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
【摘要】本文主要對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這一熱點問題出發,闡述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的意義,從傳統觀念、高校層面、國家層面分析大學生海洋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并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大學生海洋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海洋意識教育;對策研究;大學生
一、海洋意識教育的意義
海洋面積遼闊,占地球面積的71%,具有豐富的礦產、生物、化學、能源和空間資源。1982年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包括中國在內的117個國家和兩個實體共同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1]。1994年《公約》正式實施,1.3×108km2公海(全球陸地面積1.4×108km2)劃歸各沿海國家管轄,其中300萬 km2歸我國管轄。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陸地資源的日益短缺,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利益,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海洋,第二輪的“藍色圈地運動”已悄然興起[2],不斷的加強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各國海洋領域權益紛爭不斷,海洋資源的爭奪也愈演愈烈,如我國與日本的“釣魚島之爭”、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日本與俄國在日本北方四島的爭奪,日本與韓國的獨島之爭等等。然而,海洋在給人類帶來財富的同時,還對人類帶來了災難。海洋災害給我國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據統計,2000-2014年海洋災害造成的年均經濟損失約134.4億元[3]。因此迫切需要我們認識和了解海洋。
人類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海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海洋地理學也逐漸被地理學家的關注和重視。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將依賴于海洋,我國的海洋事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海洋教育將成為我國國民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國的海洋地理教育落后于國際海洋形勢的發展和需要,特別是很多大學地理專業并沒有開設海洋地理相關課程,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以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于中國未來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軍事和外交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務必從戰略高度全面深入認識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4]。因此,在大學課堂開設海洋地理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二、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現狀
我國有38×104km2的內海和領海,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積300×104km2。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面積500平方米以上島嶼6500 多個。喇全恒針對海南各大高校大學生海洋意識現狀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海南89.6%以上的大學生認為中國只用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能夠說出我國有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只有不到10%。許多大學生不了解領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海洋國土的基本概念[5]。上海師范大學康建成教授在開設“全球環境問題”公選課時,也發現部分學生的海洋國土意識淡薄,北京、上海部分高校的大學生對“海洋問題”并沒顯示出很濃厚的興趣[6]。這些實例說明了國內學生海洋意識、海洋國土和海洋觀念的淡薄。盡管大學生的海洋意識比較淡薄,但是大學生對于海洋主權意識強烈,更多的大學生有著增強海洋意識、學習海洋知識的強烈愿望,希望學校多開設有關海洋知識方面的專題講座或者課程。但部分高校并沒有足夠重視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課程體系中沒有海洋地理方面的知識,或者對大學生進行的海洋意識教育所占比例很小。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和海洋地理教育方面投入普遍偏弱。
三、大學生海洋意識薄弱分析
針對大學生海洋意識薄弱問題,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觀念的負面影響。
國家地理環境的相對穩定性、國家海洋地緣環境的可變性和中國自然地理環境使中國社會傳統形成了“重農輕商、重陸輕海”的觀念,這種觀念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形成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中國人對土地的濃厚依戀和對海洋文化的淡漠態度。
2.海洋意識教育重視不足。
地理課程是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的主要載體。隨著應試教育的蔓延,中小學對于地理課程重視不夠,投入的師資和精力不足,伴隨著近年來的高考制度的不斷改革,進一步弱化了地理課程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這種弱化導致學生對地理課程更加不重視,盡管在高中開展《海洋地理》選修課程,但是教材中涉及到海洋島嶼的部分太少,同時對我國海洋國情介紹的內容相對簡單[7]。進入大學后,由于專業的劃分,使得學生的接觸面和知識面逐漸變窄,更加難以從高等教育中獲得系統的海洋知識,更談不上形成良好的海洋意識。大學生只能通過一些報刊、新聞媒體等渠道來獲取海洋地理知識,但海洋意識教育卻不能夠維持長久。其結果是大學生很難形成一種系統、自覺和長久的海洋意識。
南海諸島比主圖的比例尺小,則反映出我國的地圖對海洋的不夠重視,進一步表現出我國海洋意識的教育缺失。讓相當于中國大陸面積 1/4 的南海海域縮小變成一個“小補丁”,這不能反映我國海疆的實際情況,在視覺上也是不連貫、不完整的。這樣的地圖很難讓學生了解中國海陸疆界分布,說明了我國在地圖的繪制上還不夠突出對海洋的重視,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淡薄了海洋疆土范圍意識和海權意識[8]。因此,我國地圖應放棄橫版地圖,而采用包含南海諸島的豎版地圖,,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中國的版圖除了熟知的陸地部分外還有300×104km2的藍色海域。
3.政府重視程度不夠
大學生海洋意識的淡薄以及學校中相關地理課程的投入不足,歸根結底是政府重視程度不夠。政府重視不夠從而導致對于海洋地理教育資源投入不足,進而引起大學生的海洋意識薄弱。但是,我國已經認識到了海洋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海洋安全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大學生的海洋意識對于我國建設海洋大國的重要性,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戰略,因此政府必須要對大學生的海洋意識教育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也為提高大學生海洋意識、加強大學生海洋國土觀念等迎來很好的時機。
四、加強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的建議和對策
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為大學生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海洋地理課程的開展提供有利保障。對大學生進行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基礎工作,對于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發展海洋經濟、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重大意義。而高等教育對于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比較薄弱,無法培養大學生系統的海洋意識和海洋觀念。因此,我們必須建設和完善大學生的海洋地理教育。
1.加強大學生海洋意識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確定了12 海里領海制度、200 海里專屬經濟區制度、大陸架制度,以及國際海底區域及其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和公海的管理制度等。《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中強調“ 海洋權再分配進入新階段,200 海里以內海域逐步國土化,公海和國際海底向國際共同管理的方向發展。據《公約》,我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面積將近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在“國際海洋日”等一些紀念活動中,通過海洋知識的講座、畫展、攝影展覽、知識競賽和演講比賽等活動大量宣傳這些法律和章程,通過這些活動來加強大學生對于海洋法律、法規的了解,提高大學生海洋意識,特別是海洋國土意識。通過這些活動的學習,讓大學生對于我國國土面積有了新的認識,不能僅停留在陸地面積,還包括海洋國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
2.從不同角度來講解海洋地理知識
培養大學生的海洋權益與安全問題時,大學教師要站在國家戰略安全和民族興旺的高度上來看待,例如思政課上通過甲午海戰等史實來向學生展示中國在近現代歷史中因為海洋意識與觀念的缺失而招致的種種凌辱,通過剖析我國與鄰國的海洋權益方面的分歧和矛盾,比如釣魚島爭端、南海問題等,通過愛國情感和價值觀的提升來激勵學生主動去學習海洋地理,進一步提高海洋意識,全面地認識海洋自然地理環境、資源開發、環境保護以及海洋權益和安全等諸多現實問題。
3.結合國家戰略,開展海洋意識普及
21世紀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這也為大學生海洋意識的普及提供很好的機會。通過網絡、媒體、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傳播,很多大學生越來越多的關注海上絲綢之路,高校教育者應好好利用這次機會,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進行海上絲綢之路的周邊國家的海洋地理知識普及,了解南海對于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的重要地位,讓更多的大學生全面了解整個南海問題,提高海洋意識和海洋國土觀念。
4.提高教育者的素質,保障教育的實效性
高校教育者在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的實際效果主要受到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者的理論水平、工作熱情的影響。大學生海洋意識教育者通過學習我國海洋周邊環境不斷變化的實際以及國際間的海洋糾紛,讓教育者具備充足的海洋知識,便于理論聯系實際的開展教育工作。同時,學校要經常安排教育者出去學習或者聘請校外專家給教育者作專題講座,及時了解海洋意識教育方面的最新動態,與時俱進。另外,高校也可以聘請一些海洋方面的相關職能部門,邀請他們為學生開展科普知識,通過他們專業知識的講授,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海洋知識,提高海洋意識。
參考文獻:
[1]宋鍵,金秉福,張云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我國海洋地理教育的新要求[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5,5:76-79.
[2]陳榮發.新一輪“藍色圈地運動”悄然興起[J].科學24小時,2006,1:4-8.
[3]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災害公報[EB].中國海洋信息網,2000-2014.
[4]張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意義[J].新經濟,2014,31:47-53.
[5]喇全恒.大學生海洋意識的教育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2:72-75.
[6]夏非,張永站.我國海洋地理基礎教育發展現狀的初步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9,26(1):57-63.
[7]李夢.《海洋地理》教材內容與功能的研究-以人教版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8]程兆梅.高中地理教學進行海洋意識教育探討[J].地理教育,2014,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