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麗
【摘要】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家庭教育是啟蒙教育,也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包括家庭教育期望的理想化、家庭教養方式的非科學化、家庭教育德育缺失、家庭教育功能錯位等。影響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不僅有家庭的內部因素,還受到外部環境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研究
流動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問題是目前一個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
一、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現狀的分析
(一)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背景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家庭撫養人發生變化即父母外出務工將子女留在家中托付長輩親戚照顧;另一種為父母外出務工將子女帶在身邊自己照顧。本文著重論述第二種情況。
(二)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特征
1、家庭教育期望的理想化
(1)學歷期望(2)職業期望
2、家庭教養方式的非科學化
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養方式的非科學化表現為:(1)言教重于身教(2)懲罰重于獎勵(3)物質重于精神
3、家庭教育德育缺失
由于流動人口自身文化素質、品行素質偏低,家長大多對家庭德育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從而造成流動人口子女的道德意識薄弱。
4、家庭教育功能錯位
目前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功能 錯位的誤區。主要體現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錯位,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延伸。
(三)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家庭教育環境、條件差
家庭經濟拮據的現實、低水平的物質生活,不僅限制了對子女教育的投資,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2、家長文化素質偏低,家庭教育觀念落后
農民工文化程度以小學、初中為主,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占少數。
3、家長忽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協調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流動人口家長不主動與學校溝通,不主動到學校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成績和表現,更談不上為了子女的教育主動找學校和老師交流意見。
4、流動人口對家庭氛圍的疏忽,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難度
由于流動人口家庭經濟狀況相對窘迫,這往往會造成家庭成員心理上的失衡,這些都會對孩子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造成很大的陰影和傷痛。
5、社會對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關注低
當一些農民工子女引發了一些轟動社會的負面新聞,追溯其發生的原因時社會各界才重新關注流動人口教育問題及其家庭教育問題。
二、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影響因素分析
(一)內部因素即家庭因素
對于子女來說,家庭是培養其社會化的最初場所,但是家庭的環境受下列各方面的影響:
例如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素質,父母職業,父母勞動時間,親子關系,子女自身因素等
(二)外部環境因素
1、學校教育
由于城鄉教育內容的差異,城市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教育方式更加偏重現代化和信息化,對于教育基礎相對薄弱的流動人口子女來說很難適應這種轉變,減弱了他們上學的積極性,進一步給家庭教育帶來諸多問題。
2、社區環境
一方面,社會地位較低的民工群體集中于某一地區居住,這種聚居環境容易使青少年產生許多社會和心理問題并進而成為家庭教育的隱患。另一方面,由于民工家庭缺乏相對穩定的社區環境,其子女的社會化和城市化過程被多次中斷,造成了其子女社會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狀態,往往導致家庭教育無法順利進行
3、同齡群體
在流動條件下,同齡群體的衰落會導致民工子女的心理孤獨感的增強,在客觀上要求民工家長加強對子女的關心和愛護,而家庭教育的正功能在民工家庭中通常都處于一種滯后或薄弱的狀態。
4、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對民工子女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對民工家庭教育形成了巨大挑戰。
(三)社會制度因素
我國現階段的戶籍制度,使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教育公平受到挑戰。由于沒有城市戶口,他們不能就讀城市公立學校享受高質量的教育和各種教育優惠政策。而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讓他們忘塵莫及。城市中的現興起的民工學校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相對較差。低水平、低質量的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反哺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流動人口家庭教育的質量讓人擔憂。
三、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對策
(一)改善流動人口家庭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各省市積極響應和落實國家的“廉租房政策”,主動為貧困人口家庭提供政策優惠,改變流動人口的生活環境,為其子女創造一個干凈、整潔、舒適的環境。
(二)提高流動人口素質,加強對流動人口的家庭教育指導。
提高流動人口自身的科學文化素養,為對其子女的家庭教育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家長主動提高品行素質,以身作則,克服不良行為習慣;明確家庭教育的職責,轉變教育觀念。
(三)流動人口家長應努力構建和諧的家庭心理氛圍。
理想的家庭教育往往是在親密的家庭關系、有效的家庭溝通中實現的。首先,應注重親子之間充分有效的溝通,溫和平等的交流。其次,應形成和諧的夫妻關系,避免夫妻沖突。第三、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圍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這包括家庭成員之間關系融洽、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團結互助等。
(四)培養流動人口子女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強品格。
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反思行動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只有他們學會了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夠通過正確的反思途徑改善自己的行為模式,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環境。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90
[2]王滌.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查與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5)
[3]汪明.聚焦流動人口子女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4]李偉梁.試論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成因及特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