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皖松
摘 要:高職院校多年的擴招,使得學生數學素質普遍降低;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存在不足,教學內容與專業知識脫節,學生對數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高職數學課堂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甚至厭煩數學。數學課堂教學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改變高職數學課堂現有教學現狀,本文提出了若干對策,例如,夯實基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采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教學;把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采用啟發式教學等。
關鍵詞:高職;數學教學;對策
一、高職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迅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生源質量普遍下降,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數學基礎普遍較差,缺乏數學學習的基礎與學習興趣;部分教師教學方法上存在不少問題,如重結果、輕過程,重顯性知識、輕思想方法,重知識點傳授、輕知識網絡構建,重解題訓練、輕能力發展,重解答、輕反思,重教學思路設計、輕學生思維診斷,仍然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等。而不少教師思想上還存在一些誤區:教學內容是在大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壓縮與刪減,難的不教,剩下課本中的基本公式、運算和例題,記得住、會套用就可以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專業知識完全脫節;部分學生對數學的作用、文化價值認識不到位,認為學不學數學無所謂,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視數學,從而在數學課堂上根本不學習數學,不聽課甚至曠課。
以上現狀致使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較差,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雙方都無法做到“快樂工作、快樂學習”。作為負責任的一線高職數學教師,改變高職數學課堂現有教學現狀責無旁貸。
二、改變高職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的對策探討
1.夯實基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俗話說得好,萬丈高樓平地起。大一新生剛入學時,數學教師應對學生的數學基礎作詳細的了解,制訂詳細的授課計劃,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的基礎補缺補差,尤其是與高職數學接軌的知識點一定要指導學生重點復習,為學生學習高職數學夯實基礎。如果不顧學生現有基礎,一味盲目地讓學生學習后續數學知識,必將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造成極大的打擊。
在夯實學生數學基礎、強調數學重要性的同時,一定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信心。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有研究表明,學習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進行學習,提高學習成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家朱熹說:“教人不見樂趣,必不樂學。”因此,提高高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并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是我們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前提。作為高職學校的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渠道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培養師生情——感化學生。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的雙邊活動,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缺一不可。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師生感情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在實踐中我們會發現這樣有趣的現象:如果學生喜歡某位老師,一般也會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只要其喜愛的老師走進課堂,其興趣便油然而生,對這門課程知識的渴望也就越來越高;反之,如果學生討厭一位老師,也就必然排斥這位教師所上的課,師生之間產生的就是一種消極的反饋。所以,在日常學習中,教師一定要培養與學生的感情,關心學生就像關心自己的親人一樣,感化學生,以達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展示數學美——陶冶學生。數學蘊含著豐富的美,數學中到處充滿著美的因素,到處閃現著美的光輝。比如定理定義的簡潔美、公式符號的規律美、圖形圖像的對稱美、內容結構的和諧美、邏輯推理的嚴謹美,等等。數學中著名的黃金分割比(即0. 61803398……)體現出的和諧美在建筑設計、美術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例如,當氣溫為23. 37攝氏度(約為體溫的0.618)時,人會感到最舒服;名畫的主題,大都畫在畫面的0.618處;弦樂器的聲碼放在琴弦的0.618處,會使聲音更甜美。數學教學中教師如能引導學生發現并充分認識這些美,定能把學生引入興趣盎然的數學殿堂。
(3)講授數學史——吸引學生。源遠流長的數學發展史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數學教學應該充分反映數學的文化底蘊,從課程內容、概念形成、證明方法、習題配置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溶入數學史,從而促進數學教學,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將數學史融入故事當中,通過形象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和富有魅力的懸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抓住閃光點——激勵學生。高職學校中許多學生是搭高考末班車進來的,大多坐慣了冷板凳,受夠了冷嘲熱諷,相對本科學生來說,他們其實更需要鼓勵和贊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贊賞他們付出的每一次努力,及時肯定每一位學生的點滴進步,這種肯定和鼓勵讓學生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充滿鼓勵的語言、贊賞的手勢、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佩服的目光等,都能不同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成功和快樂總是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在教學中能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和創設學生成功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按問題的梯度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學好數學的興趣。
2.采用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隨著數學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設數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教學理念已經被廣大教師接受和認可,并且在教學實踐中廣泛運用。情境創設強調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提倡讓學生通過觀察、不斷積累豐富的想象,讓學生在實踐感受中逐步認識知識,為學好數學、發展智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學課堂中,如果教師教學情境創設得好,就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學習,讓他們從數學中找到無窮的樂趣。因此,在高職數學課堂,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數學問題情境來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數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3.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教學
“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已廣泛滲入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成為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學科的精髓,是數學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只有領會了數學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運用知識,形成能力。
知識是思想的“軀體”,思想是知識的“靈魂”。 數學思想方法是借助于數學知識、技能為載體而體現出來的,思想要融入內容和運用中,才能成為思想,就思想方法講思想方法,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是不能真正掌握數學思想方法的。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一定要遵循逐級遞進、螺旋上升的原則,只有在教學中多次滲透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方能“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掌握知識,才能真正達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數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高職數學作為高職院校各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不僅要為各專業學生進一步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打下扎實的數學基礎,也要讓學生親歷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與實踐。
高職數學教學應面向專業,做到與專業知識、專業人才培養要求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思維品質。要始終把“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實際”的思想貫穿整個數學教學過程,要始終把數學知識、專業知識有機緊密結合,要始終體現將數學知識、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應用于解決和解釋專業問題與實際問題的思想,體現“樂學、好學、趣學”與“直觀化、生活化、多樣化”的特點,凸顯專業類別與各種層次,使數學課堂教學內容適合不同專業、不同基礎、不同興趣的學生,從而真正達到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思維品質的目的。
5.采用啟發式教學
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陳舊,嚴重阻礙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實踐證明啟發式教學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應處理好知識性與趣味性的關系,不能只強調知識性,忽視趣味性,而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不愿學習,也不能過分強調趣味性而忽視知識性,而使學生感到數學只是好玩,從而忽視學習,而應寓知識性于趣味性之中。用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方法教學,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在高職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盡可能從直觀背景出發,以問題的提出為引導,再由表及里地分析探索,啟發引導,直至揭示出數學本質。在教學中盡可能結合實際背景和直觀形象來講授概念與定理,如在講定積分的定義時,通過一個曲邊梯形面積的求法直觀引入。有些重點的概念和理論,往往是難點,不容易掌握,可先用淺顯的語言或生動的比喻啟發引導,“化難為易”,讓學生先從整體上形象地接受,得到一定的感性認識,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逐步改進、精確、完善,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化難為易”,徹底理解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吉林大學數學系.數學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2]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張海峰,王麗娟,向南陽.整體觀下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基本問題[J].職教通訊,2006(05).
[4]張海峰.論高職專業開發的目標、原則與機制[J].職業技術教育,2003(07).
[5]吳曉義.職業教育教學目標制定模式研究[J].職教通訊,2006(04).
[6]汪曉勤,韓祥臨.中學數學中的數學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7]陳曉江,毛 忠,龍卓珉.基于數學建模教學理念的高職數學教法探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04).
[8]張海峰.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聯盟的系統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20).
[9]曾愛國.高等數學課堂教學探索[J].高等數學研究,2012(04).
(作者單位:亳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