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要: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本文分析了發達國家在解決這一問題上的做法,通過借鑒國外的經驗為我國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政策參考。
關鍵詞:政府;融資難題;作用
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一批新興科技型小企業蓬勃發展并且成功的在美國的科技板市場的上市,這件事情引起世界人民對中小企業的重新關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中小企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在不斷提升,也都面臨一些發展過程中的難題,例如融資困難,這個問題是一直讓中小企業頭痛的難題。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想辦法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其中發達國家的很多方法十分值得中國學習。
一、發達國家政府在中小企業間接和直接融資中的角色
政府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政府的作用可以在中小企業兩種主要融資形式中得以體現:
在間接融資方面,發達國家都有相應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商業信貸資金的對口銀行。比如德國的中小企業銀行主要有合作銀行、儲蓄銀行和國民銀行等,根據其國內的相關法規,年營業額在1億馬克以下的企業,可得到總投資60%的低息貸款,年利率7%,還款期最長達10年;法國成立了中小企業發展銀行,主要職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商業銀行的貸款擔保、小部分直接向中小企業貸款。發達國家的政府支持中小商業銀行的存在和發展,通過制定反壟斷法規、中小銀行優惠政策的形式保證中小企業貸款的獲得。而且,我們在上面也提到,在間接融資渠道中政府的擔保作用不可忽視。
在直接融資方面,發達國家政府不僅鼓勵中小型投資公司參與投資中小企業,而且利用其高度有效的資本市場為中小企業拓展直接融資空間。以美國為例,官方的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和民間的風險投資公司是中小企業籌資的重要來源之一。前者是由美國小企業管理局審查、許可和支持成立的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創業投資公司達300余家,它必須有不少于100萬美元的股本,可按一定比例從聯邦政府獲得優惠融資,然后以借出或認購債務的形式將資金投放于除地產、信貸領域以外的本國中小企業的興建和技術改造。后者是民間投資成立的各種風險投資公司,有600余家,其中一半設在硅谷,它們大多數對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投入資金以尋求高額回報。直接融資的渠道中,政府表現得更為超脫,它更多地是作為監督者和仲裁者。一般政府不直接參與直接投資,而是鼓勵各種投資公司參與投資,以保證投資的股權有專門的機構經營。
二、我國政府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現實選擇
(一)逐步向中小企業開放金融市場,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良好的環境
一個企業的發展和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這是普遍規律。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從無序慢慢發展到有序,從不完備到完備的過程。
然而,企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良好的金融市場也會推進企業的產生和發展,這是一個共同發展的關系。
在我國,隨著市場化進程的逐步加快,一大批新興企業、科技企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展示中國新經濟良好的發展前景。來自科技部火炬中心和創新基金的數據庫表明,按照“最近一年凈資產和總收入均超過3000萬元,連續兩年以上盈利”的標準,5萬家企業中有4015家企業達到了這個標準;在4015家企業中,有2197家企業基本符合現有的中小板發行上市條件,剩余的4萬多家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受到自己所處行業、企業規模等因素的影響被拒之門外,因此為使中小企業可以順利借助資本市場融資,我國應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我國應繼續完善創業板市場和三板市場,使企業技術創新、風險資本及資本市場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這是解決更多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有效途徑。
(二)建立一批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
對于中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我們不僅要采取一些短期措施來緩解,還應該趁著這個機會推出一些長期的改革措施,這就是放開民營銀行———如果中國所有的銀行還保持以國有銀行為主、外資銀行為輔的這樣一種體系,對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將會長期不利,中國需要一大批以中小企業融資為主要業務的、以社區為業務范圍的中小民間金融機構。
(三)組建政策性銀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所謂政策性銀行是指那些多由政府創立、參股或保證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專門為貫徹、配合政府社會經濟政策或意圖,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政策性融資活動,充當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進步、進行宏觀經濟管理工具的金融機構。
經濟發展過程中,常常存在一些商業銀行從盈利角度考慮不愿意融資的領域,或者其資金實力難以達到的領域。這些領域通常包括那些對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投資規模大、周期長、經濟效益見效慢、資金回收時間長的項目,如農業開發項目、重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等。為了扶持這些項目,政府往往實行各種鼓勵措施,各國通常采用的辦法是設立政策性銀行,專門對這些項目融資。這樣做,不僅是從財務角度考慮,而且有利于集中資金,支持重大項目的建設。
通過組建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可以在資金上向中小企業傾斜,減少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資金上的爭奪。作為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機構可以向其提供利率優惠,減少中小企業的負擔。
總之,政府可以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提供強有力的幫助,但面對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要完全解決這一問題,政府的各項措施仍然是杯水車薪,中小企業需從自身做起,根據公司法的相關規定,不斷完善自身的實力,
【參考文獻】
[1]鄧紅征,周長信.中小企業融資效率的模糊綜合評價[J].企業經濟,2003(02)
[2]歐江波,歐群芳.美國對小企業的財政金融支持及其啟示[J].企業經濟,2003(01)
[3]鄧向榮,于中鵬.民營企業股權優化與穩定機制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