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英霞 孫瑞
【摘 要】網絡信息憑借無障礙、超時空交流的優勢正在全面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態。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對網絡交流的快速接受和依賴使大學生的認知、情感、人格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其中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本文從如何能因勢利導,充分利用這一新資源更好地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角度,談談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高校信息化建設不斷被需求和大力推進,特別是現在智能手機的普遍使用,使大學生幾乎全方位迅速與社會交流、互動。根據2014年7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其中學生是中國網民最大的群體,占比25.1%。如何有效的利用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作指導,有其充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的涵義
心理健康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迄今有關心理健康尚未有統一的認定。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是人的心理活動協調和社會適應良好的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能適應社會,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和積極的社會功能。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特征,許多學者認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標準應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社會適應良好、人際關系和諧、自我意識正確、心理和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二、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積極影響
大學生正處于情感波動與起伏的特殊時期,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渴望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接觸,同時也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可與理解。由于網絡交往的匿名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大學生可以在網上盡情充分的表現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滿足自我認可。虛擬的人際交往仍能滿足對親密關系的體驗;網上可以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緩解情緒壓抑。
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共享性使大學生能主動的上網獲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并且學會并養成主動利用網絡解決問題,通過網絡學習知識,不斷滿足、豐富和發展自己。
2.消極影響
(1)復雜動態,多元化的信息導致其價值取向偏離、紊亂。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未成熟的建立階段,網絡在給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不利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的不良信息。網上的不全面、不客觀、不公正的事件評價影響人們看問題的角度,影響正確思想道德地培養。一些西方的拜金、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沖擊著大學生的靈魂,對大學生的“三觀”確立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2)虛擬的網絡交流會導致大學生的心理行為的異常。在使用網絡過程中的不良現象,如辱罵、猥褻的表情、自負、個人英雄主義等,對大學生的情緒和自我認知帶來不良適應。網絡中喜怒哀樂的隨意表達,會導致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有適當的情緒反應、情緒不穩定,在現實中缺少積極愉快的心境。網絡中形成的人際交往的經驗與現實生活的巨大差距,使沉溺于網絡人際交往的大學生不尊重別人、不信任同學;漠視同學之間的友誼,不能與同學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不能正確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在網上唯我獨尊、無所不能;線下普通懦弱,妄自菲薄。
(3)長期沉溺于虛擬網絡世界會帶來人格的不完整。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核心要素,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是指大學生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核心,并以此為中心能把自己的需要、愿望、思想、目標與行為統一起來,形成完備的人格。網絡的虛擬性雙方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裝扮成任何自己想成為的人;交流者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虛情假意、謊話連篇以博取對方的認可,交往體驗具有欺騙性;由于角色的任意選擇性,會造成角色之間的沖突。因此網絡交往中形成的不正確的認知體驗無法使人格的各種特征協調有機的聯系起來,造成人格缺陷。
(4)網絡環境的超現實性、動態性、娛樂性導致大學生網絡成癮。網絡的優勢滿足了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網上QQ聊天與交流、看網絡視頻、玩游戲、搜索娛樂八卦等,是大學生日常上網的主要行為。網絡成癮現象廣泛存在于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中,上課時間手機上網進行休閑娛樂已經成為影響高校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行為。現實生活的諸多壓力,使大學生留戀于網絡世界,逐漸對現實社會變得麻木,越來越缺乏社會責任感。
三、網絡條件下如何有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在校園網上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鏈接
心理教育網站要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為指導,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內容要貼切學生的生活、滿足需要、適合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要有健康心理知識的普及,如何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提高人際交往技能、快樂的學習,健全自我意識;怎樣對待渴望的親密關系及親密關系過程中的一系列沖突。第二、網頁欄目內容要及時更新,緊跟時代,密切關注隨時出現的新問題、新動態。第三、網站內容的表現要形式須符合大學生的認知心理。
2.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老師
在網絡的影響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空間、交往內容、交往對象的擴大使其視野更開闊,各方面意識更強,對輔導教師的要求更高。輔導教師知識要廣博,觀察要細致、應變要迅速、對來訪者要耐心,方法具有針對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業務能力的提高;要與學生密切聯系,勤于溝通,才能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才能知道什么是他們需要的。同時心理輔導教師要有奉獻精神,因為心理危機的干預是隨時隨地的,要有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工作精神。
3.培養同學良好的上網習慣
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制教育,增強大學生文明上網意識;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網絡使用者,也是建設者;能認識到不文明上網會形成錯誤交往體驗和不良交往行為,這會影響自己在現實人際交往中的不適應;這種現實中的人際關系不適應反過來會導致自己過度依賴網上交往,回避現實生活;不僅造成網絡成癮,還會帶來人格上的障礙。所以大學生要不斷豐富學習、生活、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擺脫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參考文獻:
[1]仲穩山.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衛生軟科學.2011.第25卷第2期.
[2]吳凱.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網絡財富.2010.11.
[3]吳峰麗.基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D].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