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閣江
【摘要】“問題導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以“問題”引領教學,以“問題”引導教學,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教師變“教”為“導”,學生變“聽”為“學”。課堂結構也由溫故知新、新課導入、新課導學、課堂小結、知識再現、能力提升等六環節組成。要求當堂任務當堂完成,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不留課下作業,減輕學生輔導。
【關鍵詞】問題 導學 改變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37-01
目前,新課程改革進行多年,但實效不大。許多學校領導、教師十分困惑,目標不明,方向不定。一些領導、教師也經常外出學習、參觀、考察,試圖找到靈丹妙藥,以解決教師們的困惑。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的學校、老師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徘徊不前。地理學科屬于薄弱學科,長期以來處于不利的地位,教學方式更加落后。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依然占主導地位。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在全縣實施“問題導學法”。
“問題導學法”就是以“問題”為中心,以“問題”引領教學,以“問題”引導教學,解決教師不會提出“問題”,難以提出“問題”,提不出高質量的“問題”的一種方法。
一、“問題導學法”課堂基本結構及時間分配
1.溫故知新(約3分鐘);2.新課導入(約2分鐘);3.新課導學(約30分鐘);4.課堂小結(約2分鐘); 5.知識再現(約5分鐘);6.拓展提升(約3分鐘)
二、“問題導學法”基本要求
1.溫故知新
上課伊始,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復習上一節內容,二是復習與本節內容相關的知識,目的是鞏固所學知識,也為學習新知埋下伏筆。
2.新課導入
新課導入,可以開門見山,直接導入。也可以創設情境,引入資料導入。
3.新課導學
即新授課,是一節課的主要部分。所謂導學,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教師的“導”,二是學生的“學”。 教師的“導”是指教師的引導、輔導和指導。教師的引導要善于創設情境,善于提出問題,善于啟發、引導學生。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不是知識的講授者,就是這個意思。如八年級地理黃土高原一節的教學可以這樣引導:黃土高原為什么被稱為“黃土”高原?(“黃土”兩字加重),這些黃土是從哪里來的?范圍有多大?目前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怎樣?存在哪些問題?歷史上的黃土高原自然環境是怎樣的?為什么他能孕育出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上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你能舉例說一說嗎?黃土高原自然環境變遷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有什么影響?針對黃土高原環境現狀應怎樣治理?等等。學生的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的學,而不是學生盲目的自己學習。
4.課堂小結
是對本節知識的梳理總結,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做到“首尾呼應”、“畫龍點睛”、“相對完整”和“回味無窮”。如講完《黃土高原》一節總結:歷史上黃土高原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高,曾經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后來由于環境惡化,使黃土高原成為貧窮、落后的代名詞。說明自然環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甚至影響一個地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黃土高原環境惡化的根本原因是植被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因此,我們要采取各種措施,如植樹種草,打壩淤地,修筑梯田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5.知識再現
為鞏固本節知識設定的習題訓練,針對性要強。對一些練習冊上的習題,教師要有選擇性的讓學生練習,對一些質量不高的、針對性不強習題可以刪去不做。避免浪費時間,做無用功,建議教師自己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作業。
6.拓展提升
這部分主要是為了適時補充與本節有關的知識,拓展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如講完《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一節可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有人稱“臺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講完《黃土高原》一節提出黃土高原環境變遷對我們有什么啟示?講完《日本》提問:日本森林覆蓋率高,為什么還大量從我國進口木材?等等。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
“問題導學法”倡導當堂任務當堂完成,不留課下作業,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問題導學法”的實施,可以改變地理教師固有的理念,改變地理教師傳統的講聽式教學方法。 從而改變課堂結構,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總的要求是當堂任務當堂完成,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不留課下作業。既要復習舊知,又要掌握新知。學習前邊的內容要兼顧后邊的內容,學習后邊的內容也要兼顧前邊的內容。
“問題導學法”不是一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與其它任何教學模式相結合。因為任何模式的教學都離不開“問題”的研究,我們教學的過程就是引領學生不斷地探究“問題”、不斷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問題導學法”以 “問題”為切入點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希望能夠找到課改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