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
【摘 要】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為重要的學習內容,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閱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重要環節。閱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煉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力提高
一、閱讀興趣的激發
1.加強朗讀訓練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是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之一。朗讀訓練是實現這一目標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張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要輔之以朗讀技巧和朗讀方法的知道,讓學生逐步將一句話,一個片段,一篇文章讀正確,讀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讀。一般來說,朗讀訓練主要有兩條途徑:①教師范讀“激情”—師生小結“言情”—學生依“情”朗讀—體會感情,了解文意。②學生嘗試“激情”—師生矯正“言情”—學生依“情”朗讀—體會感情,了解文意。這里的“情”,指的是課文中某句話或某個自然段特定的語境和情境中所蘊含的感情。
2.恰當的鼓勵
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教師應把愛心、微笑、激動感受給學生,營造一種配合、民主、愉悅的氛圍,變苦學為樂學、趣學,“你敢于站起來朗讀就是了不起的進步”,“你讀得真甜美”,“你會讀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簡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講家!”……這時評價,往往讓學生心花怒放,大大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3.小學閱讀教學是融多方面能力培養為一體的綜合訓練
小學閱讀教學是一項基礎工程、系統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養為一體的綜合訓練,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師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綱,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不隨意提高閱讀的門檻,不人為設置閱讀的障礙,相信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教師的正確、精心引領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發閱讀欲望和興趣的。
二、把握文章脈絡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所謂思路,就是作者寫文章的思維脈絡,是作者構思文章的順序。從教學上講,如果教者能在教學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構思特點,那么,就可以駕馭教材,并根據文章的脈絡進行閱讀教學。從學生講,如果學生在學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脈絡,就會學會獨立閱讀的方法,也就會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注重讀后復述
我常常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讀完后合上書復述,久而久之,學生養成了認真讀書的習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記憶能力、概括能力、積累語言的能力,為寫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只有“會說”才能“會寫”。學生在仿寫的基礎上才會有所創新,進而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這種方法我不僅在課堂上用,而且還讓學生回家用。如:每天一篇同步課外閱讀,讀完后必須合上書講給父母聽;查找的資料必須要記在腦子里,不許他們在課堂上念資料,而是復述資料。誰都知道,記自己的話容易,記別人的話難。學生把查到的資料經過整理、內化、吸收,最后變成自己的語言復述出來,這本身就是一個提煉、概括的很好方法。使學生的聽說讀寫充分地揉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四、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1)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檢查預習效果,進行總結評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閱讀能力自然形成。
(2)培養學生細讀深究的習慣。首先教給學生自讀課文的方法,每篇課文都要求多讀,并帶著問題讀,每次讀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著重解釋,讓學生知道只有用詞準確,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3)讓學生依據文章的內容想象情景,創設情景,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為學生提供閱讀的空間和閱讀的材料,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自覺地進行閱讀。
(5)培養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積累詞匯,同時提高寫作能力。
五、誘導學生熱愛美是審美的前提
審美的過程如同燃燒的過程,最初是點燒,接下來開始猛烈的燃燒。即學生審美再創造的最佳時機。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文章大多數都是名家名篇,作家們對生活有著深切感受,把喜、怒、哀、樂諸情感都用美的藝術形式表達出出來。這種真實的情感能觸動小學生的心靈,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因素,創設教學情境,以朗讀作為重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獲取體驗作者的情感體驗,使教學活動變為具有豐富美感的有趣的教育活動,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六、引導學生發現美是審美的關鍵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表現的美是千姿百態的。這就需要教師培養學生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發現美、感受美、從而去創造美。如教《再見了,親人》,為使學生體會這篇抒情散文的韻味,理解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的中朝之間比山還高,比水還深的情誼。教師可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感應”出學生相應的琚,讓學生眼前浮現出朝鮮同胞送別志愿軍戰士時,不忍分離的特定場面。學生知道了情感因素和朗讀要領,就能在朗讀時面對親人傾吐心聲,就會把“舉手正勞勞,相別難依依”的情感表達出來,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七、指導學生鑒賞美是審美的內涵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讓他們感受到的美全面而強烈。教材中有不少反映自然美的課文,如《桂林山水》《林海》《富饒的西沙群島》《觀潮》等等,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按怎樣的來記敘的,還要讓學生鑒賞到其中的美,產生與作者同樣熾熱的愛的感情。如教《富饒的西沙群島》,可一方面讓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和彩圖實物進行豐富的想象:海面猶如絢麗多彩的錦緞,海底像個美麗的大花園、神奇的水晶宮……一方面繪制精美的西沙風景彩圖和精心制作的配樂朗誦,在學完課文后再讓學生聽著配樂朗誦來觀賞西沙風光。這樣,在圖、聲、樂的共同作用下,學生就會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作者寫作意圖的體味。使學生在觀賞自然美,品賞聲韻美的同時,學習人物精神,贊賞形象美,從而理清文章結構,析賞思路美,把握文章主題,欣賞意境美。
八、倡導學生創造美是審美的效應
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最終是要培養小學生創造美的能力,這是審美教育的目的。為此,要注意把景物環境與人物行為聯系起來,根據文章內容分類,讓學生去體會情境,感受意境。如教《江雪》,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通過想象,擴寫《江雪》,讓學生用自己的筆進行創造性描會。有位學生這樣寫道:“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大地披上銀裝。在風雪中,鳥兒都不敢再飛了,它們躲在‘家里過起冬來,每條小徑上,都找不到人的蹤影。江面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飄浮著,上面坐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漁翁,只見他身披蓑衣,頭戴斗笠,飽經風霜的臉上滿是皺紋。他抖簌簌地拿著釣竿,在船上釣魚……”。從這段擴寫中,可以看出學生被《江雪》這首詩的意境所感染,使情感的調節功能、動力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同時,也使我們深深感受到:只有緊緊抓住培養小學生創造美這個大課題,審美教育才能有始有終,有聲有色,才能升華美的情感,培養美的想象,激發美的表現,培養小學生接受美、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21
[2]朱蘭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10,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