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杜嫻 張普
摘 要:公共自行車交通由個體交通向準公共交通轉化,是城市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政策與舉措之一。同時公共自行車作為環保的交通工具,在建設低碳城市、創建資源友好型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通過對蕪湖市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為蕪湖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發展和完善提供建議。
關鍵詞:公共自行車;對策研究;發展現狀
近些年,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公共自行車也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其作為一種綠色交通出行方式,已成為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緩解道路交通壓力的良好補充。
當前中國的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方興未艾,以杭州、武漢為代表的一些公共自行車發展模式為其他地區的公共自行車建設提供了借鑒。在安徽省,合肥、池州、蕪湖等城市已建有或正在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但諸多問題仍未解決。因此,現針對蕪湖市公共自行車進行實地調研,對其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并進行對策研究。
一、蕪湖市公共自行車運行現狀
2012年9月22日,“世界無車日”那天,蕪湖市迎來了首批870輛公共自行車。自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投入運行以來,蕪湖市公交集團等單位經過多次嘗試性的調整,針對系統租賃點的建設進行不斷完善,站點覆蓋了城市各功能地區,初步形成了服務點網絡,有效改善了蕪湖市主城區的公交系統運營現狀,為市民提供提節能、環保、健康的出行方式。
現在蕪湖市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方式是,蕪湖市住房與建筑委員會負責前期建設,由天軸自行車租賃管理有限公司對整個系統進行管理運行并由公交集團負責對該公司進行監督考核。市政府相關單位堅持“以人為本”,在做好前期宣傳工作的同時進行站點規劃、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準備,同時注重租賃點與周圍建筑及人口密度的協調。截至2015年2月15日,蕪湖市公共自行車已有553個租賃點,15544個停車柱,投放12000輛公共自行車;每個租賃點均設有監控探頭,能將信息直接反饋給相關人員從而進行檢測、調度、維修、養護以及保潔,使各租賃點的公共自行車保持在存量總額的20-80%,避免“停車難”問題。2013年11月,租賃系統驗收工作結束的同時,開始執行收費標準(不足1小時免費,超過1小時不足2小時1元,依次累加)。還設置了公共自行車客服熱線,為居民解決相關問題。
另一方面,從使用者現狀來看,45歲以下的占總人數的70%。同時使用者的職業分布廣泛,但半數以上使用者為企事業職員、學生、工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所占比例達70%,說明使用者多為中低收入人群。同時購物出行使用比率偏高,這與出行時間緊迫有關。價格方面,雖然公共自行車面向市民收費,但多數市民使用時間在一小時以內,因此市民更多使用的是免費的自行車。有22%的人群對租賃系統非常滿意,比較滿意的人占51%。由此可見,蕪湖市公共自行車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逐漸被市民接受。
二、蕪湖市公共自行車運行過程中的問題
目前蕪湖市公共自行車項目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仍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站點設置不盡合理
蕪湖市各城區、街道之間的發展水平不一,人口密度不同。但目前蕪湖市尚未能根據不同站點周圍的人口密度等因素劃定不同規模站點,導致有些地方車不夠用,有些地方車沒人用的情況,未很好地發揮公共自行車的效果。
(二)管理系統不健全
據市民反映,在借還自行車時,時常出現借出的自行車無法使用,而還車時又有壞的自行車停留在站點導致無法正常停還自行車。如此問題,卻未得到有效、及時的解決。服務熱線和網站這個溝通環節也未得到充分利用。據統計,蕪湖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官方網站發布關于公共自行車的信息僅有9條,主要集中于2012年,以后的實況基本上沒有及時跟進,這無疑給市民了解公共自行車最新信息造成了阻礙。
(三)使用潮汐現象普遍
上下班高峰期,借還車不方便,是社會調研過程中普遍反映的問題。這種現象集中于高密度的商務辦公區和城市生活區。同時由于還車難而導致的租車時間長,租賃費用的增加,這是廣大市民無法接受的,也違背了政府“便民、利民”的初衷。因此,怎樣應對潮汐現象,實現高效率的調度,最大程度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是交通運營公司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四)運行環境不暢通
蕪湖市作為一個沿江碼頭城市,雖然水上航運發達,但陸上交通近年來卻受交通擁擠的困擾。隨著城市的發展,蕪湖市的公交車和私家車數量劇增,交通擁擠現象嚴重。目前蕪湖市無公共自行車的專用車道,且非機動車道過窄,多數車道出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行,爭搶路面。
(五)使用群體愛惜意識不足
據調查,蕪湖市公共自行車自推行以來,可謂“傷痕累累”。據鳩茲網記者報道,7月份維護的公共自行車共1053輛,其中更換內胎369個,每日平均接到40個客服電話求助二次開鎖問題,每日需修理的故障車輛近80輛。在租賃系統試運行期間,有些市民甚至將公共自行車帶回家,不能很好地遵循借車還車的相關規定,粗暴使用,沒有自覺愛護的意識。
三、蕪湖市公共自行車運行的優化建議
針對調研征集到的市民意見和建議,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和運營公司的負責人對公共自行車未來發展前景的預期,解決系統運營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優化服務點布局
蕪湖市公共自行車服務點以其在城市中所處的位置不同,主要分為六類:一是換乘點類,位于公交車站、火車站等地,實現不同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二是社區類,主要位于各大居民小區出口附近,方便市民出行;三是公共建筑類,主要位于人流密集、交通便利,但是較為擁堵的公共建設點附近,方便市民轉換交通工具;四是旅游景點類,位于風景區內,為“走路累,開車堵”的游客提供便利出行;五是大專院校類,位于各類大學校園內,為學生提供便利;六是工廠附近,方便工人上下班使用。
蕪湖市公共自行車數量不斷增加,使用人數也在擴大,其站點布局就更需科學地分析。各服務網點分布可以以主要的大型服務點作為系統的框架,再以小型服務網點為主體,并結合重要交通樞紐等設施布設基本服務網點;在人流集中區域布設大型服務點;大專院校類、工廠類、景區類等相對獨立,可單獨布點,納入周邊的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在不與上述服務點沖突的條件下,安插各類小型服務點,分散設置在各居住小區附近。建議大型服務點間距以1000-1500米為宜,小型服務點間距建議為500-600米,構建密集便利的服務網絡。另外,綜合考慮服務站點周邊的人流特點,建議將服務點的規模等級化,不同地段的服務點修建不同數量的鎖車柱,配備不同的車輛數。大型服務點的交通位置和功能重要,用戶多,周轉率高,配車規模建議在50~80輛,如上文提及的換乘點類、公共建設點類附近宜建大型服務點;小型服務點按需設置,因地制宜,配車規模以10~30輛為宜,規模較小或比較偏遠的小區、景點周邊可以考慮修建小型服務點。
(二)拓寬非機動車道
相關部門要在“少占或不占非機動車道”上下功夫;此外,要保留或拓寬非機動車道的寬度,并且在特殊地段開辟單獨的自行車專用通道,以保障行人和自行車的優先。據《交通工程手冊》規定,最小的非機動車道應不小于2.5m,而在交通量較大的市級主干道上非機動車道因盡可能大于6m。如武漢市在2010年就將改善非機動車道、綠色自行車道深入城區實行到位,一方面是新建道路在規劃方案中設計,隨道路同步建設;而對于已建成道路,在兩側增加自行車道,或壓縮機動車道、取消現有路邊停車位,真正實現了“綠色交通”體系。
(三)改善服務系統
隨著公共自行車投放量的不斷增加和使用人群的擴大,自行車遭到破壞的現象也愈加嚴重了。在現階段增加維修工作人員便十分重要。據了解,倫敦公共自行車系統公司維護人員達400多人,即便如此,有時候也顯緊張。而國內城市因為車多維修人員更少,導致供需矛盾更突出。在調研中,有很多受訪者建議每個網點都應配備維修與服務人員以及簡單的維護工具;或至少在早晚租還車高峰時,每個租車點有管理人員值班。這將有助于提高公共自行車的資源流轉率,也會大大提高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服務能力。這方面,蕪湖市可以借鑒杭州市的先進做法。據了解,為了第一時間發現故障車輛,杭州公共自行車公司特別研發了一套“疑似故障車輛判別系統”。如果被租借車輛,在2分鐘內就被還回原鎖止器墩位,那么系統就會判定這輛車是“疑似故障車”,管理人員會第一時間進行維修處理。
據維修人員表示,公共自行車的損壞主要是人為原因。所以,作為公共交通的共同參與者,在享受便利時也應盡到自覺維護公共自行車的義務。如果發現自行車存在問題,盡快歸還或者聯系工作人員。另外,政府要加強對公共自行車這樣綠色出行方式的宣傳力度,加大市民對公共自行車的認同感,踐行環保理念,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投入運營后,上萬輛“小綠”們穿梭在蕪湖的大街小巷,已成為了蕪湖城市流動的綠色風景線,讓市民享受著便捷、低碳的短途出行。自行車交通作為“低碳出行”的載體,在居民的短途出行中扮演者不可忽視的角色;同時,自行車也解決了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難題,便利了市民的生活。蕪湖市公共自行車系統剛剛起步,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著很多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闡述了蕪湖市公共自行車發展的現狀,并結合了國內外一些公共自行車系統發展較為成熟的城市,針對蕪湖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議,為蕪湖市公共自行車廣闊的發展前景做貢獻,為安徽省早日實現16市公共自行車全面覆蓋的目標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吳凱峰.杭州市公共自行車系統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交通科技,2013,(02):154-157.
[2]錢儉,鄧志鋒,馮雨峰.杭州公共自行車設施現狀調查與思考[J].規劃廣角,2010,(01):71-76.
[3]黃小寶,吳世軍.武漢公共自行車發展現狀和對策[J].商業經濟,2010,(24):58-59.
[4]樊家龍.交通方式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以蕪湖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06):505-508.
[5]耿雪,田凱,張宇,黎晴.巴黎公共自行車租賃點規劃設計[J].城市交通,2009,(04):21.
[6]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城市道路設計規范CJJ37-90[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