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蔚
摘 要:教育信息化工作是近年國家大力推動的一項工作。建立覆蓋城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對于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學習型社會和人力資源強國具有重大意義。萬州區是重慶市移民搬遷人口最多、城市體量最大、管理單元最多的區縣,為重慶第二大城市。近年來,通過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項目,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技術裝備條件日趨完善,學校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明顯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促進了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教育 信息化 建設 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a)-0134-02
近年來,萬州區從“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實現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的高度出發,把教育信息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全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投入持續加大,以數字校園、“三通兩平臺”建設為重點,夯實教育信息化基礎,促進了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1 建機制,強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
1.1 上下聯動,強化管理
萬州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分管領導為組長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重大教育信息化工程項目建設。形成以教育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審批、區教委行政管理為主體、教育信息技術中心技術服務的層層管理體制。采取區教科所、區教師進修學校、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三位一體”,和各級各類學校上下聯動、內征外引的方式,共建共享優質資源。
1.2 拓寬渠道,保障投入
近年來,全區累計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3億元,其中用于建設教育城域網5000萬元、優質資源“班班通”4726萬元、計算機網絡教室1540萬元、校園視頻監控1400萬元。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設經費長效保障機制,每年集中統籌學校生均公用經費的20%共1900多萬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并每年劃撥教育信息化專項工作經費50萬元,落實培訓經費40萬元。201所學校自籌經費960多萬元建設“校園網”和校園中心機房。
1.3 層層參訓,提高能力
該區以“領導懂、骨干精、人人會”為目標,采取通識培訓和專業培訓相結合,區級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教師培訓。一是加強校長隊伍培訓,做到“領導懂”,既讓校長們懂得信息化的基本知識,又讓校長們開闊視野,更新觀念;二是加強骨干隊伍培訓,做到“骨干精”,重點是加強教師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創新教學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訓;三是加強教師培訓,做到“人人會”,重點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區教委統一組織考試,合格率為100%。
2 牽網子,搭臺子,夯實信息化建設基礎能力
2.1 建好“一中心”
2012年該區在萬州教育城域網現有設備和網絡基礎上,對中心機房進行升級改造,建成萬州區域教育云中心,實現教育系統信息發布、OA辦公,教育統計、學籍管理、數字校園管理、教學設備管理、VOD視頻點播、教學資源共享等功能,為全區教育系統提供資源、數據、管理、教學應用等服務。
2.2 搭好“兩張臺”
(1)搭建好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萬州區以數字校園管理平臺為基礎,整合了辦公管理、學生管理、教師管理、校園安全視頻監控等10多個平臺,搭建起了一個高效的“數字校園公共管理服務平臺”,為學校信息化提供包括教學、管理、科研、辦公、信息交流和通訊等全方位的服務。
(2)搭建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該區以自主開發建設的特色教育資源平臺為基礎,整合各級各類學校資源,搭建了一個信息量大、方便快捷、內容實用、跨區域共享的教育優質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縱與國家、市級基礎教育資源平臺互聯互通,橫與全區各級各類學校資源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全區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2.3 實現“三覆蓋”
(1)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全覆蓋。該區農村學校通過20M、城區學校通過1000M光纖接入運營商提供的匯聚點,構建了一個從云中心到達每個學校每個班級的高速、高品質云網絡,實現校園寬帶網絡校通。
(2)實現優質資源“班班通”全覆蓋。從2010年起,我區高標準制定“班班通”建設規劃,共建成3442個班的“班班通”教室,全區中小學實現優質教育“班班通”全覆蓋。目前,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擁有計算機10690臺,小學計算機生機比14∶1,初中計算機生機比13∶1。
(3)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全覆蓋。2010年,該區成為重慶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首批10個試點工作區縣之一,依托該平臺搭建了“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平臺,使所有教師及初中以上的學生都擁有實名的網絡學習空間,為教師在網絡上開展教學和教研活動,為教師、學生及家長的網絡互動提供支撐。平臺實名注冊人數6.5萬人,教師上傳教育教學資源41000多件,發表文章、圖片等22690條,各校建立博客群組19個,教師發表博文20900多篇,瀏覽數千萬次。
3 重應用,顯特色,深度服務教育教學
3.1 主動融入教學
(1)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全區203所學校3442個班實現班級多媒體教學,18所學校18個班開展了“教育云課堂”的數字化教學試點,27所學校開展了網絡遠程互動課堂試點,50所學校開展了網絡互動教研試點。
(2)信息技術與教學研究的融合。數字化校園平臺為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環境,全區中小學教師在網絡環境下開展集體備課、觀課評課、專題討論、專題報告、說課標、說教材、說課等教研活動,開通了教研論壇、教師博客、名師工作室、課題平臺等。教研論壇上傳中小學精品課50多節,開展的各類網絡教研活動達170多次。
(3)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的融合。全區203所學校2731名教師課前利用搭建的數字化教育學習云平臺開展網上備課,課中利用互動教學系統將課前準備的內容運用于教學中,課后進行在線教學反思及學生的在線問答,充分讓信息技術走進課堂,用于教學活動。
3.2 立體服務教育
(1)信息技術與新課程改革相結合。按照新課程理念,全區積極探索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變革,扎實推進全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2)信息技術與領雁工程相結合。在實現農村學?!耙幏?特色”發展的總體目標下,通過學科教師遠程學習和學校管理者混合式培訓,本地“領雁學?!笔痉?,全國名師引領,運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城鄉統籌,教育均衡發展。
(3)信息技術與卓越課堂相結合。遵循“新信息技術環境下卓越課堂文化建設”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應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和高效的交互式學習平臺開展 “云端”學習,創新課堂學習模式,構建多元的學科“云課堂”文化。
(4)信息技術與城鄉均衡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教育云”優勢,廣泛實施網絡集體備課,開展網絡互動教研,推行聯體課堂,加強管理聯動交流,實行捆綁發展,有效破解了全區邊遠、薄弱學校師資短缺、學科不配套等難題,城鄉教育均衡夢逐漸成為現實。
(5)信息技術與教育評價相結合。依托云管理平臺,建立起全區學生的電子成長檔案,率先開展了學生綜合素質信息化評價。
3.3 科學引領教研
以教育科研為先導,推動教育信息化發展是萬州區的一大特色。成立有萬州區教育信息化科研領導小組與教育信息化科研課題指導組,加強對教育信息化科研課題的實施、管理、研究與指導。十二五期間,我區有國家級課題4個、市級課題15個、區級課題32個,其中32個區級課題已通過中期評估,推動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4 常巡查,實評估,監督落實信息化各項工作
4.1 建立巡查常態機制
采取集中巡查與平時巡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全區中小學教育裝備和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及時給予指正。同時將發現的優秀案例推廣到全區各中小學,為校與校之間的交流創設了另一途徑。
4.2 建立嚴格評估機制
每年對學校教育裝備及教育信息化的建設、管理、應用工作進行全面的檢查與評估,結果全區通報,并作為校長、學校年度綜合考評的重要依據。使全區中小學明確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樹立了教育信息化服務教學、優化管理的理念,鞏固和發展了教育信息化應用的效益。
萬州區抓住有利時機,開拓工作思路,在教育信息化建設中闖出了一條新路,為萬州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下一步,我區將堅持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加強服務、提升效益的原則,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構建支撐終身教育和個性化學習的數字化教育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以信息化帶動我區的教育現代化,實現我區基礎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中國網china.com.cn,2010-03-01.
[2]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EB/OL].(2012-09-05)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2/0907/c1001-18949787.html.
[3] 李永生.占領制高點推動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新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0(10):12-13.
[4] 朱華凱.搶抓機遇開拓創新 努力推動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工作上新臺階[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