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華
【摘 ? ?要】為使歷史課程更好的適應各地不同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更好的認知、體驗、感悟歷史的魅力,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充分體現歷史教育的個性化理念,必須對傳統歷史教學課程進行調整改革。本文就如何使初中歷史課程更加適應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做出討論。
【關鍵詞】教學資源 ?校本課程 ?教學思路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35
歷史作為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史,縱橫幾千年,無所不包,博大精深,歷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基石,所以,從初中開始就開設歷史課程,使學生了解每個國家的發展史,但由于課本空間的限制,以及考試范圍的限制,常規的歷史課程教學并不能達到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需求,所以,如何調整和改革歷史校本課程使歷史學習更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成為一大關注熱點。
一、擴大教學資源,豐富課程文化內容
歷史學科一般都是在初中時期才開設的,一般都是開設三年,六冊課本,而由于考試范圍的局限,課本中所講基本都是以史論為主,史實卻很少,一頁書中附圖解釋史實也沒有高中課本那么詳細。所以,歷史課一般都只是根據課程編寫內容,強制學生背誦記憶,而教學資源都只是歷史教科書,平常附以學校統一發放的練習題,并沒有其他資料。從一定程度說,雖然應試內容同學們的都背誦的爛熟于心,但有些事件并非是理解其深刻含義。為了使學生對歷史學習能夠更加有興趣,就需史實史論都呈現出來,不能只單獨晾出史論,讓同學們機械地去記憶。這就需擴大教學資源,豐富課程文化內容,這一途徑當然也是多元的,根據一個周歷史課數目,分出其中兩節課。通過多媒體放映史實材料,對一些著名的歷史事件的背景有一定了解,幫助同學們更加生動簡單地去理解該歷史事件,從同學們興趣方面出發,觀看視頻比觀看只有文字的史料生動多了,一部歷史素材的影片可以生動的刻畫出一個歷史事件,讓同學們根據影片更輕松更形象的去記憶。
但我們必須多方面考慮問題,也不能僅僅依靠課本或者是網絡資源,長久下去很容易使歷史課陷入空泛和乏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讓學生走出校門,以課本知識為理論基礎,到歷史古跡或一些有特色的田間去閱讀,感受歷史,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舉一例來說,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道路上,我們會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無論哪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特定的歷史地點,歷史背景。剛開始接觸歷史還不容易混淆一些歷史事件的發生場地,但后來所學歷史事件越來越多,有許多同學就會混淆,所以我們可以利用實踐機會,探究地名由來,一個地名便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歷史資料。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離開地名就無法研究歷史,地名是寶貴的歷史研究資料,所以教師在這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了解自己所在鄉鎮的名稱的由來,這些工作是不會耽誤正常課堂進度的,可以利用周末時間讓同學們自主探討,最后利用課堂時間交流討論分享資源,這樣不僅調動了課堂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F在互聯網技術日漸發達,在網絡搜索一些地域景觀,呈現給學生,通過這些景觀,讓學生形象的感受歷史的真實,增強歷史教學的說服力。教師也可以推薦給學生假期旅游但又有助于學習歷史的地方,例如,水洞溝古文化遺址,馬鞍山甘露寺等等,都有助于激發學生探討歷史的興趣。
二、編排符合本校學生特色的校本課程
縱觀近幾年歷史會考或者是中考題,會發現近幾年的考題正在朝能力化發展,考題形式越來越靈活,這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歷史專業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需要組織專業組不斷充實教材內容,編排出一套適合本校學生的有特色的歷史校本課程教材。當然,校本課程開發計劃是需要先試點后推廣的,學??山M織教師進行公開課展示,對校本課程實施計劃進行公開化,并征求意見評價,該計劃的實施需注重個人研究與集體研究相結合,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注重多方收集教學資源,并定期進行綜合檢測探討,教師應定期匯報改革工作。學校定期組織統一知識考核,不僅僅是為了檢測學生,更大一方面是檢測老師,每次考核后,學生有排名,老師也會有排名。根據班級不同,對教師教學結果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其實一個班級的學習成績排名不僅只是與該班級同學文化素質有關,還與教師教學方法有關,每個班級都有每個班級的學習特色。如這個班級數學成績排名第一,可歷史成績可能排名倒數,所以,定期考核可以使學生查找學習問題,也能使教師查找教學問題。
然而,既然改革創新了校本課程,提出了改編計劃,那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也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做出調整。我們可以一點一點變化,不能一步登天,以往歷史考題都是選擇題,填空題,問答題都是課本背的固定答案,選擇填空是老套式,無法更改,但解答題是比較靈活的,學生平時從課本中了解的史料過于狹窄。所以,教師可以在解答題方面,材料中多加一點史料,答題是要求史論結合的,根據材料作答,這就要求學生能仔細閱讀材料,一般考試時學生的思維處于高度集中,對材料的把握會比平時要好。所以,利用考試形式,添加教學資源,根據考試結果,進行討論交流,綜合把握,最后總結出一份完美的校本課程計劃,并全面展開實施。
三、理論運用到實踐,個人專業成長
前文提到,定期的考核對教師也是一種評定形式,當我還是歷史專業的學生的時候,我會根據個人情況,總結出學習規律,根據近代史,古代史,以時間為基準,對各個年代的中西方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對比,對比記憶對我來說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學后,我也是用對比法來教導學生。
每節課前,我都會做好筆記,計劃好下一節課的授課形式,授課內容,慢慢我才發現,時代在高速發展,教師也是要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根據形勢不斷變化教學方法。在學校實施校本課程開發計劃之后,我聽了幾節公開課,每位教師都有不同的授課方式,根據他們的授課和同學們的反應,我進行了思考,慢慢的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我必須將自己所學,通過簡潔智慧的方式傳達給學生。有些教師是腹有墨水倒不出,而學生對歷史內容也就形成了只需機械記憶的看法。但其實并不是這樣,我之前每節課都只是小范圍提問一下上一節課所講,但現在由于校本課程開發,教學資源的擴大,以往的授課方式顯然是被淘汰了,現在,我經常把考題中一些史料拿出來給同學細講一下,順帶教他們如何做解答題,如何做到史論結合完美答題,偶爾性的也會讓學生上黑板列一下年代表,或者是歷史大綱;其次,我會經常關注時事發展,并把涉及到歷史知識的新聞拿出來給同學們著重講,讓同學們不僅了解時事,而且能運用歷史知識來回答現代社會的一些問題,拓寬學生的思維,讓歷史真正起到指導現代化發展的作用。
歷史課程開發不僅拓寬了學生知識范圍,也提高了教師教學能力,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提高自己的鍛煉機會,同時可以將理論知識很好的運用到實踐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