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要從教學古詩著手,引導學生領會古詩所表達的人文意蘊,尋找人文關懷的根,使人文內涵得到感化;啟發學生讀出畫意,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畫意,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能得到發展;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只要學生真正進入角色,身臨其境,與詩中情、詩中景、詩中人溝通;用精練、精湛的母語哺育我們的后代,在他們心田播撒文化的種子,撒播做人的良種。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中國是詩的國度,五千年的優秀文化熔鑄了不計其數的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是我國極其寶貴的文化財富。小學生學習古詩詞,不僅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是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么,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去教學生學習古詩詞、誦讀古詩詞呢?
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提升學生文化素養
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節奏鮮明,具有悅耳的音樂美,因而,誦讀指導千萬不能一個模式,學生是有個性的,每名學生對詩中形象、詩中情味、詩中語言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只要學生真正進入角色,身臨其境,與詩中情、詩中景、詩中人溝通;只要積極性高漲,可以讀得慷慨激昂,可以讀得委婉含蓄,與詩意、詩情、詩境合拍;只要發揮主動性,讀出語言的味道,讀出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就行。配樂朗誦、節日抒懷、見景說詩、描繪賞析、吟唱會等均為較好的讀詩方法。閱讀古詩的興趣非先天生成,要靠培養。教師要從提高認識入手,在激發求知欲上下功夫,輔之以及時的鼓勵與表揚。
二、把握詩歌的詩情畫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歌是靈動的,充滿詩人的智慧和靈性。因此,把握詩歌的形象,聯系學生實際,啟發學生讀出畫意,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畫意,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能得到發展。如在教學杜甫的《登高》時,注意營造音樂的氛圍,以樂曲《橄欖樹》為引子,導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興趣,在感知內容部分,配樂朗讀《流浪歌》,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引起學生聯想,讓他們聯想起遠在異地的親人和流浪天涯的羈旅之人沒有什么兩樣,從而產生共鳴,體會游子的思鄉之情,并啟發學生討論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學生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出結果:本詩表現了流落天涯的游子孤獨、悲苦、凄涼的思鄉之情,也讓學生聯系寫作背景,理解感悟在那時局艱難的戰爭年代,作者疾病纏身、身世坎坷的處境和蒼涼蕭瑟的感情。為了拓寬教學資源,讓學生收集背誦思念家鄉親人的古代詩詞,看誰收集背誦的多,學生們興趣盎然,收集了《靜夜思》、《泊船瓜洲》、《夜雨寄北》、《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思》《月夜》等名篇,此舉增加了積累,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最后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將《登高》改寫成敘事文章,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從閱讀古詩領悟內涵中,滲透人文教育
古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繼承和發揚這些優良的文化傳統,首先要從教學古詩著手,引導學生感受古詩的韻律美的同時也領會古詩所表達的人文意蘊,尋找人文關懷的根,使人文內涵得到感化。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就充分體現了在異鄉的故人思念親人的深厚感情,特別是那句“每逢佳節倍思親”為后人所傳誦,因為這句詩體現了全詩的主旨:詩人的思鄉情懷。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這種真摯的情感。再如《詠柳》、《望廬山瀑布》等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同樣能激起學生對祖國山川河流的熱愛之情。這樣,通過閱讀古詩,學生不僅學到了傳統的古詩文化,而且能把這種深刻的詩蘊融入人文關懷之中,從而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
四、有意識地用優秀古詩詞文化,進行精神哺育
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精華和情感魅力,舉不勝舉。我們教學生學習古詩詞,是在用中華優秀文化、用精練、精湛的母語哺育我們的后代,在他們心田播撒文化的種子,撒播做人的良種。學生學習、背誦,用這些優秀詩篇打做人的底子,打文化的底子,底色亮麗,在人生旅途中將受用不盡。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觀、價值觀,在誦讀時,可告訴學生:讀書在于明理,明做人之理,明報效國家之理。要抓住其中的思想精華,要有感情地朗讀,要達到蕩氣回腸的誦讀效果。又如杜甫的《望岳》,讀到“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時,可結合該詩引導學生領悟作者開闊的胸襟和立志奮勇攀登高峰的精神,告訴學生“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深刻哲理,啟發大家要奮發圖強,不斷挑戰自己,不斷步入新境界。
總之,古詩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溝通心靈的對話、實現人文精神積淀的一條有效的途徑,是生命實踐的新方式。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時,一定要著力于整體感知,充分發揮詩詞所蘊含的豐富的育人功能,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審美素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陳軍,男,工作單位貴州省赫章縣白果鎮第三小學,小學語文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