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偉
【摘要】數學知識往往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小學生受知識、能力和經驗的影響,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教師要積極創設各種便于學生探究、實驗、交流、應用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對數學的體驗和感悟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數學思想。
【關鍵詞】數學情境 ?探究情境 ?實驗情境 ?生活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讓學生親自體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數學教材上的知識大多以靜態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如果照本宣科,很難讓學生有所體驗和感悟,因此,教師要改變教教材的做法,實現用教材教的轉變,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一、創設探究情境,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數學
荷蘭著名的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知識在數學活動中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由學數學轉變為做數學,成功地發現或創造數學,體驗數學的創造樂趣。例如在教學“8加幾”時,可以用多媒體展示畫面:一群小學生去逛公園買門票的場景,其中男同學8人,女同學7人。先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引出需要解決“一共有多少人?”并列出算式:8+7,然后鼓勵學生去發現、探索計算方法,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結果,學生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計算方法,體現了計算方法的多樣化:(1)一個一個的數:8、9、10……15;(2)把7分成2和5,8和2湊成10,10+5=15;(3)把8分成5和3,7和3湊成10,10+5=15;(4)15可分成8和7,所以8+7=15;(5)8+7=15,因為我知道7+7=14,所以14+1=15;(6)8+7=15,因為我知道二七一十四,14+1=15;(7)有一些學生采用擺學具的方法算出結果。這樣,學生面對的問題,教師不再是告訴他們怎樣做,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再發現”、“再創造”。學生不僅理解了所學的知識,掌握了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而且提高了自己數學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二、創設實驗操作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學數學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因此,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創造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種方式。例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讓學生觀察圓柱體的模型,先看整體,再分析圓柱體的各個組成部分;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拿一張長方形的硬紙卷成筒,即為圓柱的側面,再把側面展開。這樣反復兩次,并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思考展開圖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什么?寬呢?然后要求學生口述:“我發現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長方形,它的長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是圓柱的高。”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推理得:長方形的面積(圓柱側面積)=長(底面圓周長)× 寬(高),最后綜合上述認識,以形成對圓柱表面積的整體認識。這樣,每個學生邊觀察邊操作、邊口述、邊分析推理,人人都興趣盎然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使學生清晰認識了圓柱表面積的求法;而且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中,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諧發展,并建立了牢固的知識表象,體驗到了成功,也體驗到了數學的樂趣。
三、創設合作交流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感悟數學
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例如學習“分數化成小數”,首先讓學生把分數一個個地去除,得出1/4、9/25、17/40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可以先讓學生猜想:這些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是什么原因?可能與什么有關?學生好像無從下手,幾分鐘后有學生回答“可能與分子有關,因為1/4、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數”;馬上有學生反駁:“1/3、1/7的分子同樣是1,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另有學生說:“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無論是什么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所以我猜想可能與分母有關。”“我認為應該看分母。從分數的意義想,3/4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4份,有這樣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數;而3/7表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這樣的3份,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老師再問:“這些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學生們思考并展開討論,幾分鐘后開始匯報:“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數的分數,都能化成有限小數。”“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數,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數。”“因為分母30還含有約數3,所以我猜想一個分數的分母有約數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約數2或5,它進能化成有限小數。”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四、創設生活情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如:師生174人去秋游,每輛面包車限乘18人,車費180元;每輛大客車限乘46人,車費300元。可以怎樣租車?學生們通過思考、計算,得出了多種解法:46×3=138(人),18×2=36(人),300×3+180×2=1260(元);46×4=184(人),300×4=1200(元);46×2=92(人),18×5=90(人),300×2+180×5=1500(元),在比較中可選擇最佳方案。這樣,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深入生活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明他明白實際生活中面臨的一些數學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才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