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南
【摘 要】從世界的發展看:知識經濟時代已經來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創新素質,而人的創新素質的培養應從小抓起。給數學教學注入創新元素,讓數學課堂多一份新鮮活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探究;創新
一、創設情景再現新元素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象力是創造的靈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注入創新元素,采取各種方法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準備題,使學生的思考從各種設想出發,不拘于一種形式,不限于一種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1)一題多解,激活創新欲望。在每一知識內容的開始我都設計一道一題多解的題目,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做一做,然后告訴學生,像這樣的題目可能有幾種方法.只要你們動腦,一定能找出一種算法。例如9+()=11的準備題,既是學習20以內退位減法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揭示“想加法算減法”算理的理論依據,因而,一上課就利用這一道題.不但喚起學生對舊的知識的回憶,激活原有的認知結構,還能告訴學生這道題可有兩種解法。學生會從老師的提示中思考其他的解法,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激活了他們的創新欲望。
(2)運用電教,激情引趣。聲情渲染,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啟發他們的思考.豐富他們的想象。使他們學會創造,追求真知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教學口算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時,我設計這樣的課前準備:同學們喜歡旅游嗎?你們瞧,這個神秘的地方是哪里,演示太空的美麗畫面,不過想要登上太空必須自己拼組一艘宇宙飛船,你們每答對一道題、宇宙飛船就會拼組一部分,拼組成功了,我們就可以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開始拼組吧,這樣的開始,有誰不興趣昂然呢!
二、開發創造潛能新元素
在新課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的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等的數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共同討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也感受到想象的樂趣。從中培養了學生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知識結論的確定性和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1)激發形象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小學生由于在生理上尚未發育成熟,生活經驗不夠豐富,基礎知識還比較薄弱。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通過學生所能理解的情境,借助于實物、教具、圖表、模型、語言等直觀手段提出一些寓意探刻,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想象力和思維力,逐步把他們從具體想象思維引度到抽象的邏輯思維。第一語言精練易懂,豐富學生的表象。例如學習圖形時,舉出不同的例子,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把“像這個圖形的東西說給老師聽”。最后教師提出:“這類形狀我們能不能用這個圖形代替呢?”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發明創造。這樣從語言上的直觀的問題由找人深,由雜到精,生動括潑地層層引向深入,把思維與表達緊密地結合起來,學生學得開心,記得舒心,知識也記在大腦中。第二是事物直觀,鼓勵學生想象。愛困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能力是構成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例如,教學比多比少的問題時,我說“同學們,找一找我們周圍有哪些東西是同樣多的”讓學生展開想象到生活的實例中去,從而引導學生自己理解“同樣多”“比誰多”等概念。通過這樣的實例觀察,學生就會很快理解要掌握的概念,鼓勵學生從多想象、多聯想中來利用形象思維進行創造思維訓練。
(2)加強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驗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補充有代表針對性的實驗,或設置探究性的實驗。使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克服思維定勢。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實驗操作,從而培養學生設計并進行實踐的能力。在實踐過程中告訴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擊觀察實驗現象,即看得準,看得細,善于捕捉疑點、重點,善于發現不同現象,并能獨立思考,全面分析和研究得出科學結論。例如,在教學乘法結合律的時候,可以這樣設計實驗:5×4×2、l5×4×lO、125×8×5等算式中,分兩次進行計算,第一次先乘前兩個數后再乘第三個數,第二次先乘后兩個數之后再和第一個數相乘,然后看看結果怎樣,這樣的教學避開了思維的定勢,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掌握規律。
(3)善于“導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朱熹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基地,一番覺悟,一番長進。”這段話可悟出疑”是思維的動力,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保持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在教學中學生不能“質疑”時,教師應激其有疑。當學生能夠提問題時,老師還應擴其多疑。例如.我在教學《3的認識》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見到3你會想到什么,教學4的組成時,我是這樣設計問題的:把4根小棒分成兩堆,看誰的分法和別人不一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學生在動手操作,創造性地擺放小棒中培養了創造力。逐步開拓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好途徑。以前,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從基本題做起,逐步提高層次。這樣的訓練,看起來每個學生都在練習,實際上一些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得不到應有的練習,費時費力。因此,我們可以板書出所有的題目,并設計基礎題為☆☆☆題,變式題為★★★★題目,發展題為★★★★★題目。讓學生把題目全部瀏覽一遍,再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題目開始練習。(要求每人至少做3題)從而全體學生有可做的題目,基礎稍差的做基礎題,適當做變式題;基礎好一些的少做基礎題,著重做變式題,基礎最好的學生在做變式題的基礎上多挑發展題中的難題來做。這樣的訓練,充分體現了教學的“因材施教原則”,也體現了《標準》中提出的:“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岳曉東,龔放.創新思維的形成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9(10).
[2] 李鐵烽.數學課堂教學要著眼于創新能力的培養[J].數學通報,20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