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2015年的“兩會”上,新常態經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作為社會“窗口”的醫療衛生行業,同樣將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十大衛生話題帶上了“兩會”。新常態要有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才能用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中國人自己的事。作為醫院人力資源工作者,要在新常態下認真研究如何進一步做好醫院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提高醫務人員的收入水平,從而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注入新的動力,增加新的活力,共同打造一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醫療環境。
關鍵詞:新常態條件 醫院 人力資源管理 新理念 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222-02
2015年的“兩會”上,社會關注度最高的十大衛生話題成為許多代表、委員的熱點話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這十大話題是:醫患糾紛、兒童用藥、網絡購藥、醫保改革、控煙法規、多點執業、醫療腐敗、分級診療、“霧霾病”、醫院擴容。同時,在關于醫生收入問題的討論中,有78%的人認為目前的收入水平未能真正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認為應拓寬醫生的合法收入渠道,增加財政投入,進一步提高醫務人員的待遇。筆者作為一名醫院人力資源管理工作者,認為在經濟新常態條件下,必須認真研究醫院的薪酬制度,進一步深化改革,讓每一位醫務人員都能夠為其所承擔的醫療風險得到人力資本的真正體現,“物有所值,情為所動”,才能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注入新的動力,增加新的活力,共同打造一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醫療環境。
一、醫務工作者的整體收入與其所承擔的風險不成比例
“濟世救人,仁愛為懷”是我國幾千年發展史上一直推崇的人本主義思想。廣大醫務工作者自步入醫學院校之日起,就立下了“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誓言。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的重擔,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職責。無論是數九寒天,還是三伏酷暑;無論是汶川大地震,還是非洲埃博拉疫情,不管有多大的風險,不管有多么嚴重的傳染性,只要是患者需要,他們都會在第一時間沖在前面,挺身而上。這就是當代中國醫務工作者的真實寫照。
當然,大浪淘沙,泥沙俱下。在市場大潮的激烈沖擊下,也有一些意識薄弱的醫務工作者被金錢、物欲沖昏了頭腦,向病人索要“紅包”、權錢交易、賣高價藥、高價醫療器械等,甚至出現了不給“紅包”手術后就不給縫合甚至將其他正常部位縫合的咄咄怪事。醫療腐敗問題日益嚴重,必須引起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目前在我國各級各類醫院日夜艱苦奮戰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的收入的確與他們的付出不成比例,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兩會”前夕,健康報等相關單位組織的調查中,有相當多的人認為醫院的薪酬制度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一方面讓醫務人員的收入與醫療檢查、藥品使用、醫療器械使用相脫鉤;另一方面應該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讓醫務人員的技術投入、精力支出“物有所值”,“職業的付出要與醫生的收入成正比”,從而體現其勞動價值,成為許多人的共識。
二、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質與獲得更多報酬之間的關系
從目前我國一些醫院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質來看,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在全國“兩會”期間有關部門進行的調查數據中,人們發現,老百姓最歡迎的醫生所需要具備的不是高級職稱抑或是如雷貫耳的頭銜,而是“經驗”、“熱情”和“貼心”。大多數患者和群眾都愿意多花錢掛專家的號,比如,在一些三級甲等醫院主任醫師專家的掛號費為40~100元,有的科室專家一上午就要給大約100個左右的病人診斷,僅門診掛號費的收入就相當可觀。但是,至于這100多個病人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專家“級別的診斷,卻不得而知。難怪有的病人說,我們一大早趕來,等了幾個小時,花了近百元錢,就被專家問了兩句話,讓助手開了張藥方,前后一共也不到5分鐘。
“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是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的天職。在名譽、金錢、財富、私利面前,人的生命要高于一切。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物欲橫流,“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欲望使一些醫務人員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貪婪使一些醫生失去了起碼的尊嚴。向患者索取“紅包”、“好處費”,不看病人的具體情況,開高價藥方,推銷高價器械。在特殊的環境下,有的醫生甚至做出了令人不齒的行為。發生在某地醫院由于嫌家屬給的紅包太少,就將產婦身體的某一部位進行縫合的惡性事件更是將此類問題演繹到了極致。
因此,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素質已成為各級各類醫院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改善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環境,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他們的工資、獎金、加班費以及各種福利,對他們為廣大患者所付出的艱辛噓寒問暖是醫院管理者和人力資源部門不可推卸的職責;同時,也要加強對醫務人員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三觀”教育,提高職業道德水平,提升醫療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減少醫患糾紛,遏制醫療腐敗,盡可能多地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學會溝通的技巧,積極向人民群眾傳播醫學健康知識。
三、大力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健全與完善醫務工作者薪酬制度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兩會”上就指出:“要在事業單位逐步推行績效工資,健全醫務人員等適應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只有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制定科學、有效、動態的績效工資制度,充分使醫務工作者的勞動和付出“物有所值”,讓每一位醫務人員都能夠為其所承擔的醫療風險得到人力資本的真正體現,才能極大地調動廣大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熱情,提升人文素質、調整知識結構,給病人以更多的關懷。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醫院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在上級衛生管理部門和醫院黨委的領導下,做好調研,摸清家底。對每一級別的醫師、每一科室每天的門診量、手術時間以及每一位醫務人員所承擔的工作量都要有個清晰的認識,做到胸有成竹,舉一反三。要從橫向、縱向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理念認識醫務人員的工作內涵,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自己工作付出的合理報酬。建立與完善大家都比較認可的獎金制度,真正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社會主義按勞取酬的分配制度。
2.要堅持過去工資制度中合理的部分,改革不合理的部分,針對不同的科室、不同的工作量、不同的勞動強度、不同的技術含量,制定不同的薪酬、獎金、補助、加班費等,讓每一位醫務工作者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勞動被社會、被醫院、被患者所認可,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心全意為廣大患者服務中去。
3.要突出重點,找準穴位,推出被廣大醫務人員所認可的薪酬制度改革的硬招實招,解決好能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改革“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多點執業,分級治療等措施,讓盡可能多的醫務工作者能夠感到自己在醫療體制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既是受益者,又是先行者,同時都能夠集思廣益,積極地為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出謀劃策,提出個性化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健全醫務人員等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
四、“仁善立業、勇于擔當”,積極引導醫務工作者淡泊名利,凝聚正能量
在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努力提高醫務工作者薪酬水平的同時,醫院黨委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廣泛開展醫德醫風教育,優化醫療衛生環境,建設優秀的醫院文化,促進醫院各部門、各科室的弊革風清。我國古代將醫者良好的品德稱為“仁心”,對具有良好醫德醫術的醫者,稱為“仁人”。因此,我們要凝聚正能量,大力宣傳“仁人仁心、仁善立業、勇于擔當”精神,積極引導醫務工作者淡泊名利,愛崗敬業,樂于奉獻。
1.傳承優良醫德——我國優秀的中醫傳統文化對我們今天的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再三強調每一位醫者都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作為今天的醫務工作者更需要淡泊名利,將人民群眾的疾病與痛苦放在第一位,“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將自己的名利、地位、報酬、待遇置于腦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才能將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才能無愧于“白衣天使”這一光榮稱號。
2.開創大愛平臺——引導廣大醫務工作者“忠于醫業”,為人民群眾無私奉獻,精益求精。正如前文所說,我國廣大醫務工作者自步入醫學院校之日起,就立下了“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誓言。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的重擔,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職責,在無數次搶救病人的“千鈞一發”之際,一次次將自己的安危都拋于腦后,不顧一切地獻出汗水、鮮血甚至生命。雖然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醫務工作者出現了“三觀”不正、收取紅包、對待患者冷漠等不正之風,但主流是好的,醫療衛生戰線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們要牢牢掌握深化改革的大方向,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積極創建大愛平臺——讓他們的“仁愛、精勤”的精神得以傳承。要以全面創新的精神建立“學科帶頭人——學科團隊——科研平臺”的組織模式,為中青年醫務人員脫穎而出,攻克“高精尖”醫學難關創造條件。
3.解決后顧之憂——為醫務工作者真正解決具體問題。每一位醫務人員都生活在現實的空間,都有自己的煩惱,不是家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愛人下崗,孩子上學、老人住院等各種問題,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醫院領導與人力資源管理部門要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解決各種問題。要深入到每一位醫務人員的家庭,摸清他們的具體問題,一一記錄在案,上報黨委,定期組織工會、科技、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部門召開專門會議,認真研究解決方案,逐一解決問題,做細、做實、做好,為醫務人員注入新的動力,增加新的活力,使他們都能夠放下包袱,切實端正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態度,無怨無悔地投身到醫院的各項工作中。
五、結語
春回大地,生機盎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醫務工作者必須對自己有更嚴的要求、更高的標準,契而不舍,孜孜以求,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心存仁愛,甘當人民的“墊腳石”和“守護神”。新常態要有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才能用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中國人自己的事。筆者相信,在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講話精神指引下,廣大醫務工作者一定能夠從我國傳統的醫學文化中汲取營養,實現自律與他律,以精湛的醫術、過硬的本領、高尚的醫德和“一切為了患者、一切為了人民”的忘我精神,推動我國醫療事業和諧、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鄧飛.2014“兩會”話民生: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中國經濟導報,2014.3.8
[2] 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摘登).人民日報,2015.3.6
[3] 謝新偉,龍天.我國事業單位現行基本工資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考.人力資源管理,2014(6)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7)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