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雷
【摘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職成[2006]4號文說:職業院校推行工學結合,“是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有效促進學生就業的需要;是幫助學生,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的需要;是關系到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一個帶有方向性的關鍵問題”。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本文結合高職院校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輔導員角色的轉變以及工作創新方面進行研究,通過校企雙主體育人的模式,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學結合”模式
“工學結合”是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典型模式,主要利用學校、企業實行雙主體育人,學生在校、在崗全過程育人,這給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一、“工學結合”給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輔導員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具體實施者,在整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工學結合改變了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拓展了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在這種轉變下,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
1.角色的轉變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需要在上課學習和上班工作中交替進行角色上的轉變,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工作積極性。但是,學生還處于學習階段,不能完全適應一邊學習一邊工作的狀態,他們會在學習和工作中不能調整好思想狀態,這就給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要求。
2.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碰撞讓學生從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
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標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要,因此學校追求的最大目標是社會效益。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藝術情趣、濃厚的學術氛圍、科學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奮進的學校精神、科學民主的價值理念、導向正確的輿論環境。學生在學校里能夠感受到師生之間充滿學術的氛圍,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洋溢著活力。而企業文化是一種經營文化,企業文化建設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目的是為社會提供良好服務的同時追求利潤和效益的最大化。與校園文化是一種做人的文化不同,企業文化應該是一個做事的文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區別十分明顯,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之間交替學習實踐,不同文化的碰撞讓學生難以適應,造成學生產生抵觸情緒。
3.社會多元價值觀的沖擊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變革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是當代人的思想形態上的巨大變革,學生的價值觀日益多元。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在企業實踐中與不同社會價值觀的人接觸,由于青年學生自身的弱點,如世界觀、人生觀上的不成熟,思想認識上的片面性、偏激性,以及常見的盲目自滿、驕傲自大等,使得一些青年學生不能完全正確認識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相互關系,從而過分地強調自己的社會作用和社會角色,夸大自我決定性,用片面的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主宰、自我實現來否認社會集體對自己的約束。社會多元價值觀的沖擊使得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尤為重要。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輔導員工作創新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能夠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校企雙向介入促進學生教學相長。在這樣的培養模式下,為輔導員開展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所以,必須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為我國提供更多的一線優秀人才。
1.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強學生適應能力教育。
長期以來,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基本局限于“教”、出發點也是基于“管理”,把注意力重點放在從政治及道德上進行正確引導并糾正學生的偏差。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創新理念,由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在平時的工作中,分析學生在校學習和在企工作特點,分析角色之間的共同點,加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教育。通過宣傳教育、心理輔導等實際工作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心態。將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行為等方面的培養融入到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幫助學生盡快適應角色的變化,在企業實習中樹立良好的職業習慣和敬業奉獻精神。
2.拓展理論視野,與企業開展銜接教育。
教育部教思政〔2014〕2號《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中對高校輔導員的能力要求和相關理論知識要求作了明確的闡述,輔導員要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拓展理論視野。特別是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輔導員不僅要掌握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還要學習企業相關的文化,以便在開展教育工作時更有針對性和說服力。
學生在校學習時,企業的職前教育可以融入到平時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一線員工積極地思想和生動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讓學生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學生在企實踐時,輔導員定期到企業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等。這樣與企業開展銜接教育,使學生的教育內容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最大程度讓學生成為學校滿意、企業需要的實踐技能型人才。
3.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全員化,系統化。
任何的教育都不能一蹴而就,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做到全程化,即輔導員的教育應貫穿學生在校學習和在企實踐全過程;高職院校的教育是面對大眾化的教育,以企業一線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做到全員化,在校學習的專業教師、在企工作的企業管理者等都應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應系統化,無論是在校的理想信念教育,還是在企的職業道德教育,都應進行系統化全面教育,這樣才能滿足學生自我身心發展的需要,提高學生適應校園和社會生活的能力。
三、總結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提出:“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自覺承擔起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時代責任,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是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一線人才的搖籃,面對時代的變化,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必須適應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實踐需要思想的指導,高職院校在進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時候,必須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學生以積極正確的態度接受校企雙主體育人的模式,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