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強
摘 要:在美術課程標準中,課程性質的第一句話就是:“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可見美術作為視覺藝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離不開作品的欣賞。通過欣賞,能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作品,使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內化為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教師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小學美術課除了要讓孩子們掌握基本的方法外還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想象了,養成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感受到創造的美和快樂。因為在美術中想象是創造的基礎,創造是想象的升華。
關鍵詞:美術教育 方法 小學美術 陶冶情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a)-0132-02
小學美術各年級有著不同的特點。要想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就要根據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目標。才能使教學活動喚醒每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才能引導學生大膽的用簡單的線條表現他們的內心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美術教育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教師如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你的學生接受到這種教育呢?在近幾年的美術教育實踐中,比較注意以下幾點。
1 按照不同年齡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
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一、二年級的學習,已經有了基礎的形和構圖、色彩的概念。而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正處在心理變化的階段,只有少部分學生對美術能夠保持興趣,但想象力欠缺,表現手法局限。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就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創作欲望。在給四年級上《卡通畫》時,先讓學生欣賞了一段動畫視頻,通過視頻欣賞,不但讓學生初步感知卡通畫,而且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從中了解了卡通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欣賞同齡學生的作品,引導學生從造型和色彩來進行分析作品,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思路,為學生的創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如:在上三年級《美麗的花》一課時,利用多媒體直接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花,并引導學生說出花的各個部分,包括:根、莖、葉、花蕾、花萼、花瓣、花蕊,說出它們的形狀,然后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圖案。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各種各樣的花,而且讓學生知道了繪畫還能來美化我們的生活,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以此激發學生從內心渴望學習美術,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在上五年級的《無筆畫》時,我采用了五年級的學生比較喜歡的題材和富于幻想的特征,進行繪畫創作。首先我出示美麗的圖片與繪畫視頻,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無筆畫》的無限創作的空間,感受到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漂亮的花邊》是二年級的一節美術課。主要讓學生認知花邊是圖形的重復廷伸,養成學生折、剪、貼、畫、印等動手能力,掌握制作技法,讓學生體驗體驗花邊圖案的美感。根據這一要求上課前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上有漂亮的花邊,這些花邊都有哪些圖案,是怎樣排列的,怎樣做成的?為這一課的教學任務做好充分的準備。上課讓學生展示了各種有花邊的東西,引出花邊具有裝飾、美觀的作用,能使一件原本單調的物體更加美觀、豐富。并延伸到圖形的不斷重復排列的知識點,給學生作簡單的演示。這樣學生對花邊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對于作業就輕松自如。
2 循序漸進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美術教育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的,但在不同的時期發展是不相同的。在早期社會普遍較重視教育的全面發展,中間一段時間存在一種片面性的傾向,到近代又重新重視全面教育,并通過學校教育的方針和課程設置來體現。縱觀歷史,知道了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思想,但也存在著相互交叉的影響,彼此借鑒,并在某一時間適度地偏向某一思想潮流。所以,作為現實的美術教育者,要宏觀地把握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十分重要的,并在科學理性與浪漫表現構成的現實生活中尋找自己的定位。如在找錯改畫中,我故意畫錯,讓學生在哈哈大笑中找出錯處并改正。例:《小鴨子學游泳》一課,我把小鴨子的嘴和小雞的嘴對換以下,學生一下發現錯了,說小雞的嘴才是尖尖的,而小鴨的嘴是扁扁的。通過形象的描述,學生很容易掌握基本特征,并充分調動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如欣賞《奇妙有趣的臉譜》一課時,我讓同學們先看書,圍繞“知道了些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很想知道什么……”自我設計問題并制成小卡片,以備上課之用。
3 培養興趣 勤學多練
興趣是學生愿學的內動力;興趣是兒童繪畫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產生興趣,就會有強烈的動機,樂于學習,學習氣氛油然而生。教師的職責是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應鼓勵的方法,發現并充分肯定了他們的優勢,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絕不能輕易地傷害他們的自尊。兒童美術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定時的訓練過程。教師要讓他們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在悟中創新,達到興趣的激發與拓展,還讓他們在自主的參與的過程中發現美、感受美,在形成技能的同時,體驗成功的歡悅,樹立更高的目標。讓學生學會學習,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態度和價值觀和社會以及個人情感。作為小學教師,面對的是一群具有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需要的學生,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體現在不成熟性。頑皮和好動又是他們的天性,犯錯誤那是自然的,所以作為老師就不能按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學生。美術課的實質,除了培養孩子的視覺美感,更要幫助孩子尋找一種特殊的,開放的觀察和解讀世界的角度,最要避免的,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感受方式,來取代孩子新鮮自由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童年總會過去,有些孩提的感受沒有了,但勇氣和本能,還有積極表達的愿望卻是完全可以保留下來的,正像馬蒂斯提倡的那樣,畢生能夠像孩子一樣看世界的勇氣是很可貴的,因為喪失了這種視覺能力就意味著同時也喪失了每一次可能的獨創性的表現。做為一名美術教師,深深知曉教孩子美術技能并不是把他們培養成美術家,而是陶冶情操。因此,我們要多接近孩子,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并做到尊重每個人的思維方式和表現特點。在要求學生完成作品時,初學階段時,不能要求過高,而且看畫中內容是否能夠反映孩子的內心想法,有無異于別人的獨特的表現,而不要以成人的水準要求,因為他們對畫面內容的構思是最重要的,而技巧的問題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練習的增加而逐步提高。所以,要了解學生水平,尊重孩子表達方式,才能拉近距離,為美術學習邁下堅實的第一步。
4 開放教學內容,溝通課堂和課外、校內和校外的聯系
教師要開放課堂活動空間,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于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習美術,感受生活中的五顏六色。在教學中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的一種情態語言,人們在適當的時候投以適度的微笑可以發揮其無窮的價值,諸如“微笑服務、微笑外交”等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把微笑這種特殊的語言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微笑面對學生,一方面,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體現教師的親切、自然和平易近人的態度,博得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另一方面,能在課堂教學中,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輕松自然、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其次,要做孩子心理的關懷者,關心孩子就要學會:(1)學會傾聽。要關心孩子,給每個孩子機會,要接納尊重每一個孩子。(2)移情性的理解。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深刻的理解孩。(3)在理解的基礎上引領孩子。新的標準提出對孩子要嚴慈相濟,嚴的是標準,慈的是方式。就要求教師要引領孩子的精神發展,教育愛的是尊重人格,平等對待,不拋棄不放棄,要接納和理解孩子。(4)做學生良師益友,老師是孩子成長方向的引領。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使它們更加完善。
5 微笑是良好心態的自然流露
對學生的微笑應是真誠、善意的,不能裝模作樣,更不能用微笑掩蓋自己惡意的語言,或是代替耐心細致的語言教育,只有恰到好處地多給學生一些微笑,方能收到最佳效果。對于學識魅力來說,那就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既要具有精深的專業學科知識,又要有廣泛深厚的文化科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不但對所教課程有精深的認識,還應有廣博的知識。而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的自我道德修養。但兩者都來源于對教育的“愛與責任”,來源于對事業的執著與追求,來源于淵博的學識、教書育人的能力和從不滿足的精神。這就要求教師除了堅持閱讀來積淀文化底蘊,完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著一顆善感的童心、一顆慈母般的愛心、一顆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去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努力給孩子們營造一個快樂的童年,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的成長。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就要在教學中不僅僅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愛心與奉獻去引導學生,還應該用自己整個的生命去教育影響學生,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之間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相融,充滿生命活力和生命光彩的教育旅程。就像張老師說得教育愛是一種行為能力,履行教育愛更需要一些能力建設,需要掌握溝通和表達的技巧。那么在我們的教育中要做到:(1)多用疑問句,少用祈使句。要用商量的口氣,來表達自己的建議,而不是使用祈使句,這樣孩子會越來越反感。(2)多用肯定句,少用否定句。要給孩子指明方向,盡量避免用否定句。(3)多用是事實判斷,少用價值判斷。要多關愛孩子。(4)是多一些具體建議,少一些空洞的要求。給孩子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建議,告訴孩子怎么做才是對的。
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教材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小學美術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自覺的藝術創造力。
參考文獻
[1] 崔義蘭.小學美術教學對學生藝術創造力的培養[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1(3):217.
[2] 張亞玲.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J].大眾文藝,2011(13):249.
[3] 袁悅.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圖畫書輔助教學研究[J].藝海,2010(8):120-121.
[4] 張春梅.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喜歡民間美術[J].大舞臺,201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