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 連文莉
摘要:當前,我國經濟進入重要的轉型時期,各行各業的創新決定了轉型的成功與否。對于大學教育來說,培養創新精神應當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有可能是未來城鄉發展政策的制定者,更需要有創新精神。而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要注重學生創新與思考能力的培養,提高審美鑒賞力和認識問題的深度,把創新精神的培養列為學科教育的核心目標。相應的,作為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積極進取,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把創新精神列入規劃專業的素質教育核心體系中。
關鍵詞:城鄉規劃;創新精神;素質教育
在我國,城鄉規劃專業長期被列入建筑學的范疇,教育模式與建筑教育一致,到現在60余年,即便是算上建筑教育也不足百年歷史。以建筑教育來說,我國近代建筑教育體制是由20世紀初的一批海外歸國學子建立,其中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梁思成、楊廷寶等代表的學院派成為我國建筑教育發展的主流,后來“包豪斯”等西方教育體制的引入對我國的建筑教育也產生了一些影響。但我國的建筑教育模式、方法,總體上說沒能與時俱進,仍然停留在早期的初級階段,主要特征就是教育學習模式陳舊,教師傳授學生知識的模式仍然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傳統。
在建筑學、城鄉規劃專業中,最能體現學生創新精神的是各門設計課程,通過調研河南省一些院校有關專業的教學情況,筆者發現大部分設計課都是按照教師先講解知識要點,在布置題目后,要求學生在教師設計的路徑下完成作業的模式進行,往往造成設計成果的千篇一律。這種傳授知識模式的單一性,導致學生的思考模式受限,無法發散思維。固定的題目、設計方法、教學程序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們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思考方式也變得封閉、單一。此外,為了便于標準化評價,設計成果的展示模式也是教師設定好的。但是,學生們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是不是因此而受到了限制呢?設計畢竟不同于解方程式,不能僅僅按照解題過程逐條評分。
當前的時代,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新環境”——人口老齡化、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加劇;“新經濟”——擴大內需、互聯互通、產業轉型;“新技術”——快速交通、萬物互聯、人工智能等等。作為傳統行業的建筑、規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我們的教育是不是為設計和建造活動提供了恰好所需要的知識呢?如果還是固定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教學與實際情況的脫節,鼓勵創新自然更談不上了。
在這些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見證了許多學生成長歷程。在本學校,學生大部分來自偏遠的城市或是農村,入學時絕大部分同學都沒有什么美術基礎和建筑規劃知識。但是,基礎薄弱并不意味著同學們缺乏學習本學科的天賦,仍然有潛力等待挖掘。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大多數同學步入社會后半個月就能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能,成為繪圖員不是太大的問題。而實踐證明,成為真正的設計師,能夠在工作崗位上游刃有余的卻只是少部分富有創新精神的,有獨立思想的人。因此,挖掘學生的潛力,就要注重學生創新與思考能力的培養,提高審美鑒賞力和認識問題的深度,把創新精神的培養列為學科教育的核心目標。相應的,作為教師也應該不斷學習,積極進取,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
城鄉規劃專業既與建筑學緊密聯系,也有本學科自身的特點。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探討在本學科教育中如何推進創新精神的培養。
一、加強學科自身特色的建設
我國城鄉規劃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后,一直是作為工學門類下“建筑學”一級學科之中的二級學科。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情況,2011年“城鄉規劃學”被教育部正式設立為一級學科,這本身就是學科建設的一次重大創新。然而,很多如筆者所在的普通建筑院校,并沒有把這次創新體現在教育模式上,所做的僅僅是把城市規劃的名字改為城鄉規劃。教育模式仍然為老傳統,低年級與建筑學合并授課,在高年級增加本專業內容,總體上與建筑學一樣注重物質空間的設計。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城鄉規劃學科的知識結構與職業需要已經遠遠超過了“建筑學”為主體的傳統內容。城鄉規劃不僅要研究物質空間的擴展范圍、生成模式,還要統籌研究城鄉空間中的社會、經濟、環境問題;不僅要遇到工程技術應用擴展的問題,還要涉及公共政策、法律法規、歷史文化等相關領域。因此,學科建設創新,首先要有自身特色,跳出建筑學的傳統框架去尋找新的方向。
比如,應重視低年級學生們的基礎課程。筆者認為,低年級基礎課程是學科特色的重要體現,因為一、二年級的課程對今后高年級知識的延續和理論框架的建立都非常重要,是否一定要與建筑學合并教學需要探討。希望可以在低年級加大理論課程的比例,從專業特色的角度確定相關理論課程內容與比重。并且,應當安排最有經驗的教師講授這些課程,從零開始塑造學生,幫助學生盡早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提倡建立開放型教學體系
如前文述說,傳統教學模式封閉、教條、缺乏活力。為了培養學生們的創新精神,需要建立開放型教學體系。大學生們年輕而朝氣蓬勃,正處于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這些都是可以發掘的潛力。建立開放式教學體系,促進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給予其及時的啟發與引導,鼓勵其不斷學習新知識,進行新的發明與創造。
筆者認為,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內容,應該為完全開放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教師之間,都是完全平等與透明的,互相都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議。學校里存在這樣的情況,一些年輕教師從工作開始就一直在低年級任教,很多課程都需要自己摸索著前進。教師們之間的交流非常少,以至于同一門課程有時候布置的設計題目都不一樣,如同背對著背上課,誰也不理誰。這樣很不正常的情況,需要開放的教學體系來改變。
比如,可以按照年級,課程階段建立課題組,由課題組的全體教師共同制定課程系列的設置與講授內容。教師之間應該充分交流,相互促進,把課程上的問題事先解決。課題組的成員不應完全固定,要建立輪換制度,讓每個教師都能參與不同的學習階段。這樣,學生可以與不同教師進行交流,避免了由于教師任課水平差距造成的學習效果不同,同時督促教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建立助教制度,鼓勵年輕教師給年紀大的教師當助教,共同負擔設計課程。就像師傅帶徒弟,可以避免新手的閉門造車。學校應給與新教師適當工作量,增加其積極性。
放棄一切形式化的東西,鼓勵教學中的創新方法。比如課下答疑,不一定就是教師等著學生來問問題,可以改為小型講座。教師利用答疑時間組織專題講座,以學生撰寫聽后報告的模式完成對學生的監督,主動增加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新的想法往往就是在不斷的交流中出現的。作業評分,可以把傳統的教師單獨打分改為課題組共同評價。建立公平、統一的評分標準,增加透明、開放的操作程序。組織作業展覽,引入學生的自我評價。如果時間有限,可以選取有代表性的作業進行公眾評比。最后,可以建立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們在學習中的創新行為。這不需要很多的物質獎勵,只要把獎勵評比做到民主公平,就可以起到以小博大的促進作用。
三、推廣教學新技術手段的應用
當前,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傳統的城鄉規劃學與新技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出現了很多新的發展方向。比如,隨著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普及,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在2013年的城鄉規劃年會上,專門設立大數據論壇,首次提出了設立“共享數據平臺”的重要意義。專家學者、執業者對于大數據的認知和期望已經說明了我國城鄉規劃學科今后的發展會沿著大數據采集、分析、應用、可視化表達的進程進行,成為學科未來發展的大方向。因此,必須引進新教學手段,跟上技術的發展,才能開闊學生們的眼界,培養創新思維。
筆者所在的學校正在籌建信息規劃實驗室,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實驗室的建立,補充了理論教學的不足,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動手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比如,實驗室定制了虛擬仿真系統軟件(DVS3D虛擬現實軟件)及相關設備。該系統主要功能是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技術、智能控制技術和交互設備,進行三維立體的沉浸式展示,可以輔助城市設計,環境藝術、風景園林、建筑學等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同時建設人機實時交互操作的體驗教學系統和實驗、試訓平臺,提高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軟、硬件條件。
最后是關于青年教師培養和鍛煉的問題。如筆者所在的院校,城鄉規劃專業的開設時間相對較短,教學骨干很多是青年教師。一方面,應當創造相對寬松的教學環境,鼓勵青年教師的教學創新;另一方面,應當加強青年教師的培訓學習,積極開展兄弟院校間本專業的學習交流,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