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欣
【摘要】在信息化現代社會中,幼兒教師必須要有更新的教育觀念和創新的教學形式,才能成為現代教育的學習者、開拓者和支持者,才能肩負其推動教育的改革以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跨世紀人才的重任。
【關鍵詞】幼兒教師;角色要求;觀念更新;創新教學;教育的開拓者
全面提高幼兒教師信息和教育素養是21世紀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用信息化促進幼兒教育的現代化,全面培養幼兒教師的職業素養。信息時代對教育提出了挑戰,現代社會也對教師的素養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教師也要順應時代的要求,肩負起推動教育改革,為國家和社會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歷史重任。在今天和未來的許多教育教學模式中,教師已不再是傳統的中心人物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習者、開拓者和支持者,那么,幼兒教師要扮演怎樣的角色?
一、教師的教育觀念要更新
常言道: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一句古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對這一點作了一個最形象最深刻的表達。教師的整體素質決定著幼兒園的發展水平,而教師的教育觀念,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傳統的教學觀是教師教書本知識,幼兒學的是書本知識,教學功能只有一個:照本宣科,你教我學。而現代教學觀則認為,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幼兒的多種能力。而在發展能力的過程中,效率是一個決定的因素,就是怎樣使幼兒在一定時間內掌握知識并具備不斷更新知識、創造新知識的能力。例如:在數學活動《圖形變變變》中,如果教師觀念不更新,很容易就采用傳這樣的教學:教師出示一個圖形,然后告訴幼兒,這就是三角形積木,三角形積木有三個角和三條;這是正方形積木,你看,正方形積木有四條邊,而且每一條邊都是相等的,你們都知道了嗎?幼兒回答:知道了……小朋友真的認識了這些圖形?其實,答案很簡單:小朋友只是順口開河應對老師。檢驗的結果他們并不真正認識這些圖形。試問,在這樣枯燥無味、形式單一的氛圍中,幼兒能專心學習和較好地掌握知識?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因此,必須摒棄。如果教師能夠自覺地更新教學觀念,就能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各種幾何圖形,讓幼兒動手去擺弄、去操作、去講述、去思考。通過擺一擺、玩一玩、問一問、想一想的操作活動,不但讓幼兒認識各種物體是哪些幾何圖形拼的,而且鼓勵幼兒通過動手操作,大膽想象、探索不同的幾何圖形還可以拼造出什么物體。這樣,不僅讓幼兒對知識有更深的了解,還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可見,只有更新教育觀念,才能較好地培養幼兒,讓幼兒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教師要適應和創造新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目前幼兒園在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上,正逐步向著多樣化、多元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這樣的形勢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業務能力,創造性地進行工作,才能對幼兒及其的身心發展和生活有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當教師的工作由仿造轉變為創造以后,幼兒會有較大的自主空間。例如:活動時間的長短,應由教師根據活動的實際需要來確定,而不是依據固定的20分鐘或30分鐘來安排活動。如:在體育《打怪獸》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頗濃,而活動時間已經到了,怎么辦呢?教師可以延長活動時間進行活動。不要因為時間的關系,而抹殺幼兒的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運用隨機性、多元化的形式開展活動。在活動室環境的創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活動的需要進行布置和調整。如:在語言《熱鬧的晚會》活動延伸中,教師在活動室擺設一朵朵五顏六色的牽牛花,教師創造性地引導幼兒:“如果你有朵牽牛花,你會做什么呢?”頓時幼兒思維活躍:“哇,多漂亮的粉紅噴泉,我要帶著它去參加晚會!”一個幼兒把牽牛花當作噴泉;另一個幼兒說:“哇,多漂亮的耳環,我要戴著它去參加晚會!”她把牽牛花當作耳環;“哇,多漂亮的小鈴鐺,我把它掛在胸前,去參加晚會!”幼兒把牽牛花當作小鈴鐺……一個開放式的提問帶給幼兒無窮的遐想,幼兒的想象能力充分展示出來。所以,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和環境直接影響幼兒,只要教師在活動中不限制幼兒思維,鼓勵幼兒多角度去想象、去體驗、去表達,幼兒就會得到更多的知識財富,幼兒的思維就會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以適應滿足每個幼兒發展需要以及自我發展要求。
三、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開拓者
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師成了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傳統意義的教學,教師只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教師只是機械的執行者和簡單的照搬者。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的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么;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么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教學與課程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新課程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必須發揮主體性作用,必須將教學與課程互相整合,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開拓者和開發者。積極利用開發課程資源成為了順利實施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可以發揮課程資源應有的教育優勢,體現課程的彈性和地方特色。在教學活動,教師不能一味性的問幼兒“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而應該多問“為什么?”如:語言活動《飛機飛下來了》,在活動前,教師把飛機放到吊扇上。在組織活動時教師問幼兒:小朋友,你們看,風扇上有什么?飛機為什么飛到風扇上?那如何將飛機取下來呢?小明:搬張凳子來。老師:為什么要搬凳子?(因為站在凳子上面,就可以把飛機拿下來);小紅:用竹竿。教師:為什么?(用竹竿把飛機擁下來);小欣:開風扇,飛機就會掉下來……在教師的巧妙設計和引導下,幼兒充分發揮想象,想出不同的辦法取飛機,從而,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這樣,不僅能使幼兒將已有的經驗遷移到活動中來,而且為下一個活動環節埋下伏筆。所以,作為幼兒教師,不但要深入鉆研教材教法,而且要成為教學活動的開拓者、學習者和支持者,才能較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總之,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作為從事幼教工作者,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認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方法和手段,不斷自我完善,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