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娟
【摘 要】在新課標、新理念的環境下,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中,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目標、改進學習方式,對教學條件的使用上都起到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運用;小組合作;策略;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教學已成為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的新途徑。
一、信息技術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
教學過程的實施當然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一般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策略、學習實際來進行靈活安排。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一般教學過程如下:
1.創設情境 探究新知
這是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基本的層次。教師利用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形象地演示教學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影片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等。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法時,首先利用計算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小組討論交流計算方法。如:解決37+18的計算方法時,我們又利用計算機可以任意拖動圖像的功能,給學生出示了37只小雞,和18只小鴨圖片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自己能否找到計算的方法:有的學生先從37只小雞中施2只小雞到小鴨中,使18只變成20只,再和35只合在一起即:18+2+35;有的學生從18只小鴨中拖3只到小雞中,使37只變成40只,再和15只合在一起即:37+3+15;還有的……。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使計算機代替粉筆、黑板等傳統教學媒體,實現傳統模式所無法實現的教學功能。
2.小組合作 探究實踐
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制定相關性的研究性學習任務,使學生充分了解到電腦其實只是一種工具,是同學們的小助手,可以幫助我們完成一些具體的工作,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愉快的學習,養成大膽求知、勇于探索的好習慣。例如:數學中平移與旋轉介紹的就是生活中的現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在生活中有什么用處?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講是十分陌生的,我們就利用攝像機攝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讓學生觀察,把學生的視角從課內擴展到課外,把學生放在現實情境之中來認識概念,增加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看到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二、信息技術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應對策略
1.合理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小組合作學習要通過學生間的互相交流,來實現優勢互補,促進知識的建構,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建立起探索性的個性化的主體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因些小組的組建軍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有的老師只是簡單根據座位的安排,同桌或前后組合作,而不顧及學生的性格、學識、能力等因素,小組中有時只是一兩個學生合作,那些學困生坐著不說。我在組建合作小組時,將小組成員控制在4-6人之內,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組合,結合哪些同學演示文稿操作水平高些、哪些同學富有創意等方面的能力知識水平進行更加合理的調換搭配,更有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提高合作效率。
2.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新課程標準倡導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信息技術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思想的貫徹一樣,我們必須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雖然小組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才是真正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因此教師要參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創作中進行引導、點撥,真誠地和學生探討問題,對一些小組在合作過程中產生的好的點和好的想法及時進行鼓勵支持。只要教師給小組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展開合作學習,使人人都有表現機會,就會撞擊出許多意想不到思維火花,讓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樂趣和帶來的成功感受。
3.形成正確的評價,培養良好品質
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參與者不僅充分表現自我,而且在與他人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取長補短。
我在合作小組評價方面采用“綜合評價”,引進競爭機制和激勵評價。小組合作學習對于組內成員來說,是他們之間的合作,但對于組與組之間來說,還必須有競爭。因此在“綜合評價”中我設置了兩部分的評價體系,一是組內之間的評價,組員間能否互相激勵,互相促進,以團隊為整體。二是組與組之間的評價。成立合作小組的最終目的就是在發揮團隊協和的基礎上,以最優異成績完成任務,因些小組合作的作品優劣就成為組與組之間評價的核心。
三、信息技術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實踐思考
1.信息技術的應用要為教學服務
計算機只是一種教學工具,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只是一種教學手段,不能用來代替教師的作用和學生思維,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或不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會使學生產生思維的懶惰心理,不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例如有教師在一年級“100以內的加減法”的課件上設置了很多口算題,每題都有精美的圖案背景,點擊還會出現聲音及以動畫形式展示答案,這樣的訓練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視覺干擾,達不到訓練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教材和學生的特點,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
2.利用信息技術要傳承“做”的直觀教學
“有了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不能丟棄傳統教學手段”。小學生學習數學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經驗性學習,經驗的獲得大都靠親自實踐操作實現,沒有大量的直接經驗的積累,感知成為蜻蜓點水,表象無法在大腦中建立。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學生身邊有很多的這樣形狀的物體,書本、文具盒等等,不宜讓學生從屏幕上觀察物體,找出特征,而應用身邊的長方體模型,效果更好。而在教圓柱體的體積時,如果用直觀教具模型推導圓柱體體積公式,將真圓柱體切割拼成長方體,沒有原來的真圓柱相對照,學生找出長方體的圓柱體之間的關系比較困難,如果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而原來圓柱體的地方留下一個水印,這樣便于學生對照,通過比較學生直觀地看到圓柱體與長方體之間的關系,高沒變,體積沒變,底面的大小也沒變,只是形狀發生了變化,從而根據長方體體積公式推導出圓柱體體積公式,兩種不同的演示比較,使用多毀媒體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
小組合作學習給個體提供了與他人合作的最好機會,能及時學習如何在群體中保持個人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絕好機會,也給個體提供了學習如何利用小組的優勢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機會。尤其是在信息技術中的網絡信息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發揮它的優勢,實現小組成員之間遠程合作,最終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