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起著為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的重要作用。在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教學工作大力開展的背景下,高職體育教學課程也應當做出相應改革,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養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基礎上,實現職業能力的提升。本文首先對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展開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革策略,為今后的高職體育教學工作提供可靠參考。
關鍵詞:高職體育教學;職業能力導向;課程改革
近些年來,我國不斷加大高職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充分促進了一線技術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隨著現代化生產進程的不斷深入,眾多工作崗位也紛紛均提出了技術人員應具備良好適應力以及強健體魄的要求。為滿足這一社會需求,高職院校就應當將學生的職業能力作為導向,加大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以及課程改革的力度,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上,為其以后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分析
現階段,培養符合社會所需的一線技術型人才為我國高職院校的主要教學職責與目標,各項教學工作也必須圍繞這一目標展開[1]。經實踐調查得知,許多職業及工作崗位對學生的要求除了具備一定水平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包括具備扎實的身體與心理素質。高職院校為使學生充分滿足今后的職業及工作要求,就應當改革當前的體育教學,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以高職數控專業為例,這一專業的學生將從事的工作通常是站在機床旁邊,對相關設備進行長時間的控制與操作,這對學生的體力、耐力均是非常嚴峻的考驗。因此,高職院校為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開展今后的工作,就需要加大以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體育教學力度,對學生進行相關的體育訓練。
二、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改革策略
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因而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將體育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身體素質的增強等作為教學的中心,對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將來職業所需保健能力與意志力的培養卻不夠重視,難以充分滿足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需求。因此,促進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的改革已是大勢所趨。
(一)促進體育教學目標體系的優化
高職院校在開展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學生技術性、實用性及應用性等職業能力特征,通過以這些特征為依據建立起相應的體育課程體系,從而為學生將來職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終身體育服務。基于此,高職院校就需要對專業特點,工作崗位對學生操作技能、身體運動技能、身體形態與體能素質的要求展開全面分析與探討,并以此為依據開展體育教學目標體系的優化工作,將學生身體訓練具體分為生產車間操作、戶外活動、辦公交往以及辦公管理這四類,并展開有目標的專門鍛煉。通過將體育教學過程劃分為體育基礎知識、體育態度、運動技能、體能的發展、心理素質的發展以及職業身體訓練這幾大模塊,從而促進高職體育教學課程總體目標的良好實現。
(二)改革體育教學的課程內容
現階段,使學生具備與工作要求相適應的身體素質已成為高職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基于此,高職院校就需要針對學生專業發展方向與內容,開展以培養身體素質為主的體育教學工作[2]。具體來說,高職院校的體育教研人員應當深入分析各個專業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明確不同職業對學生體能素質的要求,并以此為導向,科學合理地選擇高職體育教學的內容,從而實現學生與職業要求相符的身體素質及運動能力的良好培養。例如,對于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其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大多需要長時間的伏案操作,這就對學生后背的肌肉以及頸椎等身體部位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學生如果未能形成良好的體能素質,就極易出現背部肌肉勞損、頸椎疾病等病痛,進而對其身體健康與工作產生不利影響。針對這一情況,高職院校在開展計算機專業學生的體育教學時,就需要將學生背部肌肉及頸椎方面的訓練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開展公路自行車、球類等運動,在對學生背部及頸部肌肉進行強化的同時,培養學生以職業能力為需求的運動興趣,通過對其身心做出科學、合理的調節,確保學生能更好地開展今后的各項工作。通過改革高職體育教學的課程內容,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廣大學生職業身體素養,也為我國經濟建設所需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條件。
(三)進一步優化體育教學方法
身體練習為高職開展體育教學課程的一項重要手段,學生只有開展身體練習操作,才能充分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在滿足職業要求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從而有效提高自身身體及心理健康水平[3]。因此,高職院校為實現體育教學課程的改革,就要在重視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強調身心健康的協調統一,將學生自身專業及未來從事職業的特點為基準,加大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力度,向學生播放激動人心的體育競賽,使其在直觀、生動的教學中,產生學習體育的興趣,自主開展各項體育鍛煉。
(四)完善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
在高職體育整體教學中,評價體系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改革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建立起大課程觀的評價體系,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其全面發展的要求體現出來,對學生運動水平、職業技能等學習的過程與效果展開綜合評價,并根據專業的實際需求制定出科學可行的考核標準。為確保教學機制的科學性與長效性,學校還可在學生健康檔案中納入其體育評價,以便及時監控學生的體質狀況,同時也為體育教學的改革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高職院校應將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作為教學目標,并以職業能力為導向,通過優化教學目標體系、教學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體系,在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基礎上,實現學生針對職業所需體育運動興趣與身心素質的培養,為其今后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李云偉.試論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方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J].教育信息快訊,2013(32):106-107
[2]王麗娜.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改革[J].民營科技,2011(01):89
[3]饒芹.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3(33):106-107
作者簡介:高明暉,(1984.04--)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體育學院,教育學學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