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育順
【摘 ?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獲得豐富和更新,而地理教學的目標也變得多樣化,但始終不能忽視對學生地理問題分析能力的培養,并且要注重在教學中體現明年高考與全國接軌的內容。
【關鍵詞】高中地理 ?能力 ?借鑒經驗 ?高考題 ?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179
地理教師要意識到其教學的重任,不斷豐富自身的教學素質,不僅要對地理課本知識熟知,還要多閱讀教學理論和專業書籍,從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豐富視野,為學生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目前的地理高考還有待開拓的空間,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進,例如在總體問題的設置上往往不夠均衡,在難易、難點的分配上出現過于集中或者過于分散,然而通過與全國的接軌就可以來彌補自己的弱項,完善自身,實現對學生考查的綜合、發展、全面、公平。
目前地理教學雖然已經基本上走出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僵化教學模式,大部分教師也認識到地理教學要緊隨時代前進的步伐,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由于教學壓力大、內容多、時間又緊,教師只能加快課程進度,導致對學生主體能力的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發揮自我的空間,只是把學到的知識搬到具體問題的分析上,遇到難度稍高點的題型就感覺無從下手,這是因為缺乏問題分析的能力所致。
當前高考越來越重視學生能力的考查,出題新穎,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地理知識功底,還要有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是大多數學生還是固守傳統的記住課本知識就能考高分的觀念,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有些高考題表面現象不明確,很多平時成績挺好的學生遇到這種題就找不到解答方向。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解決這一問題:一是,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據調查,現在還有不少教師上課采取“我教你學”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既不利于其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又導致學生養成依賴教師的壞習慣,一遇到難題就不解決了等著教師講解,逐漸形成思維惰性。那么怎么才能具備分析問題的能力呢?
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采取問題式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習自然災害部分時,關于泥石流的起因、影響等,教師則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泥石流的短片視頻,學生通過視覺的刺激產生思考動力,觀看之前設置的問題,例如你覺得泥石流的激發因素都有哪些呢?通過視頻的啟發,學生分小組探討發言,大部分學生都能考慮到泥石流多發是有地帶因素、天氣因素等。但是對于土質等原因關注比較少,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會對知識更加深刻,鍛煉了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競爭與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能被激發出來。那么明年高考要關注學生能力的考查,學生到底有沒有深入把握地理現象本質的能力,到底有沒有把握地理現象、因素組織起來的能力,這要作為重點考查現象,以此來激發教學中注重避免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出現。
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目前高考往往比較趨向于考查材料分析,通過閱讀材料,既是對學生分析材料水平的考驗,也是對其綜合知識的考查。但是很多學生閱讀材料不能找到重點所在,全國地理考試比較側重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綜合運用,用地理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看待問題,學生往往被材料中的現象所拘束,無法探究本質。因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設置一些材料,讓學生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對材料題的敏感度。讓學生掌握分析材料的關鍵節點,不僅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和重點,同時材料并不是對答題毫無用處,細心閱讀有時候在材料中也存在答案要點。
其次在材料的選擇上,教師要有所篩選取其精華,要選擇與全國地理知識接軌的內容。例如國家一年內發生的重大地理事件,如往年南方的水澇災害,或者地震,同時也要關注全國地理考試內容國際化的趨勢,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其他國家發生的重大自然災害或者一些比較經典的自然現象。那么明年地理高考要注重材料設置的新穎、實時性、時事性,不能抄襲照搬,要具備創新性。
目前全國高考注重地理知識的整合、聯系、深度挖掘,不僅僅是背下來就能答題的,但目前教學中對學生知識整合、融會貫通的訓練還是不足的。地理的學習需要對事物之間的聯系具有高度的感知力和觀察力,教師要在教學中注重該方面的訓練。例如在學習區域地理時,教師不能講美國就只講這一個區域,而是要將美國的地理特征、自然環境、氣候特征與世界范圍內的相聯系,在對比中發現同異,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在同一個緯度不一定是一樣的氣候,要考慮到當地的其他影響因素。例如教師通過美國地貌特征,結合周圍的海風和經緯度講氣候的形成原因以及山脈和河流的走向等,教師不要局限于美國區域內的知識,要挖掘區域邊界的環境特征,一些比較獨特的自然現象,如颶風等,使學生把各個地理因素結合起來,既能分析局部,又能對整體有把握,關注事物之間的聯系,也要對重點進行深層探究。但是教師上課要實現學和練的有效結合,為學生選取歷年來比較經典的地理題目,當堂演練,使其對高考題有一定的把握,對其考查方向也做到心中有數,逐步增強學生的在自信心,把握高考動向。
我認為2016年高考與全國接軌的重點是要對歷年的全國文綜卷有整體方向的把握,同時每年國家都有全國地理考查的要求,例如2015年必考部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選考部分包括旅游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而每一個部分下面都有詳細的內容,我們要注意在高考內容上不偏離大的方向,既有基礎的考查,也有重點、難點的突出,要充分考慮學生能力的差異、水平的參差不齊,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揮的空間。
再者是要向其他省份學習先進的經驗,例如今年重慶的文綜地理試題就和全國接軌。對其他省份的高考試題進行詳細分析考查,結合其他省份的先進經驗,通過比較發現自身的不足,教師走在教學的第一線,通過學生做題的反饋,對高考試題有深入的了解,我認為教師應該建立討論小組,針對高考題展開經驗交流,并且總結找到有待完善和需要改變的地方,哪里弱化,哪里就需要加強等等。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高中地理2016年高考和全國接軌是地理教學和考查勢在必行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解決自己的不足。如果固守歷年的傳統,就無法實現題型的創新,只有通過高考的創新要求、能力考驗才能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才能把教學目標多維化,注重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自覺改變傳統“我教你學”的被動式教學方式,實現教育改革的真正現代化,跟上全國改革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