學校特色建設落實為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這本身就是校本的“個性”行為,是國家繼學校重點化發展和均衡化發展之后的一種有效的發展策略,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校的發展目標。如果這樣的行為不是建立在學校個性基礎上的,并指向問題的有效解決,只能說是對學?!皞€性”邊緣化的延伸。學?!皞€性”的自然生長有著符合規律、順任而為之意。南開中學校長宋璞對于特色學校有著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種氛圍,一種環境”,是經過若干年教育實踐自然而然形成的。指出學?!皞€性”的生長必須基于問題的解決,是為了防止學校建設過程中,對現狀一成不變的放任,要知道,“個性”的種子除了需要土壤、陽光、雨露,還需要我們為它去除雜草,施以養分,只有這樣,它才可能回饋我們以豐碩的果實。
四、“個性”必須以課程教學改革為重心進行轉化
學校特色建設中,是否對其“個性”給予了充分、有效的觀照,要看其是否以學校的核心價值為統領,以有意識的評價管理創新、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培養等為載體來體現學校的特色取向。其中,課程教學改革是重心。
學校特色建設的目標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必須通過課程的實施和有效的教學行為來實現。這就體現了教師教學的重要性,因為教師是學校課程的執行者,是學校特色建設最有力的支撐,其教學行為直接決定了特色建設的效果。學校為了“個性”的表達而進行的項目建設、評價管理創新、教師培養等都要以課程的手段和教學的行為對學生施以影響。課程與教學應該是學校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因為課程與教學內在地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學,綜合地體現了科技應用和人文風貌的總體水平,直接表現著師生的發展和發展成就,鮮明地體現著學校的特色。這充分地肯定了課程教學在學校特色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那么,“個性”如何以課程教學改革為重心進行轉化呢?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標準,表達個性,發揮靈性。
學校的課程教學首先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規范性要求,不能僅因發展特色而棄標準于不顧。在此基礎上,可以追求課程教學的學校個性表達,就是課程教學要與學校教育哲學相匹適,讓課程教學能夠表達著、體現著學校的“個性”訴求。如果學?!皞€性”的觀念沒有變成課程教學的行動,僅僅停留在辦學理念的解讀,停留在“一訓三風”和?;盏任幕瘓D標的表面設計上,對學校就不會有實質的觸動。再次,學校要積極探索特色課程的建設,要基于學校的教育哲學,結合校本優勢、地域優勢,思考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怎樣的課程,讓課程教學體現學校的創新意識和獨有優勢。另外,還要打造有特色的教師群體。蔡元培先生說過:“有特色的教師是學校的寶貴財富?!辈煌慕處?,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志趣和追求,不同的專業傾向和投入,不同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積淀,不同的智能資源和教育理想。教師的不同個性必然帶來不同的教學行為,如果能把教師的這筆教育資源開發出來,并且發揮到最佳狀態,那學校的課程教學則一定是美妙而靈動的。所以,立足教師實際,發揮教師優勢和特長,培養個性突出的教師也是彰顯學校特色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