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
【摘要】目前,初中歷史教學是處于改革與發展之中,正經歷著轉型和變化。可以說,歷史教學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在這種形勢下,老的問題如何處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學習興趣 ?探究學習 ?課堂效果
歷史課教學作為基礎學科教育,歷來被束之高閣,不受學校、家長、學生的重視。如何改變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這些現狀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拙見。
一、歷史課的導入語設計要有吸引力
初中生好奇心強,對任何事的持續性不強。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每節課能否都有個好的開頭,直接關系到這節課的成敗。如果教師一上課就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成為催眠曲,因此必須講究開頭藝術。要盡可能一開始就引人入勝,把學生吸引住。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好每一節課的開講導語,導入語新奇、有趣,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才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歷史告訴我們什么》這一課,通過分析教材內容和結合當前形勢筆者認為:這一課應先告訴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應做怎樣的人。所以講這一課時導語是: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或讀過許多歷史故事,看誰能講出秦始皇、曹操、秦檜、諸葛亮分別是什么時期的人物?他們是怎樣的人?這一問題的提出,頓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不少學生就七嘴八舌的議論。但他們并不能說出準確的答案。這時,導入新課:“歷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諸葛亮,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遺臭萬年,象奸臣秦檜,長跪地上向人民請罪。”從而出示有關插圖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人類社會以來的一切,包括科學文化、社會生活、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等,這對初中生而言是比較遙遠的過去,太過抽象;再加上初中生所處的年齡段,他們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形成,對事物的理解更側重于感性認識。以往歷史教師使用傳統的直觀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如使用直觀教具: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圖表等。這些直觀教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學生形成歷史表象和理解歷史概念,然而這些直觀教具大多數為靜止教具,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難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多媒體正以其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特點彌補傳統教學中的這一缺陷。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使事物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富于感染力,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可以先放映一段《甲午風云》的電影片段,讓學生感受當時炮火紛飛的歷史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課堂上多使用探究性學習
“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用類似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首先,對探究性學習內容進行適當的選擇。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需以相適應的學習內容為載體。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內容以教材為依據,如:《人類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應主要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基礎及注重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其次,教師要勇于接受挑戰。對于教師而言,一般對接受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已駕輕就熟,習以為常。開展探究性學習,對其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因此,教師要有接受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必須具備:新的教育理念,知識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導和激勵學生探究的能力。
四、教師必須注意整合學科間教育資源
傳統的歷史教學強調歷史學科知識自成一體,極少加強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從而割裂了知識的整體性。歷史新課程強調模塊教學,在趨于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方面表現得更為明顯。譬如,在政治史模塊中增加了政治學科中的政體、國體、法律的專業知識;在經濟史模塊中增加了許多專業化名詞,如產權制度、公司制、股份制、外向型經濟、資源配置等;在文化史模塊中涉及語文學科的很多知識。顯然,教師原有的知識儲備已難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師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學習,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則要高度重視學科間的整合與合作;相關學科的教師要注意加強集體備課、相互協商,并且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要求,嘗試著上不同學科整合的課。讓學生從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多角度探究學科問題,這樣就可以培養學生多維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的復合化。這種跨學科整合的教學嘗試,不僅既使學生在一堂課中獲得多元化知識,完成了歷史教學任務,又使學生感受到各種知識是融合貫通的,拓寬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從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五、教師要有正確的自我觀
教師必須時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養和專業水平。當外在的權威失去后,當學生知道自己具有哪些權利和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時,當強權和體罰成為過街老鼠時,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就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術水平去建立。當課堂向學生開放時,向學生的思維深處開放時,教師能不能駕馭得了課堂,就要看自己的修養和水平,而不是單單靠所謂的教學機智就解決得了的。提升教師的人文修養和學術水平,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絕不是靠學校規定學幾本名著或什么讀本就能解決的,這應該是教師的內在要求,應該是自己一輩子的追求,是終身的學習。
總之,新課程對歷史教師和歷史課堂教學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深入挖掘、整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加強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才能讓我們的歷史教學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周靖,林德芳:《高中歷史研究性教學導向:兼及應對高考思維訓練》,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2]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