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惠
摘 要:應用型課程建設是地方高等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項基本教學建設,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課程建設的水平和質量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新時期必須要理清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在實踐中對課程建設不斷研究和探索。文章闡述了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本科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面臨問題及主要措施。
關鍵詞:課程建設;基本思路;主要措施
一、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為指導,按照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增設學科前沿性和綜合性課程;體現文理滲透、理工結合;在課程體系上,打破學科課程間的壁壘,加強課程與課程體系間在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與整合;在教學內容上,要求教師精選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反映學術前沿、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體現多學科間的交叉知識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適度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
按照上述思路,2014年12月底,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教務處與各二級學院就2014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系統的修訂,這次修訂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培養方案的文字表述方面進行了系統、認真的梳理。指導思想上切合時下教育發展目標、社會發展需求進行了修改,摒棄了不切實際的高、大、空的論調,更具有時代精神與實際指導意義;培養的總體目標做到了在表述上的“四個對接”:專業與主導產業對接;培養目標與行業、企業對接;培養規格與職業、崗位對接;課程與崗位職業能力對接;具體培養規格上進一步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詳細化、具體化;實踐教學環節上的表述更具體、明確。
(2)課程設置上構筑了公共(必 修、選修、輔修)課、專業(必修、選修、輔修)課、創新實踐(必修、選修、輔修)課、業態環境(必修、選修、輔修)課四大課程模塊以及12個知識和技能平臺的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具有如下特點:①課程體系構建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目標,合理確定學分比例,增設學科前沿和綜合性課程,體現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和要求。②專業課程設置體現與崗位、職業能力對接。每個專業設置有5~8門核心課程,并圍繞核心課程設置應用型課程群;核心課程體現專業核心能力, 應用型課程群體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技術技能。③創新實踐課模塊中設置創新學分,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活動、參加科研課題、發表論文、發明創造等多種途徑獲得學分。④通過自主選修課程、輔修課程,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拓寬知識面,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社會多種需求的適應性。
二、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問題
(1)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匹配。對應用型人才界定不清,有的盲目照搬重點大學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造成應用型人才與研究型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技能結構和課程內容趨同。
(2)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能力尚待提高。教師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知之甚少,對講授的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有的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不夠,造成課程目的不明,內容雜亂、繁多,重點、難點不突出;有的教師學歷、學位高,學科水平高,教學能力差,實踐能力不足。師資嚴重匱乏,教師疲于應付上課,無暇顧及課程建設。
三、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主要措施
(1)圍繞人才類型、層次定位,構建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地方高校和新建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確定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進而確定了課程內容的總量和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的總量中,要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先,分配好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三者的量。要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兼顧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構建課程體系, 打破以學科知識構建課程體系的局面。
(2)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加強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鼓勵教師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討論式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強調講授法貫徹啟發式教學思想。
(3)積極開展網絡教學,拓展學生學習空間。推進我校課程建設工作,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學校鼓勵教師充分利用校園網絡資源和現代化教育手段開展網絡輔助教學活動,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和上網共享。
(4)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為實現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標,學校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能力培養需要和學科專業特點,構建以基礎實驗課培養基本技能, 以專業實驗、實習實訓、專業綜合實踐為延伸,以畢業設計(論文)為綜合訓練,結合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5) 完善課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按照質量標準和評估實施辦法,學校每兩年開展一次專業評估和專業帶頭人考核及精品課程、優秀課程評選;通過校督導組專家評價、教學單位評價(包括領導、督導組、同行教師)、學生評教三個方面,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評估。
(6)建設一批優秀課程。爭取三年內建成校級、省級精品課程,校優秀課程,校重點建設課程,形成分項管理、重點突出的多層次課程建設體系。學校將在整體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培育和創建精品課程,通過精品課程的示范效應,帶動課程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形成課程建設的良性循環。
四、關于應用型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的一點思考
(1)努力提升教師課程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教師的能力和水平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教師本人的知識水平和對知識邏輯的把握;二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能掌握并合理使用傳遞知識的方 法; 三是對于知識所涉及學術領域、 行業產業進展與需求的了解, 并能恰當地進行知識選擇與組合;四是了解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能夠合理選擇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僅僅通過提升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和學術水平,依靠建立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提升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促進教師轉型。 這種轉型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強化行業產業背景的學術發展, 提升解決產業問題的研究能力;二是通過一定的措施,讓教師走出書齋校園、深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感知、認識社會需要, 獲得與目標指向相一致的經驗和思維方式。 唯有如此,才能突破傳統的學科思維局限性, 才能使 “以社會需要為導向”“培養應用型人才”, 從理念層面進入到課程建設層面, 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實踐之中。
(2)將課程建設從“教師”立 場 轉 向“學生”立場。盡管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已經十分普遍,但是,從教育實踐來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尚未完全確立,高校的工作沒有從“以學生為中心”出發來考慮, 這也突出地表現在課程建設上?!耙詫W生為中心” 就要求課程建設站在學生立場之上,以有利于“學”為課程建構的原則,以學生能夠“學會”“理解”和“會用”為執行課程的目的, 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評價標準。 要評價學生“學”的效果——學習增量,以學習效果評估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當然,以學生的立場來建構和實施課程,也需要堅持學術標準。 這就需要在二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作者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