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偉
摘 要:隨著金融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催生了許多互聯網金融的新業態,互聯網金融是金融業發展的必然之勢。本文主要針對互聯網時代,我國互聯網金融的興起條件進行分析,并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中國模式,互聯網金融對我國金融發展的影響以及金融創新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中國金融模式;金融創新;金融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興起的條件
互聯網金融是順應時代要求的必要產物,其產生尤其特殊的社會基礎、技術基礎、經濟基礎與人文基礎。社會基礎:隨著網絡金融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加入市場競爭之中,有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涌現,無疑加快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活躍了金融市場。經濟基礎:電子商務是促使互聯網金融得以發展的經濟支持,電子商務結合了線上與線下的交易方式,具有極強的靈活性,這使得電子商務急需尋找同樣具有靈活性交易方式,互聯網金融在此基礎上得以產生與發展。科技基礎: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與發展同樣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技術的發展完善是互聯網金融得以持久穩定發展的必然條件。人文基礎:隨著時代的發展,銀行客戶的年齡在下降,銀行客戶群眾的主體客戶越來越多的傾向于80后、90后,他們大多熟悉網絡操作,而網上辦理業務的便捷性也讓他們更主動的選擇互聯網金融,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中國模式
1.支付平臺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網絡支付是一種收付款人之間進行的依托于專用網絡或公共網絡的貨幣資金轉移的行為,主要有數字電視支付、固定電話支付、移動電話支付、互聯網支付等方式。憑借著雄厚的資金與渠道優勢的商業銀行在如今的網絡支付行業占據著主體地位,推出了手機錢包等移動支付類產品以及B2B、B2C支付平臺等創新支付產品。而第三方支付作為互聯網金融的源頭也已經占據了我國小額支付的大部分市場,其主要業務為互聯網支付、銀行卡收單以及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在第三方支付市場上,支付寶、財付通、銀聯在線分列前三位,隨著互聯網與支付的融合,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軍傳統金融服務領域的速度越來越快,規模也越來越大。
2.融資平臺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融資平臺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市場中扮演的是金融中介的角色,是為了滿足個人與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而新生的一種互聯網金融模式。以阿里小貸為代表的小額網絡貸款模式,以宜信、人人貸為代表的P2P信貸經營模式以及以點名時間為代表的眾籌融資經營模式是我國當前主要的三種融資平臺型的金融發展類型。其中平臺小額貸款模式,其核心為電商平臺數據+小貸,其核心競爭力為挖掘自有電商數據建立個人與企業的信用評級。阿里小貸的成功促進了大批平臺金融企業的成立。P2P信貸經營模式指的是以互聯網為媒介,撮合投資人和借款人通過平臺進行借貸交易的融資服務模式。我國主要的P2P信貸企業分別為四種模式,分別是以宜信為代表的非典型P2P模式,以合力貸為代表的線下認證模式,以安心貸為代表的復合中介型線上模式,以拍拍貸為代表的純中介線上模式。眾籌融資經營模式指的是在互聯網和SNS平臺上,個人或者小企業通過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創意從而尋求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模式。眾籌實際上屬于“預消費”中的一個環節,是用“團購+預購”的形式來獲取所需的資金,項目發起人擁有絕對的項目自主權,但不能進行股權的轉讓。在眾籌融資模式下消費者可以享受到全新的消費體驗。現階段,淘夢網、追夢網、點名時間等是我國主要的眾籌平臺。眾籌采取的是細分市場的盈利模式,例如淘夢網關注的細分市場是微電影,而點名時間關注的是創意投資。但也正是出于投資者獲得回報形式與這些細分市場的整體規模的限制,使得眾籌融資的盈利能力較差,平臺規模也較小。
3.理財平臺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該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金融或非金融機構向投資者提供涵蓋銀行理財產品、貴金屬、期貨、外匯、國債、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與服務。與國外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模式類似,我國的理財式互聯網金融也包括理財社區和個人理財服務兩種模式,理財社區,如招商銀行的“i理財”和農業銀行的“互動e站”等都是由各大金融機構重資投入所打造的網上理財社區平臺,主要以社交網絡的方式為客戶提供在線交流與互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挖掘用戶實際需求,提供定制理財計劃的獨立理財社區,如財旺網。而個人理財服務指的是幫助用戶進行碎片式理財的理財產品網絡銷售平臺,如支付寶,另外諸多保險企業也全線接入,推出了個人理財服務。
4.服務平臺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
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可供消費者選擇的理財、貸款等產品越來越多,服務平臺型互聯網金融模式就是為用戶個人提供金融產品的搜索和比價服務,使得用戶可以以更低的費率享受保險、理財、貸款等的服務,以融360為代表。融360專注于貸款領域,其本質為搜索引擎,能夠幫助用戶節省去銀行與小貸公司查詢業務的時間,為資金需求者提供滿足其貸款需求的各種貸款選項,從而使用戶更加便捷的做出貸款決策。隨著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服務平臺類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將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對金融創新的促進
1.為規避政府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的金融管制進行的創新
為了維護經濟與社會的穩定,政府需對金融領域進行宏觀調控,使經濟行為受到法律與規章制度的規范與制約。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企業要想獲得更多的利潤就要對金融發展模式進行創新,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金融企業不得不尋求新的創新,其促進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政府管制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所造成的機會成本要小于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所帶來的利益,這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存在金融創新的內在動力。其次,互聯網金融進行金融創新的主體是有機可乘的,因為當前政府所制定的管制政策還存在不少的漏洞。最后,政府所采取的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經驗目標和地位,使市場競爭活動受到了影響,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面臨市場壓力,不得不進行金融創新。政府對互聯網金融的管制與金融創新之間是內在的辯證關系,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盈利,而管制一般是以犧牲互聯網金融的效率來維護互聯網金融的穩定與安全。
2.互聯網金融帶來的創新是金融行業競爭的必然需求
現代金融行業發展的必然之路就是進行金融創新,通過創新能夠出現適應于當前金融市場的金融工具與金融制度,能夠更充分多方面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并通過先進的金融技術降低互聯網金融交易成本,使得自身的競爭優勢大大提高。金融行業創新的內在源動力在于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同行競爭促使企業必須拿起創新的武器積極拓展新的領域,更新傳統業務,減低成本,提高盈利。
3.互聯網金融帶來的金融創新是規避金融風險的需求
互聯網金融機構為了規避政府的管制,加強自身的競爭優勢就必須進行金融創新,在創新過程中,金融機構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在于管理風險,互聯網金融工具的創新在使管理技術得到提高的同時也使管理風險屬性變得更為復雜。在風險管理中應用計算機科學、工程管理、數值計算、數理統計、系統科學等現代化科技,破壞了傳統的風險管理的藝術性,將更多的科學性顯現在風險管理之中,所以,互聯網金融機構需要通過創新來規避風險。
4.互聯網金融的全球化促進了金融創新
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由于計算機技術與電子通訊的發展而有了物質基礎。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創新收益由于應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技術而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計算機的使用也是互聯網金融創新所需的成本得到降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創新步伐。
四、互聯網金融的風險監管
盡管當前互聯網金融已經越來越被世人所知,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太,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這對于金融監管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首先,互聯網金融創新加大了金融監管的難度,現存的監管體系并不能實現完美的監管效果。隨著互聯網金融經營業務與地點的虛擬化,金融監管的范圍也越來越擴大,使得監管難度更上一層。其次,當前我國法律對于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力度還有所欠缺,容易出現互聯網欺詐、信息買賣、信息泄露等問題。第三,對于消費者的權益,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重視程度并不夠,而互聯網金融又對整個金融行業的安全與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出現的個人信息安全方面以及資金安全保護上的漏洞就會對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
為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相關監管機構必須高度重視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加強監管。在監管標準上,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在監管原則上,重點加強系統性風險的控制,經營風險由企業自身承擔,放寬互聯網金融業務與產品創新,鼓勵發展與防風險兼顧;在監管思路上,堅持從自律到監管再到適度放松的過程與節奏。
第二,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能力建設。推動完善互聯網金融國際治理機制,加強國際監管合作;實現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全面監管,構建起以一行三會為主,稅務總局、工商總局、商務部、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等多部門為輔的聯合監管主體體系;創新數字化非現場監管手段,構建起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間的“防火墻”。
第三,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在牽涉到金融安全與公民權益的關鍵性技術與管理環節,制定與完善相關國家與行業標準;借鑒國際先進立法經驗,出臺《網絡借貸行為規范指引》、《網絡購物條例》等與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快現有金融法律法規的修訂,以適應現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特征。
參考文獻:
[1] 張瑾,陳麗珍. 余額寶的服務創新模式研究——基于四維度模型的解釋[J]. 中國軟科學. 2015(02).
[2] 王海軍,許一航. 互聯網金融理論建構:本質、緣起與邏輯[J].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6).
[3] 徐潔,隗斌賢,揭筱紋. 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4(04).
[4] 盧學英,孫曉輝. 論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融資模式創新[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01) .
[5] 廖娟娟. 基于4G無線網絡下移動電子商務商業模式及對策分析的研究[J].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