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娟等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高職高專,以及獨立學院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可以步入大學校門,接受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也就從之前的“精英化”逐步走向“大眾化”。我國的本科教育也就出現了三個不同層次,那么如何讓大學基礎學科的教育更接近“三本”學生的需求,不至于出現教學實施過程與學生的接受能力脫節,需要教師充分站到學生的角度重新組織課堂教學。
【關鍵詞】高等數學 數學思想 數學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25-01
《高等數學》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門重要基礎課,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后繼課程的學習以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對于目前“三本”90后的大學生來說,如何讓他們更快更好的適應高等數學的課堂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有關《高等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所涉及的因素有很多,我僅就個人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個拋磚引玉的探析。
一、優化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
眾所周知,我國的高考制度將本科院校按照成績高低分成了三個批次錄取,第三批錄取的稱為“三本”,但是本科生上課用的教材并沒有劃分,“三本”學生上課用的教材和“一本”、“二本”并沒有實質的區別。《高等數學》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包含了一元、多元函數的微積分學,向量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無窮級數以及微分方程。對于數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上兩年四個學期(350學時左右),而對于理、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已經從最初的一年半三個學期(240學時左右)減到現在一年兩個學期(160學時左右),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學習這么多的內容,面面俱到肯定不行的。如果按照“一、二本”的教學來對待“三本”學生,時間一久,學生便會在課堂上形成“趴倒一片”的景象,這樣以來,學生便會對高數課堂失去興趣、翹課便成為家常便飯。因此,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優化,讓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需要理解的內容重新整理,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整體教學難度下降,讓更多的學生能夠聽懂高等數學課,而不是一味的顯示該課程有多么的高深莫測,讓學生望而生畏!
二、強調數學思想,弱化理論證明
數學思想是在數學活動中解決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根本想法,是對數學概念、命題、規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質認識,是數學中的智慧和靈魂。《高等數學》的主要內容是微積分,微積分中蘊涵著許多重要的數學思想,比如極限思想就貫穿了微積分的始終,連續、導數、定積分等概念都是在極限思想的基礎上而形成的。數學思想將前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所形成的精髓部分,而某些理論證明過程對“三本”的學生講來說就有點多余,比如《高等數學》中的泰勒公式,泰勒公式的證明很煩瑣,但其中蘊涵的局部逼近思想對于解決近似計算問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對教材應該做到深入分析,挖掘和提煉出其中蘊涵的在課堂教學中完美的展現給學生,要讓學生熟悉數學思想,將這些思想靈活的運用到工作學習中,實現知識的遷移,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融入數學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種文化”的觀點起于20世紀60年代,而這個觀點最早是美國學者懷爾德(R.Wilder1896-1982)在他的數學著作《作為文化系統的數學》中提出來的。陜師大的黃秦安教授認為,數學文化是超越(擴大并包含) 數學科學范圍的數學觀念、意識、心理數學文化。數學文化離不開數學史,但是不能僅限于數學史。“三本”學生在高中階段其實已經花費大量時間在數學上,但是他們的數學成績還是不理想,在他們的心目中,“數學就像是一個跨不過去的坎”一樣艱難,強烈的畏懼感可見一斑!《高等數學》難學,學過的人都知道,但是不能說難學就不學了,為了消除學生的這種心理,教師可以在開學第一節課上,不必急于講新課,也不必過分強調該課程的難度,可以先給學生講講數學的發展史,微積分是如何創立的,歷史上的“三次數學危機”等等,讓學生在一個輕松的氛圍中認識數學,了解數學,進而對數學產生想學的“欲望”。 比如在介紹極限概念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芝諾悖論”和莊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事不竭”中所蘊涵的極限思想,再比如說在講導數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導數是為了解決“切線”、“瞬時速度”以及“最大最小值”等問題才產生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盡可能多的將數學文化滲入教材、帶到課堂、融入教學時,數學就會顯得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四、精心設計問題,培養創新意識
社會生產實踐中,人們會不斷的遇到問題,然后把問題歸納總結用數學語言提出來,最后想辦法把這些數學問題解決,最后再用于指導社會實踐。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微積分也就應孕而生,相應的,高數教學的最終目標實際上也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夠主動發現問題,進而提出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實質上就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課堂教學應從問題開始,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能夠跟著問題加入課堂活動。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去追尋數學家的腳步,還原知識的來龍去脈,增強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通過對典型問題的剖析討論,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結束語
總之,教師要深刻鉆研高數教材,將適合于“三本”學生的教學內容挖掘出來,將這些內容中的數學思想提煉出來,相關的數學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案。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多啟發、多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只有這樣,才能讓“三本”的高數課堂教學星光熠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春合.三本高等數學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的探討[J].考試周刊,2010,48.
[2]肖柏榮,潘娉姣.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教學示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孫方裕,謝蘭平.關于數學文化融入文科高等數學教學的思考[J].大學數學, 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