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而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會影響小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知識的掌握,也直接關系著其日后的進一步學習和發展。如何有效地掌握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對每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都有著現實的意義,也是亟待解決的事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語言擔負著教小學生學好語文知識的重任,也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寄托。如何在四十分鐘的課堂內,使學生受益,提高教學效率,這些都是小學語文教師現階段面臨的巨大挑戰。教師通過教學語言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性也能夠更好地調動起來。所以說,在平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力求使其能夠通俗、易懂、豐富。
1.規范性與標準性
小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是以教師的言行為基準的。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小學學生造成直接的影響。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還要注重自己言行的規范性與標準性。
這里的規范性與標準性不僅指對于語文教學中的語音、詞匯、語法等教學基礎內容的認讀中,還指教師在課堂中的人為師表、口語示范作用。因為小學階段學生最大的認知特點就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有些教師在教授知識時不注重對語言的規范表達,如發音不準、帶地方口音、口語化嚴重,等等。這些都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授課時必須使用全國通用、國家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教學,通過自己的示范作用帶動學生發展,口語表達時要做到字正腔圓、聲音洪亮、語速自然。
尤其是在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授課時,更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性。學生剛開始接受語文學習,缺乏一定的認識,完全是依靠教師教授來學習。而缺乏規范性與標準型的引導,勢必使學生在學習時走彎路,不僅不能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不能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不起來。
2.科學性與生動性
教育本身也是一門科學,語文教學有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所以必須具有科學性。但單純地枯燥講授語文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過于單調、乏味,因此一定要注重語言的生動性,使其能夠形象生動、富有活力。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既要符合當前年齡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也要準確表達詞語的含義、詞語的感情色彩,能夠正確地進行引導和講授,這就要求語言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教學語言不在多而在精,實際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也在于語言的簡明扼要。
3.趣味性與情感性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單只是一個認識知識的過程,而是多種活動共同協調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在課堂中增加趣味性和情感性,通過巧妙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體現課堂的趣味性。將課本中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因素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引起學生的共鳴。
例如,在學習古詩詞的時候,有教師是這樣開場的:“同學們,你們喜歡流行歌曲嗎?老師也比較喜歡,也有自己的偶像。那么古代人的流行歌曲是怎樣的呢?同學們知道嗎?了解嗎?接下來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下古代的流行歌曲——唐詩”。通過這樣幽默的方式進行導入,不僅使學生入題輕松,還可以調節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4.藝術性與通俗性
語文教學的魅力所在歸根結底就是口語的藝術,在教授課程中運用各種表達技巧,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師的語言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也就越愿意去積極主動地學習。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在表達時更是要使用通俗易懂和語意淺顯的句子,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有些教師在授課時急于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聲音急、語速快,學生聽起來缺乏藝術感;又或者是教師講授時引用大段生僻的語句,學生聽不懂,無法理解。這些都勢必會降低課堂效率,影響授課質量。
5.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不僅會對課堂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更會影響學生以后的認知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真正做到規范、示范、典范的作用,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能夠在輕松、快樂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習欲望。教師若能恰到好處地使用教學語言,必然會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體現自身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姜秀艷.教學語言要有“三性”[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04).
[2]郭錦花.小學語文教師語言培養點滴談[J].陜西教育(行政版),2010(Z1).
(作者單位:河北省昌黎縣靖安鎮吳各莊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