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各種新興支付方式與電子支付工具不斷涌現,第三方網絡支付正是在此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但是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作為一個新興的金融中介,法律定性不明,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界定存在爭議。
關鍵詞: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與消費者
一、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概念
第三方支付作為一個新興事物,目前尚未有一個權威的概念定義,一般認為,第三方支付是指獨立于銀行和電子商務商家的提供支付服務的非金融機構,通過與國內外各大銀行簽約,集中銀行支付結算系統接口或基于其他服務通道,在消費者、商家和銀行間建立鏈接,從而實現交易資金代管、現金流轉、貨幣支付、資金清算等服務的一種新型“第三方擔保服務”模式。關于“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概念,在《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風險防范指引》中規定,互聯網支付是指客戶通過計算機等設備依托互聯網發起支付指令實現貨幣資金轉移的行為。由此可見,第三方支付與第三方互聯網支付是種屬關系,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只是第三方支付的一種,第三方支付是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上位概念。在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中,消費者選購商品后,將貨款轉入第三方互聯網企業提供的賬戶,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消費者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
互聯網支付最能體現第三方支付的行業特點,以互聯網支付業務為主營業務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一直是第三方支付行業中最為活躍,發展最快,最受關注的群體。央行2015年2月12日發布2014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共發生電子支付業務333.33億筆,金額1404.6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28%和30.65%。其中,網上支付業務285.74億筆,金額1376.0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70%和29.72%。
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界定
目前,針對第三方互聯網企業與消費者的法律關系,理論界眾說紛紜。
委托代理說是最為普遍接受的一種觀點。支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們認為第三方互聯網企業在付款和收款的這兩個支付流程分別充當著消費者和商家的代理人。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平臺與消費者之間事實上成立了一個合同上的保管及委托關系。消費者與商家達成交易意向后,將貨款存入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消費者與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同時存在一個保管合同和一個委托合同的關系,消費者委托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代付貨款,受消費者指示,同時在代付以前,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對貨款暫為保管,且實現了貨款占有的轉移。[1]此種學說從表面上看符合現在通說的觀點,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如果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與消費者、商家建立的是一種委托代理法律關系,則構成雙方代理。雙方代理屬于濫用代理權之類型,被法律所禁止。[2]因此筆者認為用此種學說來解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頗為牽強。
第三人代為履行說認為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即為第三人代為履行行為中的“第三人”,基于商家和消費者的合同約定由其代為履行消費者的支付義務。根據合同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由此可知,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作為債務履行輔助人的第三人代債務人同債權人履行債務。單從字面上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貌似非常符合第三方代為履行的行為表征——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作為代為履行第三人,從傳遞消費者付款指令一直到通知銀行將資金劃撥至商家銀行賬戶,始終都是在輔助消費者履行付款義務。[3]透過第三人代為履行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現象,挖掘其本質特征,筆者認為兩者的法律關系并非第三人代為履行。事實上,在代為履行中,第三人不是合同當事人,無需在該合同上簽字或蓋章,合同中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也不具有拘束力,第三人可以同意履行,也可以拒絕履行。當第三人拒絕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時,由債務人承擔履行或違約責任。然而,當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沒有按照消費者的付款指令劃轉資金或者沒有按照商家的收款指令接受資金時,其是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顯然這與第三人代為履行法律特征相違背。
筆者認為第三互聯網方支付與消費者之間是擔保法律關系。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在互聯網交易中主要是作為一個擔保方而發揮作用。在虛擬的無形市場,交易雙方互不認識,不知根底,商家不愿先發貨,怕貨發出后不能收回貨款;消費者不愿先支付,擔心支付后拿不到商品或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為了保障交易安全,需要第三方來提供一定的擔保,從一定程度上保障誠信交易。消費者將貨款存入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平臺提供的賬戶,相當于先提供了一個讓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提供擔保的一個對價。然后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再通知商家可以發貨,同時承諾在符合一定條件時保證支付相應的貨款給商家,而如果沒有滿足協議約定的相應條件,則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保證貨款能返回消費者的賬戶,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在互聯網交易中相當于起到“保證人”的作用。用擔保法律關系來界定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法律關系,能夠解釋以上三種學說解決不了的問題即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平臺的沉淀資金必須是消費者所有。
注釋:
[1]朱瑤. 第三方支付的信托法律思考[D].長沙:中南大學.2012:15.
[2]陶華強. 論第三方支付中信托法律關系[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2(12):27.
[3]王娜. 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風險監管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2010.
參考文獻:
[1]朱瑤.第三方支付的信托法律思考[D].長沙:中南大學.2012:15.
[2]陶華強.論第三方支付中信托法律關系[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2(12):27.
[3]王娜.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法律風險監管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2010.
作者簡介:張蒙恩(1990—),女,江蘇徐州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3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