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仁
【摘 要】語文新課程的總體目標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強調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語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須具備能力,以培養能力為重點。本文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和創新能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并且特別強調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標的這一要求,體現了現代教育要以生為本,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這一理念,要求中特別強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各項語文能力的培養。
一、構建自主學習模式,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要想指導學生卓有成效地自主學習,關鍵是構建科學的課堂學習操作模式。通過具體的模式環節和操作策略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教師的引導行為,從課內的規范延伸到課外的發展,確保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而模式運作的核心不是其相對固定的程式,而是程式中所反映的思想。程式只是思想外顯的一種憑借而已。我們的語文自主學習模式,始終突顯著“自主”的思想,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特征,以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為切入口,以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評價標準,以學生語文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為最終目標。隨著各種模式的課堂實踐,逐步轉換成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1.更新閱讀教學觀念,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傳統的閱讀教學比較死板,停留在教師讀、學生聽的階段,教師的閱讀擠占了學生的閱讀時間。學生沒有閱讀的體會,無法真實地掌握課本內容,產生不了學習的興趣,整體的學習成績不好。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边@種觀點和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一致。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讓學生做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指導學生去讀,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發揮主導的作用。要以學生自讀為主,把讀書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閱讀,增加學生自我閱讀的實踐,通過自我閱讀過程的建構,形成閱讀能力。
2.重視朗讀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把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位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一方面,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從教師的朗讀中,從教師的語氣、語調、表情來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感情。教師的朗讀要動之以情,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我們的學生是喜歡聽教師范讀的,教師的示范發揮得越好,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另一方面,學生在朗讀中要流利讀下來,不能間斷,不連貫,要讀得流暢、速度適中。這樣才能把握語調和節奏感。再次,要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維探究。學生在閱讀時,要弄清楚,課文寫了什么,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描寫了什么特點等,這樣勤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在讀的過程中要學會聯想,注意知識前后字、詞、句、段落之間的聯系,不能孤立地去讀。
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下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之一,學生只有注意觀察才能獲得習作材料。通過對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觀察,才能對其有較深的理解,使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小學生在對這些進行描述時,自然就會描述得真真切切使讀者如觀其形,如聞其聲了,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1.調動小學生的觀察興趣
心理學上認為沒有興趣,學習是不會高效的,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條件。小學生普遍貪玩,對不感興趣的事物就會忽略,同時他們的好勝心較強,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更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觀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有了興趣,小學生就樂意主動去觀察。
2.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學會觀察
觀察要有順序
(1)按空間轉換順序觀察。這種觀察順序一般是找準一個觀察點,然后采用從上到下、從遠到近的方式觀察,當然也可變換立足點。在帶領小學生觀察某處風景或帶學生游覽某處名勝古跡時采用這種觀察法。
(2)按時間順序觀察。事物的發展變化與時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對事物需要進行長時間觀察時,大多用時間順序進行觀察。如一起養育一些蠶寶寶或者種下幾棵小植物,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一段時間的天氣情況等。
(3)按內容順序觀察。如從景物到人、由整體觀察到局部、由主要到次要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按不同觀察要點引導學生使用不同的觀察方法。
3.在觀察時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在觀察中合理發揮想象力,才能使寫出來的文章形象生動,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樂于想象是小學生的天性和優勢,想象又激發了小學生觀察的樂趣,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指導小學生觀察事物時要鼓勵小學生發揮大膽想象,讓思維在觀察中得到發展,這樣使觀察的內容就不僅局限于對事物表面的認知了。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看圖作文時,除了要求小學生對畫面進行仔細分析,還要求學生對圖畫所表現的思想、動作、心理、表情等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若缺少平時的鍛煉就很難完成這個練習。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呼喚主體覺醒,強調自主發展已經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主流意識。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重要陣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
1.營造氛圍,激發創新意識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認識、發展的主體,課堂教學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動搖。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習主體的情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知。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主體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才意識,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動力。我們教育工作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的工作對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動著的個體,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中的基本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誰愿意說說……”等等。一次,課堂上我在傾聽完一名學生的不同意見后,真誠地說“我真榮幸,我和你的意見相同?!痹掚m然簡單,卻足以說明我已經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
2.引導求異,培養創新思維
求異思維是以假設能解決一個問題可以有好幾種好方法為基礎,從不同角度尋求真理的過程。這就必須涉及推測想象,創造思維等方法。但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容易形成思維定勢或從眾心理,往往不習慣于深入思考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引導求異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我努力使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思考、探索,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提倡一問多解,一題多議,求異創新。
總之,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在教學中不斷創新,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教育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關梅君.如何培養小學語文創新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4年24期.
[2]韓俊平.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祖國·建設版,201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