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凱穎
摘要:正確的表現衣紋,不僅增強了畫面的速寫感,同時也豐富了畫面內容與表現方式。衣紋的變化與結構動態是相輔相成的,結構動態產生衣紋,衣紋體現結構動態的變化。因此,表現清楚衣紋的幾個關鍵點,便可準確表現出人物的動態結構。
關鍵詞:衣紋;關節;動態;質感;形態
唐代張彥遠說:“無線者非畫也。”線條是人類最本能的表達形式,古希臘的瓶畫和中國的傳統繪畫、書法都是以線條為主。線條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繪畫手段,它不僅有豐富多姿的形態,而且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對于線條表現力的研究,我國古代畫家像傳統的“十八描”的理論總結,還有像“畫圣”吳道子、白描大師李公麟、陳洪綬等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線描范例和創作經驗。西方許多大師,像古典寫實派代表畫家安格爾、野獸派代表畫家馬蒂斯等,也留下了許多富有個性和表現力的用線條創作的作品。
但我們必須弄清楚,速寫用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造型傳神。我們決不能脫離這一目的去單純追求線的趣味。一副好的速寫應該是以表現好對象為目的,選擇恰當的線條進行組合表現。
剛接觸速寫的學生,由于對線條表達的不理解,僅只追求浮于表面的效果,故弄玄虛,畫的線條華而不實,蒼白無力,沒有抓住線條表達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衣紋的表現上,要么不敢表達,畫面空洞無內容;要么過度表現,整個人物衣物像一只只毛毛蟲懸浮在表面,沒有落在實處,沒有表現出該有的動態轉折、人物結構,這些都是學生不理解的表現,所以要在人物速寫中指導學生正確表現衣紋,才能真正畫好人物速寫。
要使學生正確表現衣紋,最主要的環節就是要學生認識衣紋,了解衣紋產生的原因與規律。
首先我們教會學生認識衣紋。
衣紋有主要衣紋和次要衣紋。次要衣紋是衣物本身固有的皺痕,這些衣紋在表現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主要衣紋是由于人物動態產生的變化而形成的皺痕,這些衣紋是一定要表現的,而且要表達準確到位。
認識衣紋之后,就應該要學生了解衣紋產生的原因和規律,繼而正確的表現出來。
第一個產生衣紋的原因就是關節的存在。
人體的關節有頸關節、肩關節、腰關節、肘關節、腕關節、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八大關節,在這些部位彎曲運動時在其內側就會造成衣服的擠壓、皺疊而產生衣紋。同時,其外側也會因衣服的牽拉而產生衣紋。
表現時由擠壓、皺疊而產生的內側衣紋的長度略短,而由牽拉產生的外側衣紋的長度略長。
第二個產生衣紋的原因是動態的變化。
人物動態千姿百態,有站姿、坐姿、蹲姿、,還有各種活動著的動態姿勢,這樣不同的姿態的變化,也會牽動衣紋的變化。比如:坐著的姿勢,由于腰部的擠壓,腰部處就會產生許多左右方向的衣紋;彎曲的臂膀比直放著的臂膀在肘關節處產生的衣紋就要多許多。
了解了這個規律,就要求學生在作畫時一定要仔細觀察對象的動態變化,抓住不同動態產生的不同衣紋,更準確的表達。
第三個產生衣紋的原因是衣服的質感。
衣紋與衣服面料的質地、厚薄也有關系。
表現時面料質地硬且厚,其衣紋短而寬;面料質地軟且薄,其衣紋長而窄。棉衣的衣紋短而瑣碎,單衣的衣紋長而連貫。這些,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和積累。例如:T恤大部分布料柔軟,穿著舒適。與身體貼合的地方線條硬度要加大,在腹部和腰部,有許多拉伸的衣紋,是表現的重點;襯衣面料硬朗,工整,褶皺在腋下和腰部要相對多一些,其他地方沒有太多線條。
第四個產生衣紋的原因是衣服的形態。
人著衣有緊身和寬松,有卷袖卷褲的狀態等等,這些不同的形態必然產生各種變化多端的衣紋。
表現時人著衣緊身,衣紋易呈折線形、管狀形、發射形;人著衣寬松輕盈,衣紋呈垂落形;運動起來,衣紋呈飛舞形。衣袖長褲卷起時產生結構的新造型,仔細觀察后將其卷后呈現的狀態準確的畫出來。
正確的表現衣紋,不僅增強了畫面的速寫感,同時也豐富了畫面內容與表現方式。衣紋的變化與結構動態是相輔相成的,結構動態產生衣紋,衣紋體現結構動態的變化。因此,表現清楚衣紋的幾個關鍵點,便可準確表現出人物的動態結構。
【參考文獻】
[1]蔣曉玲.畫味[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