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
摘要:導演,無疑是一部電影或創作作品的核心人物,是在拍攝電影、剪輯電影、包裝電影以及必要宣傳工作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組織劇組各部分制作單元,通過演員的相貌及肢體動作、拍攝的機位及角度、剪輯的速度與節奏、配樂、燈光等諸多視聽元素,將原本的文學創作、刊物、信息甚至是觀點念頭,經過團隊的劇本創作后得以用影片的方式呈現,經過生動化、形象化的符號展現出來,最終在其的統籌、調度下融入各方面元素通過視聽語言進行一種特定觀點、思維、想法的表達。故,分析開來,綜而述之,導演的藝術風格既包容著個人特征特性,又有其拍攝制作影片過程時社會上所流行的文化有關。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是辯證而又統一的。
關鍵詞:導演;團隊;關系
雷納遜說:“導演雖然可能是根據別人的東西進行工作,但卻正是他賦予劇本思想以血肉和生命,正是他在解釋和闡明這個思想,并增添自己所特有的感情和見解。他使用了自己的感情、經歷、感受和思想的素材,通過作為他的表現工具的人和機器表現出來。根據個人的經歷所形成的這種特有的表現方式,這便是導演風格。”
正如黃建新擅長或喜歡拍攝眾多人物調度的史詩篇電影,如《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徐克將影片創作主陣營放置于混合武術、武俠、江湖情節的古裝片電影,如《黃飛鴻》、《黃飛鴻之男兒當自強》、《蜀山傳》、《狄仁杰之通天帝國》、《龍門飛甲》等,每個導演都將其獨特的品味放置于其作品的表達當中來。影片的中心思想和影片的藝術展現形式往往是一個導演藝術風格得以體現的主要方面。如果影片傳遞出來的中心思想是清晰的、明確的,影片的藝術展現形式是鮮明的、有個性和特點的,那么影片中所包納的導演風格也是旗幟可見的。
一、導演的主導地位
(一)導演在執行影片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正如孫祎所說:“電影是一種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會受時代精神、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更受到導演鮮明風格與個性的影響。導演是影片集體創作的核心,也是影片表現手法的獨立創作者。其性格特征、文化理念、成長背景、美學修養、藝術涵養以及電影技巧等多種因素,都對一部影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一個優秀的導演就如同大樂團里的指揮官,通過控制、調節手中的“指揮棒”以使得各個部門音樂樂器的表現展現出最優美的旋律。而什么時間由什么樂器演奏、什么時間段的節奏如何、各演奏部門如何搭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導演的思維觀點以及個人修養。一部片子最終呈現開來的時候所表達出來的思維觀點也在印證“什么導演有什么樣風格或特色的作品”這一論證觀點。例如,馮小剛導演從其早期創作開始,如《甲方乙方》(1997年)、《不見不散》(1998年)便將作品定位于“大眾喜聞樂見的商業電影”,且至今作品如《私人訂制》的創作路線也遵循其早期觀點,并大都是喜劇類型;而由趙薇《致青春》作品所攜帶起的懷舊校園風格作品創作,在制作的出發點都表現出導演對于其所經歷的校園生活的懷念,電影中的每一個鏡頭無不體現著“鏡頭背后”導演的價值觀和創作理念。
(二)導演對其團隊的影響
以時間維度來進行剖析,導演毫無疑問是投入最多精力和時間之于電影的創作的。從電影的選擇、劇本選擇與制作等前期工作開始,甚至從導演擁有“想創造電影”激情與動力的開始算起,到整個電影的制作流程,直至影片的出品、宣傳和發行,導演無時無刻不在投入著巨大的時間成本和精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對影片制作中導演對各個部門、各個單元均產生著作用。整個片子也是在其宏觀把握及調度下從而最終完成的。正如大衛波德維爾認為,“在電影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觀點之一,就是深信導演擔負著一部電影形式、風格和意義之形成的最核心的責任。”
從影片的表現風格維度而言,不同的電影之間往往有著不同的鏡頭語言敘述方式、有著不同的景別運用、有著不同的剪輯節奏等,這形成了互相獨立、風格突出的作品類別。然而在同一導演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受眾卻能感知到一種相似的影片風格,例如侯孝賢導演的電影當中經常使用長鏡頭,而賈樟柯的影片中卻一貫以使用全景、中景為主。
這也就意味著,導演達成通過影片體現創作意指、表現主題以及熒幕化其思維觀點、價值觀念等主觀情感。其中,一個主題突出明確的電影主題思想能折射出導演思考的哲學觀及社會觀點;影片的藝術技巧與表現形式體現出導演對視覺影像、音樂、電影時空的處理方式。將這兩者統一結合,使得影片呈現出鮮明的風格。
而作為導演作品的影片成為其向外界傳遞信息符號的客觀載體與途徑。就此可見,導演對其創作團隊的影響是重大的,其所產生的效果也是深遠的而有既定含義的。
二、當代影視領域導演與其團隊的相互關系
(一)導演與其常用演職人員的現狀
導演與其常用演職人員的搭配是一個很有趣也值得人琢磨的的命題。我們不難發現,某一既定的導演會經常邀請某一明星出演其影片的男主角或女主角,在不同部電影的拍攝的過程中會選擇同一位攝影師進行拍攝,剪輯、配樂等方面亦然。
如國內的導演張藝謀通常會選擇鞏俐作為其女主角,任命攝影師呂樂、攝影師趙小丁作為其攝影師,其影片大多由剪輯師杜媛、程瓏剪輯,由趙季平配樂;馮小剛導演則在選角過程中多邀請葛優、何冰出演,拍攝攝影師由張黎擔任,剪輯多由剪輯師周影、肖洋擔當,影片中的插曲多由孫楠主唱;姜文的剪輯大多由張一凡參與;王家衛電影則多由攝影師杜可風擔任。
在國外導演創作的流程中,也不難發現導演會多次選擇同一人員參與其影片拍攝。如馬丁·斯科塞斯拍攝的系列電影多次邀請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擔任其男主角,聘用攝影師邁克爾·包豪斯作為其御用攝影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則多與馬龍·白蘭度、艾爾·帕西諾等演員合作,多部影片由攝影師邁克爾·包豪斯拍攝;宮崎駿導演的電影與久石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埃尼奧·莫里康內則為吉賽貝·托納托雷導演的電影多次配樂。
(二)導演與其常用演職人員的關系分析
那么,為何會產生專職演員、專職攝影、專職剪輯、專職配樂等固定的合作關系和模式則成為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導演與其常用演職人員的現狀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導演作為影片的核心人物,掌握一部影片制作的大權,其作為個人而言,由于與其常用的演職人員有著一定的了解和認識,甚至是朋友以及家人。這一點使得導演在創作的過程中尋求某一角色或某一職位的時候,腦中會浮現、代入某一既定角色或職位,甚至有些導演在選擇劇本甚至尚未選擇劇本的時候已經想到選取誰作為其演員或劇組人員。
其二,導演作為影視工業生產的重要環節,也是整個影片公司或機構的一成員,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會受制于影片的制作成本,也會在組建團隊的過程中結合投資者、出品人的意見,從而在結合觀點,交流意見后確定團隊人員。如張藝謀在拍攝《滿城盡帶黃金甲》時選擇男主角并非周杰倫,而出品人張偉平卻最終選擇周杰倫作為男主角,從而形成了新的演職員團隊。
其三,演職員的突發事故,如車禍、死亡、關系破裂等重大突發問題導致演職員團體的重要變化。如導演詹姆斯·溫在《速度與激情》系列第七部的時候,因為男主角保羅沃克在車禍中死亡而導致影片不得不中停,并以替身和電子合成得以繼續;男主角希斯·萊杰由于意外服藥過量止痛藥和鎮靜劑而死于紐約的公寓內,這使得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在拍攝《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3》的時候放棄塑造電影主角小丑的設計。
通過長期觀看電影,我們不得推斷出,導演的影片風格與其個人經歷、成長背景、藝術品位、興趣熱愛、對于生活和社會的感知能力、哲學高度、美學觀念,以及其所處時代的背景、時代思潮、所處時代經濟發展狀況都有著錯綜復雜關系。例如,陳凱歌由于家庭文化背景濃厚的原因,自小接觸影視領域,其所拍攝的作品大都充斥著很強烈、很鮮明、跳動于熒幕前的歷史文化,有著很鮮明的文學傾向。而賈樟柯由于出身于山西,其拍攝的作品故事題材大都與其故鄉有關。中國的導演拍攝作品有時會引用佛教文化,而美國的導演拍攝作品時則更喜歡引用基督教《圣經》的語句。正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述,“物質決定意識”、“一定的社會存在也決定一定的社會意識。”風格正如水果的果肉、海綿中的水,是導演由其內在的品格、素質、教養以及影片制作流程中的導演技巧和能力在影片的時間軸上很自然順暢流露而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