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嬌
【摘 要】特殊學校的學生,交流是最大的障礙,影響其整個學習過程。語文是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文字,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語言息息相關,語言直接影響著思維。那么在特殊教育的教學過程中,特教工作者教學方式的改變應該是我們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方式
一、特殊學校語文教學方式的現狀
(1)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明確。面對智障學生,語文教師還是沿用著語文傳統教學上的字、詞、段等步驟的操練,教學形式僵化,毫無有效性可言。有些老師為了過分追求教學成果,抓不住學習重點和要點,給智障孩子帶來身心壓力,甚至隱形的傷害。
(2)語文課堂上對學生指導不夠。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泵鎸ι硇娜鼻返闹钦虾⑼?,老師一味的課堂講解而忽略了對學生出現問題的解答,顯然違背了最基本的本質規律,應該說二者缺一不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然而,當前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部分傳統教學授課模式,忽視了教育對象的獨特性發展,專注于學科發展把聾啞生當成機器的復制品,這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殘。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不是聾啞學生能承受的,談不上提高教學成效了,創新之說更是妄談 。
二、讓特殊教育語文教學走近現實生活
德國一位學者有個精辟的比喻:將巧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是,如果將巧克鹽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會在享用佳肴的同時,將巧克鹽全部吸收。封閉守舊的教育模式,技能化的授課模式,不能激起學生自我表現的欲望和熱情,學生體驗不了學習的樂趣。讓語文的教學活動走進現實生活中,面多聾啞生這個特殊群體,加強語文實踐,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尤其彌足珍貴。
在特殊教育中,聾啞生由于聽力或言語障礙,主要依靠視覺、膚覺、味覺、嗅覺等其他途徑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感知是聾啞生學習的主要源泉,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因循守舊的“講解、灌輸”式課堂教學無益于聾啞學生的語文學習的。教育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大自然、現實生活一切人、事、物都是一本本活靈活現的教科書,讓聾啞生來到現實世界的,思想和現實生活撞擊、在交流中,主動發現人世間一切美好,在愉悅快樂中主動地去發現和獲取知識;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發聾啞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所思所想所學的信息內化為聾啞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需要,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在生活中感知生命的真諦,從而獲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識。
三、讓特教語文教學走進生活實踐
障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點,對信息的接收、反饋及運用能力都相對較弱。以生活化教學為主要手段之一,注重把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強調生活是學生生存的一種背景,學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因此,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是順應新課改,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也是讓語文課堂回歸生活的必然要求。
(1)自主學習,觀察生活。雖然特殊教育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描述來自于生活,聾啞學生先天性身體缺欠,他們很多東西不同于常人,往往是熟視無睹或者對生活常識知之甚少,很難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因此,教師要在平時注重生活的積累,深入生活,指導聾啞生留心去觀察,擴大視野,去認識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現象和規律,積累生活素材,從而為學習這些描述生活現象的文章打好基礎。
(2)體驗生活,提高技能。從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選取具有一定的實踐性、現實性的問題、事件來設計活動內容,采取調查、討論、訪問、演講、辯論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活動,表演也許對他們來說是他們最擅長的,充分挖掘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節性的童話、寓言和故事。讓聾啞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每個聾啞生身臨其境,體驗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感受生活的愉悅,收獲快樂和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正確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全面提高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
(3)創設條件,再現生活。首先,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創設一種多主體的平等對話式的課堂交往模式?!爸挥袑W生帶著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才會對他的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教學實踐中,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熱情,重視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善于傾聽學生的聲音,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己動腦、動心、動情、動手。讓語文課堂呈現現實生活世界,彰顯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其次,充分發掘生活中的資源,選擇貼近學生真實生活的內容。用真實生活來補充、完善和發展我們的課程。第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的特點,為教學創設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蘭繼軍,李國慶.聾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4(12).
[2] 郭 慶.如何提高聾校語文課堂實效[J].吉林教育,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