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軍
摘 要: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英語作為全世界的通用語言,對于我們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要想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走向世界,學好英語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但我們農村中學的大部分學生在學英語方面存在很多困難,對英語有厭學情緒或干脆放棄學英語,教學成績和學生升學率都不令人滿意,這樣就導致了英語教學的惡性循環,從而阻礙了英語教學的發展。目前我們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和城區學校相比明顯處于劣勢。該文通過調查了解了制約農村英語教學的基本因素,然后從以下幾方面探討了如何提高農村中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對策與方法,希望對農村中學英語教育教學的該進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村中學英語 教學方法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3(a)-0171-02
1 制約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基本因素
1.1 各種環境因素
在母語的環境影響下,學生學習英語本身就是一種考驗。在學校,各類學科教材都是用漢語編寫的,學生只有在英語課堂上才會接收一些英語信息,而英語課一天只有一節,要把所學內容聯系起來,融會貫通確實不容易。在家里,農村家庭成員往往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落后,不注重子女的學習,尤其對英語的學習得不到應有的支持,缺乏理解和認識,這會對英語的教學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農村,尤其是邊遠山區,因受地理環境、交通不便等條件的影響,師生很難與外界取得溝通和交流,勢必會造成信息方面的閉塞,形不成學習英語的良好社會氛圍。所以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很難培養,對英語學習有厭學抵觸情緒,缺乏學習動力。
1.2 學校資源和教師因素
在農村中學,有兩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就硬件來說,教師上課利用的只有錄影機,絕大部分學校沒有多媒體教學設備和語音室,有的甚至連錄音機都沒有。就軟件而言,因為學科的特殊性,農村英語教學活動得不到應有的信息和支持,農村中學規模較小,辦學條件有限,英語教學和教研活動孤立無援,教學思路也收到很大限制。面對以上這些情況,農村教師雖然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和心血,但教學效果仍不理想。教師難教,學生難學。
此外,農村學校引進人才難,師資配置得不到合理的優化,大部分教師自身業務素質不高,去外界學習交流的機會也很少,接觸不到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上課表現的墨守成規,教學方法陳舊單一,滿堂灌,缺乏創新意識。再次,學校受到升學與考試的雙重壓力,多注重應試教育,使學生忙于記憶,應付考試,對英語根本無興趣可言,處于一種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另外,教師也很少跟學生溝通和交流,難以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嚴重影響了英語教學的發展。
1.3 教材因素
現行中學英語教材上的內容,城市化和現代化氣息濃,淡化了鄉土意識,大部分練習可操作性不強,對于他們所熟悉的,能引起他們興趣的話題卻又很少,許多詞匯和文章對于一個甚至連市區都沒去過的學生來說,顯得遙遠陌生,不能學以致用,利用所學語言知識去表達身邊的事物,背離了農村學生的需要。而教師成了主要的表演者,學生很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這更加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1.4 學生因素
對于農村中學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所在環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英語基礎大多很差,初中英語學得一團糟,進入高中以后,由于基礎不好,單詞沒記住,語法知識欠缺,沒有閱讀與寫作基礎,學習新的東西就會產生心理障礙。根本無法進行高中英語正常的讀和寫,于是,很多同學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了放棄學習英語的念頭。
2 抓好農村中學英語教學的對策
2.1 改善辦學條件和環境,創設學英語的情景
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決定著該地區學校的辦學條件和學習環境的好壞,農村地區的學校與城區學校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差距太大,是不能相提并論的,但為了在有限的資源下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和學習環境,我覺得學校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首先,學校應多舉行一些有關英語的活動和競賽,如高中英語基礎知識競賽,閱讀能力競賽,寫作能力競賽等。此外,還可以成立各種英語興趣小組,給學生提供全面綜合訓練的機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最后,希望學校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硬件設施建設,修建語音室和多功能報告廳,安裝多媒體教學設備等。
2.2 教師要提高自身教學水平,做好課前準備
首先,農村教師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就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要有與時俱進的觀念,還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備課要充分、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精講精練,以學生為中心。知識講解要舉一反三,化難為易,讓學生能夠長久保持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率就會提高。
其次,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英語知識和能力的狀況,并據此確定教學方法。課前要考慮到每位學生的情況,對每位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個性特點、認知能力及理解能力要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教師上課前應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到精神飽滿、思路清晰。用自己熱情樂觀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快樂,振奮學生的精神。此外,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不能粗暴地訓斥、體罰學生。總之,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其各自的特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2.3 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所以我認為農村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能總是以應試為導向,而應該圍繞激發學生興趣為中心。
農村中學因條件不好,目前英語課堂教學還不盡如人意。鑒于這種情況,特別是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設各種情景,可通過卡片或自制卡片、簡筆畫、情景對話和做游戲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學英語的快樂。有條件的學校可通過多媒體,設計與教學有關的幻燈片,自制適合學情的課件,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樣學生因為新奇才會保持活躍的課堂氣氛。
2.4 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如果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備好課,備好學生,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盡量運用“先學后教、精講多練、合作探究、師生和諧”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讓學生多進行口頭練習,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其次,教師要面帶微笑,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放下緊張的情緒,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
2.5 合理編排教材,貼近學生實際
現行英語教材的編寫過于理想化和城市化,每個單元話題里設計了一定的虛擬情景和任務,讓學生在攝入大量的材料后組織各種對話或其它形式的訓練,以達到鍛煉口語、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對于我們教育相對欠發達且又是農村中學的學生而言,學習的容量大,學生的學習顯得很勉強。根據農村學生的已有經驗與能力,相當一部分學生是達不到的。假如農村英語教材編寫能夠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走平民化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彰顯鄉土意識和地域文化,此外,如果能改變城市和農村教材一體化現象,盡快普及農村中學校園網以實現教育資源城市和農村共享,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資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我認為農村的英語教育是會有一個新氣象的。
2.6 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關注學生健康成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在農村地區,家長的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所以家長應該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此外,英語教師要經常向家長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正確教育方法,使家長關心子女的成長,重視子女的英語學習,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英語學習條件,教師和學生家長要共同擔負起督促和引導的責任,使學生盡快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2.7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英語成績
農村學生在進入高中以后,由于底子薄,基礎差,學到一定階段就聽不懂,再加上家庭方面重視不夠,有想放棄的念頭。尤其是英語這門學科,記憶量增大。對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來說就很吃力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經常地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還得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良好習慣,共同激發學生努力向上。
要想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提高英語成績,學生們就得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任何一位學生來講,都應該有個確定的人生目標。作為農村的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把考上大學,將來從事一份有價值的工作作為人生目標,從而增強自己努力學習、為之奮斗的信心。其次要相信自己,有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總覺得自己很笨,比如,在記憶單詞、完成練習和作業等方面不及別人。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智力。在面對這些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相信自己,只要下定決心,刻苦學習,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再次要多讀多記,幾乎所有的英語知識的獲得都是通過記憶獲得的。針對英語這學科的特點,學生應該多朗讀、多閱讀。把單詞、短語、固定搭配、固定句型等都應該記憶下來。只要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就一定會提高英語成績。
3 結語
總之,只要我們不斷地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合作,從實際出發,克服困難,根據學生個性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充分利用和挖掘資源,提高課堂效率,農村中學英語教學質量就會得到提高,農村落后的英語教學現狀也會有大的改觀,農村學生的英語水平會有明顯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 劉秀珍.新媒體環境下農村中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實踐[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3):75-77.
[3] 王楊波.新課改形勢下如何構建中學英語高效課堂[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