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活教育”的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是陳鶴琴先生“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分析和借鑒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對我園如何利用和開展園本課程資源具有很大的啟示,在我們的飼養課程中通過實實在在的“做”充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
【關鍵詞】活教材 自主體驗 物質材料 合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8-0161-02
一 大自然——幼兒的知識寶庫
大自然和大社會是活教材。美國一位教育家說過:“大自然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老師,她的教益無窮無盡。”自然環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內容,為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和認識興趣、掌握知識方法和獲得對周圍世界的感性認識,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教學不主張班級授課制,而是提倡室外活動,注重生活的體驗,以大自然為研究對象,重視幼兒的直接經驗,讓幼兒在親身實踐的基礎上獲取知識,書本只是起到一個輔佐的作用。在本園飼養活動中,我們以有生命的小動物為研究對象,為幼兒呈現一本動態的教科書。在整個觀察、猜測、實驗、探索的過程中,凡是幼兒自己能夠做的,筆者盡量讓他們自己動手做;凡是幼兒自己能夠通過一定的努力解決的問題,我盡量讓他們自己去想、去實踐得出結論。教師從始至終以一個引導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充分給予幼兒一個寬松、自主的環境。
二 體現幼兒的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探索是兒童的本能,沖動、好問、好探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以自己的方式與周圍世界相互作用。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時刻發現孩子的興趣動向,并進行適時引導。
許久不見,雞寶寶都長大了,我帶著滿滿一大袋米,和孩子們去給小雞喂食,進了小雞的家——石榴園。我們每人都抓了兩把米,小心翼翼地靠近小雞,輕輕地把米粒灑在小雞的面前,突然有一個小朋友指著小雞的頭問我:“老師,小雞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嗎?”我頓時一愣:是啊,小雞的耳朵在哪里?它有耳朵嗎?同樣的問號在我腦子里轉悠。這個問題可難倒我了,我從來沒有仔細觀察過,更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于是,我鼓勵大家一起圍坐在草地上一探究竟,我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小雞,一個圓圓的腦袋,一對圓溜溜的眼睛,一張尖尖的嘴上長了兩個小圓洞洞,沒什么可觀察的嘛。不,它的耳朵在哪里呢?我撫摸著它,在它頭上找著,但還是沒找出來。孩子們靜靜地觀察著,突然,一個孩子欣喜地發現小雞頭的兩側有兩道毛立著,難道這就是耳朵?我出于好奇,翻看那兩道毛,里面有兩個小圓洞洞,這會是小雞的耳朵嗎?它的耳朵為什么會長在那里呢?是不是能夠更好地聽聲音?這一次近距離的觀察帶給我們一個深深的思考。
回去后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原來和猜想的一樣,那果真就是小雞的耳朵。之所以長在這個地方,是因為避免小雞的爪子伸到耳朵那里,還有小雞害怕蚊蟲飛到耳朵里,沒辦法取出來,所以長在毛底下。針對這一結果,我再次帶領孩子來到小雞的家,這一次不是空手而來,而是每組帶了一個小電筒,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近距離地觀察和探究,從孩子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很享受這樣的過程,滿滿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一個從四五歲孩子口中問出的問題,在我看來是一個個大學問,很多時候老師還真的回答不上來。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東西,或不關注的東西,有了孩子們的“為什么”,我才開始認真查找相關資料,與其說是孩子在長見識,不如說是我們一起在體驗著探究發現的樂趣。其次,我認為幼兒的自主體驗除了是幼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外,還可以表現在為幼兒創造多種表現自我、分享經驗的機會。像讓幼兒以音樂游戲的方式表演小雞啄食的可愛、小雞用沙子洗澡的姿態、繪畫小雞喜歡吃的食物等都會使幼兒看到自己的能力,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增強自信。
三 豐富物質材料,為幼兒提供更廣闊的探索和創造空間
陳鶴琴先生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著手玩的。必須有許多玩具的東西來幫助才能玩得起來,才能滿足玩的欲望……”可見,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和興趣的材料,是激發幼兒探究的前提。
偶然在散步時經過石榴園,孩子們發現小雞正在津津有味地啄食著泡沫碎粒,頓時心生疑慮“小雞怎么會喜歡吃泡沫呢?”針對孩子的疑惑,于是我們開展了以“小雞喜歡吃的食物”為主題的探究活動。因為是農村的關系,很多孩子的家里都有種植各種蔬果,于是我發動家長帶來了各種食材:青菜、白菜、蘿卜葉、萵苣葉、稻谷、米粒、玉米等,孩子們還把下午的小點心面包貢獻出來做實驗,他們把這些食物分類裝在盤子里興致勃勃地向石榴園走去,小雞看見孩子們手拿各種美食瞬間抵擋不住迅速飛奔過來,通過親自實驗比較,發現小雞喜歡吃的食物很多,像白菜、青菜、萵苣葉、米粒、玉米、泡沫等都是它們喜歡吃的。在這次關于小雞食物的探究活動中,我借助家長、幼兒的力量為幼兒盡可能地提供多種能夠激發他們探究欲望、能夠實現活動目標的材料,讓他們通過實驗具體形象、直觀地感知小雞喜歡吃的食物。
其次,材料的提供推進了活動的進程,維持了幼兒濃厚的探究興趣。因此,在活動結束后,我設計了“小雞喜歡吃的食物”的主題記錄表,讓幼兒通過追憶選擇連線,連出小雞喜歡吃的食物,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和加深實驗的結果。
四 為幼兒創設合作交流的機會
“讓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園提出的教育目標之一。然而在小班幼兒探究活動中合作學習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機會缺乏、合作意識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確等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為孩子創設和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小雞洗澡是不需要水的,而是喜歡用翅膀拍打沙子,那么如何讓幼兒在感知小雞洗澡姿態的同時發展他們合作交往的能力呢?對此,我建議孩子分三組合作,由兩組孩子推著小推車去玩沙池里裝些細沙過來,另一組將運送來的沙子堆積成小山,一會兒工夫,小雞的“洗澡池”就搭建完成了,于是孩子們就靜靜地等待小雞過來。幾分鐘之后,小雞“聞訊而來”開始盡情地洗起澡來,這時候,孩子們異常興奮,時不時地開始模仿起小雞洗澡的樣子。于是我提問“小雞是怎樣洗澡的?”從而提供給幼兒交流的話題與機會,這時候孩子們紛紛七嘴八舌說道:“你看,小雞是這樣用翅膀拍沙子的,很好玩。”“我聽見了啪啪的聲音,你聽到了嗎?”“小雞在沙子里挖了一個坑睡起覺來了!”借著孩子們的濃厚的興趣,我開始有意識地哼唱起《大公雞》“大公雞,穿花衣,花衣臟了自己洗,不用肥皂不用水,撲棱撲棱用沙洗。”此時,孩子們無意間也跟著哼起來,無形中記住了小雞洗澡的狀態。
在此活動中,通過明確的分工要求和提供幼兒合作交流的機會,他們互相幫助、共同探討、共同合作,使不同層次的幼兒在參與“小雞洗澡”的活動中獲得進步和成功。因此,作為教師,既不要放過每一次讓幼兒合作的機會,同時還要有意識地為幼兒提供和創造合作交流的機會。
參考文獻
[1]雷紅云.對幼兒主體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4(5)
[2]趙傳玲.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交往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3)
[3]王維苗.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J].山東教育,2007(1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