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平
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自身風格科學地預設課堂,給學生創設參與的時間和空間,還要智慧地把握動態生成,讓動態成為常態、生成成為過程。本文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例,探討如何在教學中恰當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演繹出中學政治課別樣的精彩。
一、精彩的課堂需要科學的預設
所謂“預設”,簡言之就是上課的設計,是教師在上課之前對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進行事先的設想及安排。“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作為一項復雜的活動,需要教師在課前作出周密的策劃,基于科學取向進行教學設計。預設體現著對文本的尊重,體現著教學的計劃性和嚴謹性。科學的預設要體現如下的要求——
(一)準確敘寫教學目標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的結果。我們在設置教學目標時應堅持“行為主體+動詞+名詞或詞組”的敘寫范式,通過不同行為動詞的使用,關注認知的過程和方法,同時界定運用學科知識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認知水平。根據課程標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內容表現標準為: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很顯然,課程標準的這一表述較為籠統,必須將其細化、明確化和可操作。
基于此,《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教學目標可描述為:目標1.學生能回憶中華文化豐富內容,理解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的作用、特點、地位;目標2. 學生能理解中華文化的區域性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區域文化之間的關系;目標3. 學生能夠理解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及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目標4. 學生能理解包容性的含義和意義;目標5. 學生能認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領會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這樣敘寫教學目標,使用了回憶、理解、認同、領會等行為動詞,在表述上落實到了具體的知識點,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掌握和能力、情感、態度發展的水平層次上進行了科學、準確的描述,教師和學生對“我們要到哪里去”有清晰的認知。
(二)恰當選擇教學策略
布魯納認為,有效的學習只有在具有結構性的情境下才能夠發生。策略是為目標服務的,我們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確定選用合適的教學策略,使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與教學策略相匹配,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基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教學目標,筆者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理念和重視課程資源的整合,尤其重視鄉土資源的挖掘的理念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究、體驗、感悟、成長。為此創設了環環相扣的問題鏈組織教學:
問題情境(一)“你認為誰最適合擔任中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意圖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并充分利用學生的知識儲備,獲得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一個感性認識,對應目標1);問題情景(二)“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你最喜歡哪一位?為什么?你能不能向外國朋友介紹一下中國文學藝術有什么特點和作用?”(需要學生運用其語文知識儲備并結合課本回答,意圖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知道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對應目標1);問題情景(三)“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中國歷史上領先于世界水平的科技成就還有哪些?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有什么特點?”(需要學生運用歷史學科知識并結合課本觀點來回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應目標1和5);問題情景(四)“在科技的發明創新方面,今日之美國跟古時之中國比較,你有什么看法?(意圖是拓展教學時空,告訴學生我們有輝煌的過去,而近現代中國在科技發明方面乏善可陳,要奮起直追,今天的中國完全可以再創輝煌,我們要有這樣的民族自信心,對應目標5);問題情景(五)“播放《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視頻并展示問題:這段視頻中展現了哪些嶺南文化元素?這說明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點?(開幕式堪稱經典,意圖是通過充分挖掘鄉土資源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對應目標2);問題情景(六)“請你談談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的文化意義?(需要調用學生的歷史學科知識,意圖是讓學生了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形成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應目標3);情景設置(七)“為什么中華文化能博大精深?你能闡釋包容性的內涵和作用嗎?請舉一例。”(緊扣課本,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對應目標4)。上述問題情境通過多媒體教學平臺呈現,并與教學目標一一對應、層層推進,既體現了預設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又有必要的彈性和開放性,為學生的探究、交流、對話等活動提供了足夠的機會和空間,為動態生成預留了“空白”。
(三)正確開發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要堅持評價與教學目標的匹配這一重要原則,通過評價檢測,判斷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教學目標對教學評價應有導向作用,也就是說教學結果的測量必須是針對教學目標的測量,教學評價所要測量的方式應與教學目標的設置相一致。教學評價與教學目標相統一,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基于教學目標的能力要求,筆者在教學評價方面設計了選擇題、問答題各一題,考查教學重點:1.單項選擇題 [2014·天津卷.10]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后,便與中國固有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隋唐,外來佛教適應中國的文化習俗,演變為以禪宗為代表的中國化佛教,形成中華文化儒、釋、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傳統儒學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使以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化發展到新的高度。這一史實表明:①中華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導致文化差異性的消失 ③學習借鑒外來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鑒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根本途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4·廣東卷.37]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三:粵港澳地相近、人相親、語相通,共同秉承中華文化。但是,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著較明顯的差異。當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強文化合作意義重大。(3)結合材料三,運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華文化的相關知識,談談在文化合作上應該持有的合理態度。
二、精彩的課堂源于動態的生成
所謂“生成”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地使用或改變自己設計的教學方案。生成是相對于“預設”而言的,生成體現著對學生的尊重,體現著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好的課堂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的全部細節以及課堂所能夠達到的教學效果。
(一)動態的生成要求教師創新教法
學生是課堂上學習的主體,是極為寶貴的課程資源,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預設”劇本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要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差異性以及創造性,保持教學的彈性和靈活性,注重學生的發展。為此,教師要采用互動教學方式,在互動中讓教師、學生的思想觀點不斷交匯碰撞,推動認識不斷提高、體驗不斷加深、情感不斷升華。課堂上的“互動”和“生成”相得益彰:互動是生成的基礎,課堂動了,學生活了,生成才有可能,一個以講為主的課堂,不會有精彩的生成;生成是互動的升華,生成了疑難困惑、奇思妙想、獨特見解,教師可點撥引導、組織討論和表揚鼓勵。這才是把精彩留給學生,這樣的課堂才是精彩的課堂!
(二)動態的生成需要教師智慧把握
課堂生成具有即時性的特點,強調的是機智靈活,借助的是教師的智慧。課堂上學生的頓悟、靈感、困惑、錯誤等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動態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這些動態資源很容易“流失”掉,稍不注意很可能就“一滑而過”。因此,教師必須具有足夠的教學智慧和把握生成的意識。課堂上有生成并不是目的,生成是否有效、成功與否的標準是預設目標的達成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教學契機,合理地開發、利用即時生成的動態資源,讓它臨場閃光。例如,在探究問題情景(三)時,有位學生發表了個人看法:“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但不重視基礎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學的重大發現以中國人命名的實在不多,許多原理、定律幾乎都是西方人發現的。可以說我們中國只有發明而鮮有發現,實用有余、原創不足。我們中國科學家至今與諾貝爾獎無緣是有文化傳統方面原因的。”一石激起千層浪,我為這個學生的觀點所震撼,確實有道理,近現代中國在科技發明方面的貢獻與我國的文明大國地位很不相稱。于是,我借機拋出“錢學森之問”讓學生開展討論,并就此問題聯系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闡述了我的看法,激勵學生要更加努力地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學生對中國古代科技存在不足的評價是本節課最出彩處。一堂課下來,預設的三維目標達成度高,既落實了基礎知識,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升華了情感。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避免兩種極端:一是預設過度,這會擠占生成的空間,扼殺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獨立思考的熱情;二是生成過多,這會擠占預設的空間,影響到預設目標的實現和教學計劃的落實。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都要服務于有效的教學和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既要以預設為基礎,又要以生成為導向,保持預設與生成的動態平衡,演繹出中學政治課的別樣精彩。
(作者單位: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